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盛 (貴州財經大學 550025 )
“知識傳遞—融會貫通—拓展創造”的梯度漸進是該課程改革的主要特點,并以增加音樂創作環節為標志。陳述如下:
本課程是在傳統教學中主要針對本科音樂表演專業、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所設置的一門院級公共必修課,教學過程由理論講解和技能訓練為一體,以《基本樂理》《和聲》《曲式作品分析》等課程為理論支撐,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有音樂表現力地視唱、記譜、聽覺分析和多聲思維能力,為學生專業學習和相關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適用于音樂表演專業、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本科教學。
視唱練耳這門課在傳統教學中主要是幫助學生認識音樂作為基礎,從而能表現音樂。本課程原來只涵蓋兩個方面:認識音樂、表現音樂。此次視唱練耳教學改革中加入了一個重要環節:音樂創作。視唱練耳課程提升為了三大功能:認識音樂、表現音樂和創作音樂。
與此同時,在講授視唱過程中介紹音樂創作語匯,讓學生了解音樂元素懂得樂句創作,提升學生對音樂理解的分析能力,提高學生表現音樂的手段。回到學生對音樂學習的需要上去。讓學生明白一度創作,回歸二度創作,提升三度創作。
音樂創作的進入提供給學生一個平臺,在此平臺的引導下,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自主獲取能力。一改以往《視唱練耳》只是一個技能課程訓練的現象。引導學生思考創作的同時強化學生自主分析知識、解讀難點運用技術結合自身音樂修養對自身有目的有方法的提升自我學習能力。
這一理念的引入也改變了以往視唱練耳以“教師為教學重心”,而是轉向以“學生為重心”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教師與學生在平等的氛圍中進行教學溝通,提高教學民主觀。教學中思考 “學生需要什么”,而不是“老師有什么”。通過教與學的協同與相互啟發,促使學習更有效率性,提高教學的協同性。
教學目標從知識傳遞為主轉向“知識傳遞——融會貫通——拓展創造”三者共生且梯度漸進的目標。“知識傳遞”是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融會貫通”是課程教學目標的展開,“拓展創造”是課程教學目標的表現。每個階段都加入音樂創作理念.這是本次教學改革的重點,由于音樂創作理念的進入這對視唱練耳教學的調整變成了本質上一個大的轉變,提升了視唱練耳課程基礎學科性,使視唱練耳成為了具有認識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作三大功能的基礎性學科。這對本課程的教學過程成為了一個全新的挑戰也是課程發展的一個創新突破。
本課程改革從教學中心轉移、教學目標多維、學生能力提升、動態教學方式、強調自主學習、重視學習過程等六個方面落實。
《視唱練耳》課程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對音準、節拍節奏、調式調性、視唱及聽辨等相關理論學習和聽、唱技能的訓練,使學生具備準確的音準、節拍節奏、調式調性感,具備較強的有音樂表現力地視唱、聽記、聽辨能力和一定程度的聽覺分析及多聲思維能力,提高學生音樂素質,豐富音樂修養,為實現專業培養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為深化《視唱練耳》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突破發展的瓶頸。《視唱練耳》教學改革堅持現代主流教學范式的核心理念,推動教師、學生實現觀念轉變。緊密圍繞人才培養的目標,進行深入研究,形成既符合現代教學理念,又體現《視唱練耳》課程個性化的教學范式,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和優化。從而以下幾點是《視唱練耳》改革基本思路。
