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藝術院校非攝影專業的攝影基礎課為例,通過對攝影的兩個重要作用:記錄與表達的具體探討,明確提出所謂攝影基礎不僅僅是掌握一點皮毛的攝影知識與技巧,而是要具備基本的人文、視覺素養和獨立的思考創造能力,并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提出相應的教學方法。近年來,隨著教育產業化的不斷深入,攝影已成為各大藝術高校炙手可熱的時尚專業"/>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郭林
>摘要:
以藝術院校非攝影專業的攝影基礎課為例,通過對攝影的兩個重要作用:記錄與表達的具體探討,明確提出所謂攝影基礎不僅僅是掌握一點皮毛的攝影知識與技巧,而是要具備基本的人文、視覺素養和獨立的思考創造能力,并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提出相應的教學方法。
近年來,隨著教育產業化的不斷深入,攝影已成為各大藝術高校炙手可熱的時尚專業,攝影本專科教學紛紛上馬,且規模不斷擴大。但由于大部分高校并不具備開辦攝影教育的基礎師資條件,這種功利性的專業設置已導致諸多問題的出現,其中攝影基礎課程教學環節的問題尤為突出。
目前我國藝術高校的專本科攝影專業的學習時間大都在2-4年,其教學目標多是以培養職業攝影師、攝影記者或相關從業人員為主。而作為非攝影藝術專業,諸如繪畫、雕塑、設計、動畫、美術教育等專業的攝影基礎課學習時間則較短,一般為2-4周,其教學目的多是為本專業提供技術支持。以筆者所工作的院校非攝影藝術專業的攝影基礎課為例,課程往往安排在下鄉寫生或藝術考查課程之前。其目的顯而易見,就是讓學生學會所謂的基礎拍攝技能,為本專業寫生或創作搜集創作素材,即攝影僅僅是為其專業服務的工具,僅此而已。因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把該課程作為技術學科來講授,內容無非是照相機構造、光圈、速度、景深、影調等最基本的技術技巧概念,把照相技術與攝影藝術混淆,這種狹隘偏執的教學理念與方式使學生對攝影的認知偏離了正軌。
那么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學生對攝影有一個較為客觀與正確的認識,乃至掌握拍攝出好作品的方法,則成為攝影基礎教學的關鍵所在。
首先我們要明確何為攝影,或者說攝影能夠做什么?最近在互聯網上瘋傳的一件作品受到網友的熱捧。英國的一位父親將10歲女兒自出生起每天對其拍攝的照片匯集到一起,做成一段視頻,讓人們看到一個初生的嬰兒僅在1分鐘23秒內成長為一個小女孩的全過程。這段視頻一方面它真實客觀地記錄了孩子十年來每一天的成長變化,一方面真切地表達了父親對女兒深深的愛。這件父親送給女兒珍貴的禮物使我們明白,攝影不僅是單純記錄的工具,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更是表達情感和觀念的一個重要方式。正如英國著名攝影師列維·海因(LewisHine)所說:“如果我能用語言來講述故事,我就不必帶上相機了。”此刻,攝影的兩個最為重要的功能——記錄與表達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作為觀念表達的攝影恰恰是我們在攝影教學中所忽略的。我們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會學生如何真實記錄和拍攝出所謂的好照片上,而這個好的標準就是好看。無論是影調還是色彩,造型還是構圖,都要賞心悅目,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要所謂過硬的技術技巧。最終的結果是學生拍出的照片往往與情感無關,與創造無關,與攝影的本質背道而馳。
搞清楚了攝影的核心問題,即如何利用攝影做到記錄和表達,在教學實踐環節中才能有的放矢、循序漸進,進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要教授學生基礎的攝影知識與技能。如照相機的分類、基本結構、成像原理、數碼后期、構圖構成、色彩影調、攝影類別等。在膠片時代,攝影術無論是前期拍攝還是后期暗房沖洗都具有一定的技術難度,需要較強的專業技術訓練和繁雜的操作過程才能完成一件完整的攝影作品。大量實踐操做經驗的積累是保證成功的基本前提。而隨著數碼技術的飛速發展,照相機的操控性越來越簡單化、人性化。存儲卡替代了膠卷,計算機、掃描儀和打印機等數字設備替代了傳統化學暗房,攝影的技術與經濟門檻愈來愈低,攝影的大眾普及成為現實。普通人輕松拍攝出一張好照片已不再是夢想,人人都可以成為攝影師的時代已經到來。照相器材的操控已不是難點所在,同時由于授課對象均為具有一定繪畫基礎和計算機操作能力的美術設計專業學生,諸如與美術特性相通的構圖構成、色彩影調、后期軟件等課程也更容易被學生接受與理解。因此在該階段教學過程中不必再像膠片時代那樣投入過多的課時,而應該把重點放在攝影是如何表達情感與觀念上來。而要達到此項目的就需要學生具備基本的人文、視覺素養和獨立的思考創作能力。這也是教學過程中需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也是最易忽視且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
