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聞與版權——基于新聞自由角度的考察

2014-03-05 02:27:42劉海明
新聞愛好者 2014年2期

劉海明

【摘要】新聞的版權保護,長期處于尷尬地位。新聞產品的版權弱保護,在損害新聞單位利益的同時,也挫傷了新聞從業者創造高水平新聞作品的積極性,最終制約了新聞業的健康發展。目前,我們的《著作權法》正在修訂之中,尋找新聞版權的法理基礎相當重要。哲學的任務在于探究事物的合理性。從分析時事新聞的創造性入手,化解立法者關于新聞版權保護會妨礙新聞自由的擔憂,有必要從新聞自由的角度探討報紙產品的版權保護問題。

【關鍵詞】新聞;版權保護;新聞版權;新聞自由

在西方發達國家,文化已經接管了商業。信息時代的文化,主要是以報紙、廣播和電視為主體的大眾傳媒所生產的新聞文化。文化是創造的代名詞,創造意味著財富,財富又象征著權利,權利需要道德和法律的精心呵護。版權本身就是權利的集合體:版權既是一種無形(intangible)的權利,也是一種財產(property)權利,同時,版權還是一種專屬(exclusive)權利和功利性(utilitarian)權利。而在新聞產品①的諸多權利中,新聞產品的版權②長期以來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以至于在世界的版權公約和各國的版權法里,新聞產品的版權受到種種的限制,不少國家的相關法規中明確將新聞產品的版權排斥在保護的大門之外。立法者對新聞產品的認識是否符合現實,目前尚存在爭議,就司法實踐而論,立法者的態度導致了對新聞產品版權保護的漠視。若深入討論報紙的版權問題,不從辨析新聞版權的合法性入手,所有的問題討論就猶如空中樓閣,缺乏堅實的基礎。

一、時事新聞與版權保護

在人工創制的抽象物中,新聞被劃入了“事實作品”(Works of Fact)類,這給新聞享有版權帶來了不少阻力。盡管新聞產品沒有被徹底驅逐出版權(著作權)的大門,但畢竟顯得名不正言不順。看來,厘清新聞與版權的關系,有必要對新聞產品的版權問題進行思考。“認真反思知識產權賴以存在的哲學基礎是非常重要的。知識產權不是一個自然事實,它是要來爭取的——它是特權而不是權利。”[1]

正如馬克思研究經濟學從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商品開始一樣,討論新聞版權應從新聞產品的最基本單位——時事新聞開始。

運動是絕對的。運動不是機械的運動,運動帶來的是變化。信息的產生是世界運動變化的結果。社會生活中的大量信息對于人類生活而言具有傳播的價值。不同的人需要了解最新的不同動向,以便為各自處理日常事務提供參考。新聞媒體存在的合理性正在于此,時事新聞受世人歡迎的奧秘也在于此。

構成時事新聞的要素有二:時間和事實。在時事新聞中,時間的排序位居事實之前,在于事實不計其數,而時間有起點也有終點,具有階段性。強調新聞事實的時間性,是工業文明的產物。信息時代,新聞的時間性更為重要。以時間為主軸的時事新聞調節著時間和事實之間的函數變化,時間性的要求越高,事實的要求則越簡明。有趣的是,受時代需求因子影響的時事新聞,時間性主要體現在新聞傳播的流程中,新聞媒體承載的時事新聞以事實的符號形態出現。這也是時事新聞在多數國家現行的版權法(著作權法)中失寵的原因。我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所列舉的不適用著作權法的種類中,“時事新聞”被置于第二類。

雖然我國的《著作權法》將“時事新聞”拒之門外,卻沒有闡明究竟何謂“時事新聞”。在200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五條里,對“時事新聞”進行了界定:“是指通過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報道的單純事實消息。”日本文化廳在《新版權概要》中所作的行政性解釋是:“所謂‘只是傳播事實的雜聞和時事報道,是指關于人事往來、訃告、火警、交通事故等日常消息。這些東西沒有版權。一般的報道、通訊、新聞照片,不屬于這個范圍,應作為作品加以保護。”[2]

也許在立法者看來,版權保護的是有獨創性質的作品,單純的事實消息顯然不具有獨創因子,所以不具備享受版權保護的資格。法律語言的精確性對立法者對版權客體的熟悉程度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否則,其在給法律造成缺憾的同時,也褻瀆了法律的神圣性。