《視唱練耳》課程授課應思考“學生需要什么”而不是“教師現在有什么?”,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觀察、收集學生反應并積極做出改進回應,相關教學組織要基于學生的現有水平與專業需要,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知識傳遞——融會貫通——拓展創造”所形成的新型梯度《視唱練耳》課程教學目標,“知識傳遞”是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融會貫通”是課程教學目標的展開,“拓展創造”是課程教學目標的表現。提升《視唱練耳》課程基礎學科性,使視唱練耳成為具有認識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作三大功能的基礎性學科。
《視唱練耳》課堂教學重點由原來偏重于音準、節拍節奏、調式調性等純粹知識點的灌輸、傳授,轉化為偏重于學生“理解音樂、懂得樂句、懂得音樂語匯、實踐創作”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引導、提升。不僅注重培養學生對《視唱練耳》課程具體知識點的汲取和吸收能力,也要注重培養學生對《視唱練耳》課程綜合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
其具體內容是,提出與現實緊密相關的、正在發生的音樂文化現象,供學生討論、思考,增加當代音樂的創作范例以增強教學內容的鮮活度和當代性。選取學生創作作品,進行視唱,增加創作的熱情,解決《視唱練耳》單純技術訓練的瓶頸。讓學生更加明白《視唱練耳》技術訓練的目的和有用性。
增加供學生課前、課后選擇性聽辨的古典音樂、流行音樂和先鋒派音樂。教師宜采用適當的方法檢查學生的音樂聽辨情況。同時,教師不僅熟悉知識,而且要深入研究,要把研究心得帶入課堂,即“研究提升上課的深度,提升課堂的吸引力”。同時提升學生對音樂理解的分析能力,提高學生表現音樂的手段。回到學生對音樂學習的需要上去。懂得一度創作回歸二度創作,提升三度創作。
為配合《視唱練耳》課程教學范式改革,充分利用課程考核這一指揮棒的作用,引導學生自覺地開展自主學習,將評價貫穿于學生的學習始終,改革考核方式,減少期末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重。調整為平時、實踐創作、視唱音準、聽覺聽辨(計算機考核)各占15、20、35、30%。將《視唱練耳》課程考核的重點由考核學生掌握的知識轉向考核學生應用的能力。
聽覺聽辨在計算機系統上完成考核。要求建立題庫,計算機考試系統能從題庫隨機生成試卷,且對每個考生試卷都應不同。試卷涵蓋每章內容,各個部分。允許學生多次參考,在一定時段開放機房與系統,學生通過機考報名系統預約后,在預約的時段里自行到機房去參考。每次考試結束后,由計算機考試系統自動改卷并生成成績。機考時段結束后,考試系統自動打印出學生最高成績,作為基礎知識考核成績提供給任課教師。通過考核內容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也將作為《視唱練耳》課程范式改革的突破口。

《視唱練耳》是本科教學中一門基礎性很強的學科,對于本科生的知識體系建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程貫穿4個學期,從新生入學第一個學期開始到大二結束。此次范式教學改革中把四個學期的每一個學期分成四個階段。分別為“基礎講解、引導分析、節奏創作和旋律創作”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圍繞著教學目標“知識傳遞——融會貫通——拓展創造”的三個階段開展實施。第一階段“基礎講解”指教學目標中的“知識傳遞”;第二階段“引導分析”就是教學目標中的“融會貫通”;第三階段“節奏創作”和第四階段“旋律創作”則指教學目標中“拓展創造”。從而做到教學目標“知識傳遞——融會貫通——拓展創造”的三者共生且梯度漸進。從而把傳統教學中《視唱練耳》兩大功能“認識音樂、表現音樂”提升為 “認識音樂、表現音樂、音樂創作” 三大功能。讓學生了解一度創作的同時激發學生二度創作的能力,同時提升《視唱練耳》課程教學理念;促進教學民主觀;開辟教學協同性新途徑。
通過《視唱練耳》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化,使《視唱練耳》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專業學習能力得到顯著增強、教風和學風得到提升。
