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雨佳
春節過后,鄰居張大爺突然生病住院了。我到醫院看望時,原先慈眉善目的張大爺已變得面目全非:他左邊嘴角歪了,左眼位置也偏了,且閉合不全,左邊額紋和鼻唇溝也變平了,想鼓氣,左嘴角卻漏氣,說話也變得非常不清楚。
張大爺的兒媳萍萍是個快嘴:“就怪老爺子,放著城里的好日子不過,非要回鄉下過年,這不,帶回來一張嚇人的臉。”原來,前幾天,張大爺從鄉下過完年回來,趕上春運高峰時刻,車廂里的人比較多,空氣很不好,張大爺感到有些憋悶,就把車窗打開一條縫,透透氣,沒想到回家后,張大爺的左邊嘴角就歪了。醫生診斷是“面癱”,還說,這病少則半個月,多則半年,通過治療可以恢復。
我對萍萍說,別怕,這是一種常見病癥。面癱,又稱“面神經麻痹”,是面神經管及面神經的非化膿性炎癥所致的口眼歪斜,是由急性發病的單側周圍性面神經損害引起的,病變主要表現為面部肌肉癱瘓,常急性起病,患者常在清晨發現口角歪向一側,癥狀在1-3天內達到高峰。
萍萍聽后笑了:“你真不愧為科普作家,說的和醫生說的一模一樣,不過醫生說老爺子患病是由車窗吹進的冷風引起的,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醫生說得很有道理,張大爺的嘴確實是被春風吹歪的。”我接下來就給萍萍講解了春天的氣候特點及其春風導致面癱的機理。
春天為四季之首,萬物復蘇之始。但春天又是個冷空氣活動頻繁的季節,這種特點的表現之一就是天氣的忽冷忽熱,所謂的“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另一個具體表現就是多風,《黃帝內經》稱“風者,百病之長也”,即風邪是所有外部致病因素中的首惡。而人的面神經來自人腦的腦干,這支較細的神經到達面部之前,必須穿過幾支動脈間隙以及顴骨部的一條“小管道”。春天室內比較溫暖,如果面部遭到冷風的侵襲,必然會使血管發生收縮,時間一長自然就容易發生面癱。相對來說,老年人患面癱的機率更高一些。從中醫角度說,面癱多由人體正氣不足,經脈空虛,風邪乘虛入侵面部經絡,出現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養而導致。
張大爺目前正在醫院做綜合治療:主要是藥物(輸入和口服強的松、阿斯匹林、B族維生素等),同時還實施針灸、紅外線照射等輔助治療。
萍萍說:“但愿老爺子以后不再得這種病了。”我便對她說,預防面癱,關鍵還是要注意防寒,尤其是要根據春季的氣候特點,休息和出行時,要絕對避免寒風長久拂面(不可貪圖涼爽);平時多進行運動,加強鍛煉,提高人體的正氣,“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人體內正氣旺盛,風邪就不易侵入;還要注意保持精神愉快閑適、足夠的睡眠和休息時間;在飲食上,也要多吃果蔬,因為冬季進食新鮮蔬菜較少,攝入維生素不足,因此,春天應多吃蔬菜和水果,如韭菜、春筍、芥菜、油菜、香椿牙、蕪荽、馬蘭菜,既可增強體質,又可增強抗病能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張大爺終于恢復了慈祥的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