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宏偉
(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蚌埠233004)
GE1.5TMR在肩關節掃描技術中的應用研究
宋宏偉
(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蚌埠233004)
近年來,我國許多醫院都引進了美國GE公司的最新1.5T磁共振,屬于高場強磁共振。它除了能開展包括全身各部位的MR檢查外,還能進行磁共振血管造影、磁共振水成像、腦功能成像等方面的檢查。本文主要介紹了GE1.5TMR在肩關節掃描技術中的應用研究,分析了GE1.5TMR在肩關節掃描技術中如何提高圖像的質量、清晰的顯示出肩關節病變的位置以及如何MR在肩關節掃描技術中應用到的優勢。
GE1.5TMR;肩關節;掃描技術
肩關節作為人體最靈活的關節,肩關節損傷和慢性肩關節疼痛在醫學上非常多見,而隨著醫學的快速發展,磁共振成像技術也得到了快速的完善和發展,不斷完善的脈沖序列、多方面、多角度成像,對于肩袖損傷和各種肌腱、肌肉損傷的影像診斷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而GE1.5TMR在肩關節磁共振掃描在臨床上也得到了推廣和應用。
1.1 一般資料
本文主要選擇了我院從2009年1月到2012年1月因肩關節疼痛而到該院采用MR檢查的40名患者,其中左肩出現疼痛癥狀的患者有15例,右肩出現疼痛癥狀的患者有25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在21歲到69歲之間,平均年齡43歲。前來檢查的患者中,病程最長的為15年,最短的為一天,平均病程61天,因為外傷而導致肩關節疼痛的有12例,占患者總人數的27.9%,沒有特殊原因而產生肩關節疼痛癥狀的有28例,占患者總人數的72.1%,其中8例行關節鏡,21例行開放手術,時間都在進行MR檢查后的20天內,其中11例采取保守治療。
1.2 采用MR檢查的方法
在該院進行治療的40例患者均進行MR檢查,采用的是美國GE公司1.5T超導核磁共振專用肩關節包繞式表面線圈。讓患者采用仰臥位,使用肩關節專用的環形軟線圈。首先將環形軟線圈套在肩關節上,并且將肩部放平,線圈的中心位置通常要固定在肱骨的大節結處,患者疼痛的一側上肢伸直并且需要平放在身體一側,該側手臂的掌心面對身體,使用沙袋將該側手臂固定,讓患者的受傷肩部處于床體的中心位置。GE1.5TMR在肩關節掃描的參數以及脈沖序列:在MR檢查的過程中,應該選擇合適的FOV,在正交的三個方向上同時進行。先進行水平橫軸位定位,并且在水平橫軸位定位的基礎上對斜冠狀面、斜失狀面進行定位。特殊狀面的定位:也就是外展外旋位,進行斜軸位時可用脂肪抑制技術,能夠很好的顯示出位于前下方盂唇病變的位置。進行前下方盂唇以及后上肩袖處的不全撕裂的診斷。SE序例的T1WI參數:TR400-445mms/TE14-17mms、FOV160-200mm、平均次數2次、層厚3.0-4.0mm、層數13-15層或根據需要定;T2WI參數:TR2980-3000mms/TE99-110mms、FOV180-200mm、平均次數2次,層厚3.0-4.0mm,層數13-15層或根據病情需要定;脂肪抑制序例:TR3540-3800mms/TE20-24mms、FOV210mm、層厚4-5mm、平均次數3-4次、層數13-15層或根據病情需要來確定。
2.1 肩關節損傷在MRI中的表現
肩關節是全身靈活性最好的關節,可以進行屈,伸、收、展、旋轉及環轉等肢體運動,肩關節主要是由肱骨頭和肩胛骨的關節盂組成,肩胛骨的關節盂小而淺,邊緣附有盂唇,關節囊的特點是薄而松弛,關節囊內有肱二頭肌長頭腱通過,囊外由喙肱韌帶、喙肩韌帶和肌腱組成,主要起到固定的作用,肩關節的四周擁有大量的肌肉,這些肌肉不但可以發力而且對于保護肩關節的穩固性有重要的作用,當上肢運動外展或者外旋向后傾時,最先著地用力的部位是手掌和胳膊的肘部,肩關節受到沖擊容易造成脫位,由于肩關節的解剖結構比較復雜,所以肩關節損傷的程度不同,在MR中的表現也有所不同。一般狀態下的T1WI表現都呈現均勻的低信號,鑒定為一級損傷時,肩袖形態呈現正常,其內可見彌散性或線狀高信號;鑒定為二級損傷時,肩袖中的局部形態呈現不規則狀態,其內課看到水樣高信號;鑒定為三級損傷時,存在異常信號增高現象,并且累及到全部肌腱,并且大部分肌腱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收縮。所以,在肩關節掃描過程中,對于體位的設置要求很高,合適的體位有利于對癥狀的正確診斷。在MR檢查中,采用三維定位像與斜冠狀、斜失狀位及軸位對于顯示關節囊及關節盂的解剖形態和信號改變有很大的幫助,能夠提高對于肩關節有關疾病診斷的準確性。
2.2 對肩關節掃描脈沖序列的選擇