時事新聞有無獨創性,需要具體情況具體甄別。嚴格地說,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純而又純的東西,不論是無生命的物質還是有機體,都沒有絕對的純正。我們認識到的“事實”是一種客觀存在,這種客觀事實是“言語的事實”,而非客觀事實本身。眾所周知,言語具有主觀的成分,主觀又含有創造的特質。即使再“客觀”的言語事實也具有某種獨創的性質。進一步說,單純事實消息因報道者的不同,敘事時難免“打上作者個性智力的烙印”[3],從而使單純事實消息具有原創的成分。再者,即便是簡訊之類單純事實的消息也經過了人工的裁剪,其選擇事實的角度、事實的范圍和表述事實的時序,也不盡相同。報紙上刊登的單純事實消息,通常需要另外擬制標題,有的還配發有圖片。由標題、正文(不少重要的新聞報道還配有圖片)構成的單純事實消息,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加上編輯的文字潤色和版面美化,很難斷然否認這些單純事實消息的獨創性。因此,“獨創性是一個標準,但不是精確的標準,而更像是一個原則”[4]78。

拒絕給予時事新聞以版權保護,對新聞產品實行版權例外和版權限制的做法,在當今世界比較流行。比如,1986年頒布的《日本著作權法》第10條第2款規定:僅僅以傳達事實的雜聞及時事報道,不視為作品。1954年頒布的《埃及版權法》第14條規定:每日新聞或純消息性質的各種資料不受版權保護。然而,時事新聞一旦被視作“公共產品”,其內含的信息價值和經濟價值,必然成為公開掠奪的對象,任何網站、報紙都可以從其他媒體上轉載有關的時事新聞。可見,相關法律法規未作出明確規定,新聞報道很容易成為他人侵權的對象。

新聞作品屬于演繹作品。與原創作品相比,新聞作品尤其是時事新聞從內容上看缺少實質性的差異,但這并不能否認演繹作品獨立的存在價值,它依然享有著作權(版權)的合法性,因為事實的表達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事實上,包括報紙在內的所有新聞媒體,其刊登(播發)的單純事實消息的時事新聞所占的比重不大,著作權法(版權法)字面上用“時事新聞”來表達,誤導了公眾,也變相縱容了版權侵權行為。報紙版權方面的糾紛呈上升趨勢,與法律對時事新聞版權的弱保護有關。endprint

二、新聞自由與版權保護

一般認為,將時事新聞排除出版權保護的范圍,除了時事新聞在表達形式上缺乏足夠的獨創性外,還有一個常見的理由:為了保護社會公眾對社會重大事項的知悉權。按照這種說法,公眾的知悉權涉及新聞信息的自由流動和公眾的切身利益,如果給予時事新聞版權保護,可能會造成新聞信息流通的不暢,妨礙新聞自由,損害公眾利益。新聞自由和版權保護的立法困境,最終以犧牲時事新聞的版權保護收場。

新聞自由與版權保護的關系究竟是完全對立還是部分對立,有待厘清。在現實生活中,不論是在法律層面還是在倫理層面,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現象:單個的規則(規范)自有其合理性,只是這些規則(規范)置于同一個時空區域后,它們才發生了抵觸。這種現象通常被稱作“法律困境”或“倫理困境”。究其原因,利益的沖突在單個規則(規范)獨立存在時毫無限制,規則(規范)之間的外延有不相容的部分。解決法律(倫理)困境的辦法是讓渡其中一些權利(利益)。換句話說,通過權利(利益)的妥協,達成新的平衡。

版權是私權,文學作品或藝術作品的版權和公共利益的沖突并不直接。一部再優秀的文學作品,一件再有藝術創新的雕塑作品,作者發表與不發表它們,是作者個人的事情。對公眾來說,雖然也有某種程度的損失,只不過這種“損失”是失去了一次閱讀、欣賞優秀作品的機會。不過,這種損失和社會利益關系不大。新聞產品,尤其是時事新聞則不然,記者采寫(編導)的新聞作品,只要這樣的新聞作品與其他法規(如保密法)不發生抵觸,不發表該新聞作品既是對信息的變相屏蔽,也是對新聞自由的扼殺,因為這與公眾利益息息相關,任何人都沒有壟斷的權利。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將時事新聞納入著作權法的調整范圍,是保護基本人權——公眾知悉權的重要舉措。

基于這樣的觀點,一些學者反對將時事新聞報道納入版權保護的范圍,因為“應該考慮這種對信息的壟斷是否危害公眾利益。電視節目表、天氣預報之類的信息涉及公共利益,不應納入著作權的保護范疇,否則它只會導致普通民眾對基本生存信息的占有不足。這在實踐中必然會引發著作權保護過度與資訊自由之沖突”[4]76。而美國學者約翰·佩里·巴雷則進一步指出:“信息所有權是反民主的,因為它將妨礙思想的自由流暢。”[5]86

