余化剛
如今,越來越多的用戶通過高速的移動網絡和強大的智能終端接入互聯網,享受豐富的數據業務和互聯網服務內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截至2013年8月底,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已達到8.28億,移動互聯網的全民化時代已經到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為我們帶來了傳播變革,也為出版行業帶來許多挑戰,大量的信息網絡傳播侵權便是一項重要的挑戰。
信息網絡傳播侵權已引起相關產業的重視。不久前,多家網絡視頻企業發起“中國網絡視頻反盜版聯合行動”,聯合起訴部分網絡運營商的網絡視頻盜版和盜鏈行為。2013年第六屆中國版權年會也將“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版權運營與保護”作為論壇主題。
信息網絡傳播侵權為何頻頻發生?
細細究來,有其制度方面的原因。我國在制定相關法規中,針對網絡環境下的特殊利益格局,在借鑒國外經驗基礎上,設定了一系列體現特定利益平衡關系和價值取向的法律規則,如“通知與刪除”規則、限制網絡服務提供者侵權責任的“避風港原則”、有利于減輕網絡服務提供者責任的過錯標準(“紅旗”原則)等。但不少網絡服務商和內容提供商常常將“避風港原則”濫用,作為推諉責任的擋箭牌,從而使得網絡侵權現象頻發。
信息網絡傳播權是版權人的一項重要權利,我國制定的《著作權法》《互聯網著作權保護辦法》及《網絡信息傳播權保護條例》均明確規定權利人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將信息網絡傳播權作為權利人的一項專有權利加以保障,有利于保護作者的正當權益和激發作者的創造熱情,有利于促進我國文化和科學事業的發展與繁榮。取得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是出版行業規避網絡侵權風險的必要條件,也是把握信息網絡傳播權,并運用移動互聯網進行廣泛信息傳播的唯一途徑。
如何取得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信息網絡傳播權?
針對未出版作品,可通過與作者簽訂書面的出版合同來獲取其信息網絡傳播權。為了有利于市場競爭,應當盡量爭取作者授予相關權利的專有使用權。另外,對一些多媒體、數據庫等合作作品,著作權人往往不止一人,出版單位尤其需要先將作品的著作權人情況弄清楚,以免日后產生著作權糾紛,造成損失。
針對已出版作品,可通過取得本單位和其他單位已出版書刊作品的專項授權來獲取其信息網絡傳播權。
若本單位已取得著作權意義上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出版單位可以直接將該作品用于移動互聯網出版,并依照合同的約定向著作權人支付相應報酬。否則,出版單位應與著作權人協商,要求著作權人追補授權并與其訂立合同,支付相應報酬。
若需獲取其他單位已出版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首先需要了解作者當初與相關出版單位簽訂出版合同時,是否將信息網絡傳播權也一并授予該出版單位,若已授權相應的使用權,需確認是專有性的還是非專有性的、使用期限、專有使用可否轉授權等授權情況。其次,根據不同授權情況做出不同處理,若當初作者沒有將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使用權授予相關出版單位,或者雖然授予但不是專有使用權,互聯網出版單位只要直接取得作者授權,就可以將作品在移動互聯網上出版。若當初作者已將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專有使用權授予相關出版單位,并且允許該出版單位轉授權,那么,在出版合同有效期內,互聯網出版單位直接取得相關出版單位的轉授權后,就可以將該作品在移動互聯網上出版。若當初作者已經將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專有使用權授予出版單位,但是沒有約定該出版單位是否可以轉授權,那么,移動互聯網出版單位就需要與作者和相關出版單位一起協商,獲得作者和相關出版單位的共同授權后,才可以在移動互聯網上出版該作品。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出版行業帶來的既是巨大挑戰,更是新的發展機遇。讓我們廣泛動員起來,與全社會一道,形成版權保護的強大合力,為加快推進創新型國家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