教學過程中的教學難點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方面難點:是要讓學生在視唱練耳教學的四個階段中掌握好各個階段的視唱、聽覺分析和聽寫的動手能力。
第二方面難點:讓學生能夠掌握視唱練耳技能以及聽覺分析能力并且能夠在表現音樂的實踐中去運用。
第三方面難點:音樂創作的思路引入視唱練耳課程,學生掌握一定的創作語匯,理解一度創作,展現好二度創作。進而更加體現一度創作的本質內涵。
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決:
音樂學科核心是課程設置既是提升音樂藝術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所在,也是音樂素養的體現之一。只有通過嚴格的《視唱練耳》課程的技術訓練,才能使學生真正領悟音樂元素,增強音樂應用能力。所以,此次調整不僅強調視唱練耳核心知識教育,也使得課程內涵設置得以提升。
《視唱練耳》課程原有教學方案普遍存在一個現象,只是針對于本學科的技術訓練,例如音準、節奏、音程聽辨、調性聽辨等,這都只是停留在本學科的教學技術要求上,只是一個技能訓練課程。而此次教學改革是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音樂如何產生,激勵學生音樂創作,協助學生音樂創作。從而更好地讓學生展現音樂。在這一改革元素下,視唱練耳課程的內涵被增加與音樂其它學科產生了必要的聯系,這使得《視唱練耳》課程作為其它音樂專業課程先行的基礎核心課,承載著其它音樂專業課程間的無縫連接性。
把相對零散的知識整合為一個整體,使學生獲得一種成功的體驗和對未來的憧憬,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基礎講解”、“引導分析”“節奏創作”和“旋律創作”四個教學模塊圍繞著教學目標“知識傳遞——融會貫通——拓展創造”的三個階段開展實施。四個教學模塊共生且梯度漸進。創作實踐進行縱向整合學科的專業體驗模塊,使學生的音樂學習獲得逐次遞進的高峰體驗。
《視唱練耳》是本科教學中一門基礎性很強的學科,對于本科生的知識體系建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程貫穿4個學期,從新生入學第一個學期開始到大二結束。將原培養方案中的集中實踐環節進行縱向整合,凸顯新生教育的重要性,同時注重學生在大學的體驗性學習逐年深化,最終獲得在《視唱練耳》課程下的高峰體驗。
讓學生了解一度創作的同時激發學生二度創作的能力,提升《視唱練耳》課程教學理念;促進教學民主觀;開辟教學協同性新途徑。傳統教學中《視唱練耳》具有兩大功能“認識音樂、表現音樂”此次教改中《視唱練耳》課程提升為 具有“認識音樂、表現音樂、音樂創作” 三大功能性的基礎學科。
傳統教學中《視唱練耳》是一門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技術性訓練課程,此次范式教學改革中把《視唱練耳》從教室授課提升到舞臺表演,通過現場展示突顯范式教學改革成果。改變理論課程傳統的書面考核形式,可以把理論課程演化成為表演課程的考核方式進行展現,從教室教學走向學生舞臺自我表現,改變單一的書面考核轉向舞臺作品展示。
《視唱練耳》范式教學改革特色和創新注重堅持理論講授與技能訓練相結合的教學原則。在教學中增加打擊樂器的使用,從而讓學生直觀體會節奏及音色的多樣,增加理論教學的表演性。在教學中,深入簡單曲式課程中旋律走向的創作技能,挖掘學生的創作能力,并把學生創作的較為成熟的作品運用到教學中,鼓勵學生單旋律的創作能力。由淺入深的培養學生對音樂表演表現的多樣性,啟發學生的表演,增進學生表演的自我挖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增加學生的創新力。從教室走向舞臺,通過現場展示突顯范式教學改革成果 。
[1]朱保錚.任務型視唱練耳教學研究[J]. 福建師范大學. 2012(6)
[2]安雪. 視唱練耳教學中音樂能力的培養[J]. 上海師范大學. 2013(5).
[3]董明倩. 高師視唱練耳教學中“體態律動”應用探究[J].上hi阿師范大學. 2013(4).
[4]呂晶. 淺談鋼琴教學法3視唱練耳評價的初步研究[J]. 現代閱讀.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