新聞自由與版權的這種對立并非不能調和。新聞自由存在的前提是需要有一批新聞機構和專業的新聞從業者,以及足夠量的新聞產品。沒有這三個要件,新聞自由只能停留在抽象的層面,不能成為新聞實踐。雖然新聞產品有公共產品的屬性,但同樣不能忽視新聞供應商和新聞從業者的利益。新聞機構的雙重屬性中商業屬性是基礎,媒體日常運轉的經費必須從新聞經營中賺取;新聞媒體的公共服務屬性居于新聞倫理層面,在保證新聞機構合理利潤的前提下,媒體還要履行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從表面上看,版權保護是新聞機構維護自身權益的武器,而實質上,對新聞媒體提供相應的版權保護,最終是鼓勵新聞生產和創新,進而捍衛新聞自由。可見,給予新聞產品以相應的版權保護,不僅不會損害新聞自由,而且是在促進新聞自由。那種借口公共利益而呼吁拒絕給新聞產品以版權保護的做法,錯在了以片面、孤立和靜止的觀點看待問題。在他們的視閾里,只有新聞自由和公共利益,而排除了新聞機構和新聞從業者的利益。分析要件的缺省,導致了結論的偏頗。

新聞自由旨在保障信息的自由流通,滿足人類的信息消費需求。社會的發展,使得人類的精神需求呈現出多維的趨勢。按照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人的基本需求分為五個層次,位于最底層的是“生理上的需要”,其次是“安全上的需要”。觀照這個需求框架,新聞產品可以分別滿足這兩種最基本的需求。每天媒體上刊載的時事新聞,給人們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信息和安全信息。假設這些服務人們基本生存需求的產品自身的權益得不到保障,新聞機構和新聞從業者的利益缺乏安全感,遲早會影響到新聞產品的供給。顯然,這違背了我國《著作權法》第一條開宗明義的表述:“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和科學事業的發展與繁榮。”

信息時代,新聞產品的需求和供應均呈上升趨勢。對新聞自由而言,版權保護具有正當性,也是版權法所值得追求的目標。畢竟,“所有的法律都具有懲罰和保護的職能,但并不是所有的法律制度都建立在權利的意識和觀念上面”[6]。法律應該尊重現實、尊重不同的利益群體,主動公正地提供保護。照顧新聞版權利益的版權法,對新聞自由的完善具有積極意義,而新聞自由反過來又能夠增加人類的平等。這種相輔相成的作用,用法國政治家托克維爾(Tocqueville)的話說就是:“人越來越平等,新聞的影響必然隨之而延伸。”[7]

三、報紙產品與版權保護

1955年,美國經濟學家保羅·A·薩繆爾森以蘋果和路燈為例來分析“私人產品”與“公共產品”的經濟含義。私人產品具有排他性,公共產品則屬于不具有排他性的物品。值得注意的是,“公共產品”的概念非常籠統,其囊括的產品既有物質的也有非物質的,物質屬性的公共產品和非物質屬性的公共產品在版權保護中顯然不能等同。就報紙來說,雖說它被列入了公共產品,但它和路燈沒法相提并論。所以,以“公共產品”為由否認報紙的版權,顯然過于簡單化了。因此,報紙產品與版權保護需要重新審視。

中國是世界上最先出現紙質媒體的國家,發行報紙的歷史超過了1200年。③但是,現代意義上的報紙卻產生在歐洲。報紙演變到今天,有可能面臨報紙形態的轉型問題。然而,報紙畢竟是以內容為王,其形態的變化可能為報紙版權保護提供了新的客體,但不變的是報紙的內容產品。報紙是新聞紙,新聞紙是匯編新聞工作者和其他作者媒體產生的新產品。研究報紙的版權問題,主要圍繞新聞紙上刊載的內容展開。

版權保護研究中,有兩個不同的學派:以帕梅拉·薩繆爾森為代表的“版權最高綱領派”以及與之針鋒相對的“版權最低綱領派”[5]91。前者一般都認為,“信息所有權是反民主的”,它不僅妨礙思想的自由流通,它本身就是阻礙新一輪更具規模的思想文化的更新與創新;后者則認為,自有資源屬于劣等品;不受限制的東西肯定是沒有價值的……[8]“版權最高綱領派”否認版權的合法性,“版權最低綱領派”則把版權保護提升到絕對的高度。這兩種觀點作為兩種不同的學說可以爭論,不過它們均缺乏現實的可操作性。就報紙產品而言,從目前的“弱保護”逐步向“適度保護”過渡,更符合歷史的發展趨勢。endprint