如果肩袖出現肌腱炎或者肌腱退變現象,那MR將呈現出肩袖組織內可以發現信號有明顯的增高,并且肩袖中的肌腱變細或者變粗,在T2WI序列上較水信號強度弱的彌漫性信號增高。當肩袖部分撕裂時,MR表現為肩袖部分出現變細、磨損、不規則以及肌腱內的液體信號等現象,最為常見的是肩袖的滑膜或者關節囊面撕裂處的液體信號以及肌腱內的分離損傷,T2WI上呈現出高信號,肌腱的特征表現主要是連續性的存在。在斜冠狀面的T1WI上,一部分肩袖撕裂呈現的信號強度一般都是中低等的,而在T2WI上信號強度為高。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應用普通的T2WI能夠很好的體現出水分子的信號,但是有些狀態下又很難與脂肪干擾進行鑒別,在T1WI中的肌腱撕裂及退變呈現出低信號狀態,也很難進行區分和鑒別。脂肪抑制技術的應用能夠很好地的區分出積液和脂肪的信號,可以明顯提高T1WI對水分子識別的靈敏度,與此同時,還可以很好的避免肌腱內小條狀脂肪信號出現錯誤診斷。能夠提高肩袖出現撕裂癥狀的檢出能力,以及提高肌腱出現微小的異常信號時的檢出能力。
人體各種組織的磁共振圖像的特點最早是在1982年被研發出來的,根據實驗歸納總結出,位于脂肪組織中的MR信號是最強且最亮的,在磁共振的圖像中呈現出白色,根據信號的由強到弱依次是大腦、脊髓、內臟和肌肉組織,位于腔內的液體的信號強度較低,位于血液中的信號強度更低,在圖像中呈現黑色,而骨骼和空氣在磁共振圖像中最黑。而T1WI的弛豫時間跟圖像的亮度有關,如果T1WI越短,則圖像越亮。
在我國的臨床醫學中磁共振成像技術的應用開展的較晚,而且對于該技術的深入研究的時間較短。但是,從目前來看,該技術在我國的臨床醫學中處于全面發展的階段,在臨床應用方面與發達國家相差無幾,磁共振成像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MR檢查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且在醫學診斷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對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發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雖然MR被廣泛應用到臨床上的時間不長,但是由于它能夠進行軸位、矢狀位、冠狀位以及斜面的多方位參數成像,改變了傳統醫學成像技術中應用的單一成像參數,在進行肩關節等疾病上MR明顯要好于X射線CT檢查。從目前大部分醫院的情況來看,MR已經成為肩關節的肌肉、肌腱、韌帶以及軟骨病變影像檢查的重要手段。對于肩關節損傷中的周圍病變、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松質骨細微結構的破壞、骨小梁骨折和骨髓腔內病變的診斷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磁共振圖像的軟組織對比度明顯要高于X射線CT。高對比的成像,可以讓解剖的圖譜更加的詳盡。在磁共振的圖像中,能夠很好的區分出腦里面的灰質和白質,因為白質里面的氫多部分都是存在于脂肪當中,而灰質里面的氫則是存在于水當中。選擇合適的肩關節掃描脈沖序列,可以讓肩關節中的肌肉、肌腱、韌帶、筋膜平面、骨髓、關節軟骨、皮下脂肪等組織清晰的成像,有利于在診斷過程中做出最準確的判斷。
MR檢查在國內大部分的醫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采用MR檢查對肩關節損傷進行診斷,具有無創傷、軟組織分辨率較高、能夠進行多方位參數成像并且能夠直觀的反應出肩袖肌腱和其他部位的損傷情況的優點,而且利用MR檢查能夠顯示出肩袖損傷的程度、大小和剩余肩袖的組織。MR掃描患者在進行檢查時容易接受,而且擺位操作的空間較大、費用低。因此對于肩關節疾病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1]張桂祥,胡運勝,趙京龍.MRI不同序列對肩袖損傷診斷價值的比較[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5(7).
[2]楊正漢,馮逢,王宵英.《磁共振成像技術指南》檢查規范、臨床策略及新技術應用[J].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12).
[3]鄭卓,崔國慶,范家棟.肩關節MR造影對肩關節前方盂唇病變的診斷價值[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6(9).
[4]郭艾,藤田健司,水野耕作.肩袖損傷診斷中肩關節造影和MRI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比較[J].中華外科雜志,2000(4).
R445.2;S857.16+5
A
10.3969/j.issn.1001-0270.2014.02.04
2013-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