在筆者看來達到這一目標做到三點即可:多看、多拍、多交流。
與所有視覺藝術形式一樣,攝影首先要解決的也是視覺素養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要讓學生有一雙慧眼,“手低”不怕,關鍵不能“眼低”,有辨別是非真偽的能力,不能成為“睜眼瞎”。學生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大量的閱讀來提高眼力。看什么?一是看一切與視覺藝術有關的作品,如繪畫、設計、建筑、雕塑、電影等;二是要看人文社科類讀物,功夫在詩外越雜越好,且一定要看頂級的,堅決杜絕二流三流不入流之流,所謂“取法乎上,僅得乎中”,第一口奶尤為重要。只有具備了龐大而經典作品的閱讀量,學生才能擁有較為廣闊的學術視野,才能少走彎路。當今是信息資訊發達的時代,相對于過去單一的平面讀物而言,學習形式更加多樣化便捷化。大量畫冊、展覽、畫廊、影像的出現,以及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原本學習資源的不平等化日趨減弱,地域差異已不再是獲取與世界同步資訊的障礙。井噴式的信息資源足以是我們目不暇接。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過程中可以通過幻燈、畫冊、現場觀摩等直觀的形式向學生解讀名家名作。并要求學生寫一些讀書筆記和觀后感等,以深入強化對作品的理解與認識。
法國攝影大師馬克·呂布(MarcRiboud)曾經說過:“一個攝影師首先需要的是一雙好鞋,我幾十年的攝影生涯穿破了無數雙鞋。”作為20世紀最為知名的攝影大師之一,馬克·呂布在近70年的攝影生涯中走遍了世界各地,用鏡頭將一切被他眼睛捕獲,同時又打動他的瞬間都記錄在了他的膠片中。被認為全世界最多產的藝術家之一的日本攝影家荒木經惟,自1970年出道以來出版了超過459本攝影出版物,且數量每年仍在增長。在日本所有的新書店和二手書店,都能找到荒木的攝影集。如今74歲的荒木仍攜帶者相機每日游走在東京的街巷中追尋著這座城市的一切變化。所謂熟能生巧,只有海量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蛻變,多拍是獲得好照片的不二法門。
交流是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個人的經驗終究是有限的,學生通過辦展覽、印畫冊、做網站等方式與各個專業領域的人進行積極的溝通交流,特別是在互聯網上開通自己的博客或網站,時時更新自己的攝影作品,使更多的人能夠隨時隨地關注自身,從而受益匪淺。攝影專業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與人打交道的密切性,無論是人像攝影還是新聞攝影等,只有具備了良好的溝通能力才能創造出更多的拍攝機會。
藝術創作從來沒有具體規律方法可言,攝影更是如此。正如陳丹青所言:攝影的真理——如果有的話——就是沒有真理。教師在教學過程除了傳授基本的知識點和適當的引導外,應該給學生更多獨立思考創作的空間。
隨著時代的發展,攝影藝術的門檻越來越低,拍出真正出色的藝術作品反而越來越難,攝影藝術的普及教育則顯得尤為重要。引導學生對攝影有一個相對正確的認知,并使攝影逐漸成為學生自覺的日常行為,也就達到了攝影基礎課程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邱志杰.攝影之后的攝影[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顧錚.世界當代攝影家告白Ⅱ[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
[3]阮義忠.二十位人性見證者[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4]李子順.荒木經惟[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