法律的完善通常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而這種完善離不開學術的爭鳴和探索。作為公共產品的報紙,其版權保護即屬于這種情況。概括而言,報紙產品主要由消息、通訊、特寫、調查報告、新聞圖片、新聞評論、廣告以及其他文字作品構成。我國的《著作權法》否定了時事新聞(純事實性消息)的版權,對非時事新聞的報紙產品也沒有提及。修正后的《著作權法》,同樣沒有消除這方面的缺憾。

和其他類型的媒體相比,“報紙有時間提供視角、背景,又能夠提供新聞之間的相互聯系,讀者得到的是一攬子的消費包”[9]。報紙產品生產所消耗的時間與產品中凝聚的作者勞動量成正比。這種勞動不是機械重復的勞動,而以報紙產品生產者個人的才智為前提。通訊、深度報道、新聞評論、新聞圖片、報紙廣告、副刊類作品,這些產品的日均數量,遠遠超過了當天純事實性消息的數量④。這些含有創造性的作品,需要版權法“確保那些寫作并發表真實故事,如A Time to Heal的作者,使其至少可以享受銷售原創表達的權利,作為其投資的報酬”⑤。即便是新聞媒體上的時事新聞作品,也應獲得版權法賦予的經濟權利。以德國的《著作權法》為例,其第49條規定:

(1)廣播評論和報紙以及其他報道時事新聞的單篇文章,內容如果是政治、經濟、宗教方面的時事新聞,除作出保留權利聲明之外,允許其他報刊對其進行復制、傳播或公開發布。

(2)應當為這種復制、傳播、公開發布的行為向作者支付適當的報酬。[10]

報紙產品的版權保護,還有一個被長期忽略的問題:時事新聞的時效問題。時效是未經主體意志表明的讓渡,而讓渡則是主體意志明確地放棄所有權,是真正的讓渡。[11]時事新聞被看作當今的歷史,問題在于,隨著時間的流逝,時事新聞失去了時效性,成了明日黃花的時事新聞逐步成為準歷史素材。這個時候,報紙產品的版權保護該如何應對?著作權法研究中有個“權利窮竭”理論⑥,新聞產品剛好與之相反,屬于“權利召回”。失去了新聞時效的新聞作品,作者(或法人)可以行使報紙產品的版權權利,有條件地支配自己的著作。以美國的《紐約時報》為例,該報的電子版只能免費閱讀7天內的報紙內容,閱讀一周前的,就需要支付費用了。香港《大公報》的做法是,點擊該報相關的新聞前先需點擊相關的廣告,然后才可以閱讀新聞。[4]124-125

我國內地主流報紙對版權的保護尚不夠重視,至少在報紙電子版的版權保護上,很少有報紙設立門檻。有的報紙雖設立了門檻,也只是要求注冊方可閱讀電子版,如《21世紀經濟報道》。有的報紙雖然推出了電子版(數字報)閱讀收費服務,卻不得不在輿論反對的情況下作出某些妥協,如2010年1月1日,《人民日報》電子版推出收費閱讀服務,兩個多月后不得不開放前兩版當天電子版的免費閱讀服務。[12]

四、結語

社會的發展,讓新聞產品的版權問題變得無法回避。現行的法律將新聞版權弱化處理,立法者擔心新聞版權的過度保護會妨礙新聞信息的自由流通,進而影響公眾對新聞信息的免費接觸,這種擔心的出發點當然很好,新聞產品的公共服務性質,決定了新聞產品的版權保護與文學藝術等完全原創意義上的作品有所區別。但是,這不是變相取消新聞版權的理由。事實上,媒體的企業屬性決定了發布新聞信息的企業必須有自己盈利的途徑。廣告收入是新聞媒體傳統的經濟來源,只是這種經濟來源并不能完全滿足新聞媒體自身發展的需要。新聞產品自身的版權收益,無疑是增加新聞媒體收入的第二個主渠道。

強調新聞媒體的版權,并不必然妨礙新聞自由。新聞自由包含新聞傳播和新聞收受兩個方面,不論哪個方面的自由要得到充分的保障,都必須建立在新聞信息有足夠的供應量上。只有新聞媒體和新聞作者的物質回報和精神回報得到滿足,他們才愿意生產更多的新聞信息,愿意提高新聞信息的質量,進而保障公眾知悉權的現實,最終促進新聞自由的全面實現。追根溯源,新聞自由和新聞事業的繁榮,必須從新聞的版權保護做起。所以,保護新聞版權,是未來新聞事業大發展的前提,也是未來立法工作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本文為西南科技大學博士基金項目《黨報版權的哲學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0zx7151)

注 釋:

①在現有的著作權(版權)法規和論著等文獻中,涉及新聞的版權問題,主要使用“新聞作品”這個概念。“新聞作品”的外延局限于記者、編輯、通訊員和自由撰稿人為新聞媒體提供的信息內容,而無法涵蓋新聞媒體上除新聞作品以外的具有版權特征的創造性內容,如,報頭、電視臺的臺標、電視節目的片頭等不具有新聞性質的內容。為表述準確起見,本論文區別使用“新聞產品”和“新聞作品”這兩個含義上有差異的概念。需要注意的是,“新聞產品”的外延大于“新聞作品”,前者可以涵蓋后者,而后者卻不能完全指代前者。

②我國修訂后的《著作權法》第五十六條聲明:“本法所稱的著作權即版權。”1990年的《著作權法》第五十一條的表述為“本法所稱的著作權與版權系同義語”。修訂前后關于“著作權”和“版權”的關系略有不同,只是修訂后的法律避免了“同義語”可能帶來的歧義。世界上不存在兩個絕對一樣的詞語。“著作權”和“版權”之間,應該存在細微的差別。事實上,著作權側重的是著作者的個人權利,而版權更有利于理解法人的權益。

③指中國古代的邸報。關于邸報的產生年代,一般認為出現在西漢時期,到唐宋開始流行。至于“邸報”名稱的問世年月,新聞史學界尚存在不同看法。有學者最新考證,“邸報”之名始于宋真宗咸平三年,即公元l000年。參見焦中棟.“邸報”名稱首次出現時間新考[J].國際新聞界,2008(10)。

④以2012年12月25日出版的《京華時報》為例,當天該報共印有88版,各類作品的數量分別是:消息145篇(其中,0字-100字的7篇;100字-200字的36篇;200字-300字的102篇);通訊89篇;深度報道1篇;廣告77條;副刊20篇;評論2篇。endprint

⑤Cf.Zacchini訴Scipps-Howard廣播公司案,433U.S.562,575(1977)。

⑥所謂權利窮竭(The Exhaustion of Exclusive Rights),系指當含有知識產權的商品以合法的方式銷售或分發出去后,無論該商品再輾轉到何人之手,知識產權人均無權再控制該商品的流轉。該理論又稱為“首次銷售”理論。參見吳漢東,胡開忠.無形財產權制度研究(修訂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05-106.

參考文獻:

[1]歐洲專利局編著.未來知識產權制度的愿景[M].郭民生,杜建慧,劉衛紅,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111.

[2]宋素紅,羅斌.新聞作品著作權的保護原則[J].中國出版,2004(11):54-56.

[3]吳漢東,胡開忠.無形財產權制度研究(修訂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63.

[4]程德安.媒介知識產權[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5]理查德·斯皮內洛.鐵籠,還是烏托邦[M].李倫,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6]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48.

[7]托克維爾.美國的民主.[M]//加布里埃爾·塔爾德.模仿律.埃爾希·克魯斯·帕森斯,英譯;何道寬,漢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62.

[8]“或者1”的天涯博客:《版權保護與個人權益的界限:互聯網的中立》[EB/OL]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326753&PostID=17869789.

[9]馬歇爾·麥克盧漢,斯蒂芬妮·麥克盧漢,戴維·斯坦斯.麥克盧漢如是說——理解我[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6.

[10]張紹敏.電子商務中的著作權保護.[M]//引自沈仁干主編.數字技術與著作權觀念、規范與實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92.

[11]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楊東柱,尹建軍,王哲,編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33.

[12]分別參見段紅彪.人民日報數字版今起實行收費每月24元.中國新聞網[EB/OL].http://news.qq.com/a/20100101/000139.htm;《啟事》,人民網[EB/OL].http://paper.people.com.cn/rmrb/index.html.

(作者為新聞學博士,西南科技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編校:董方曉endprint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欧美a在线视频|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 亚洲av无码人妻|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日韩 欧美 国产 精品 综合| 国产一级一级毛片永久| 成人国产小视频| 奇米影视狠狠精品7777| 国产区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尤物|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 国产毛片基地|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亚洲区第一页|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免费的一页|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丝袜第一页|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69综合网|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hezyo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婷婷色丁香综合激情|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91毛片网| 国产免费黄|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日韩高清一区 |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Jizz国产色系免费| 亚洲一级色| 欧美精品不卡|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 欧美啪啪视频免码|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亚洲精品无码AⅤ片青青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天堂久久| 男女性午夜福利网站| 青青操国产| 免费在线成人网|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一级毛片高清|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全部毛片免费看|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在线色综合|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99精品在线看|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另类重口100页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欧美区|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亚洲va视频|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不卡|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色天堂无毒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