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津 周芳珍 廣西南寧市第五人民醫院 530010
發作性睡病在臨床上少見,故不典型的病例往往造成誤診,這給患者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影響到其日常的工作生活。正確識別發作性睡病的表現,才能正確處理。本文通過案例分析,以加深人們對該病的認識。
1.1 對象 選擇2011-2012年在我院就診的患者5例為觀察對象,其中男4例,女1例,年齡9~20歲,均誤診為癔癥,誤診時間1~6個月。
1.2 方法 對入組病例進行臨床資料分析,根據個體情況給予針對性治療。
1.3 治療結果 通過詳細評估確診為發作性睡病后,5例給予藥物結合心理治療,使用丙咪嗪、氟西汀各2例,舍曲林1例。治愈4例,顯效1例。
患者男,17歲,學生,發作性嗜睡6個月,診斷為癔癥就診于我院。該患者近6個月來在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活動過程中,不可抗拒的睡眠,如在上課、體育課,甚至進餐當中即可入睡,如無人喚醒,可以入睡很長時間,也可勉強被人喚醒,被喚醒后易激惹,自感疲勞不適。近2個月來,嗜睡發作頻繁,每天均有發作,伴有記憶力下降、學習成績下降,同時被同學恥笑,故多次逃學,因此被家人誤解為不上進,與父母發生口角。發作時不伴抽搐、肢體癱瘓、摔倒和入睡時幻覺等癥狀。飲食和兩便均正常。無藥物過敏史、傳染病史、手術及顱腦外傷史,平時性格內向。父母體健,無陽性家族史。外院診斷為癔癥而到我院治療。查體:未見陽性體征。精神檢查:意識清,定向力好,交談過程中,患者訴困倦、想睡、不能控制睡意。緊接著患者進入睡眠狀態,醫生勉強將其喚醒,其醒后注意力不集中,間斷交談,約10min后完全清醒,醒后一切活動如常;存在焦慮、抑郁情緒,對其病情表示擔心,訴父母脾氣不好和工作忙,平時與其交流少,故其心情不好,因病而學習下降。未見幻覺妄想。實驗室檢查:血、尿、糞常規,空腹血糖、血生化、腹部B超、常規心電圖、甲狀腺功能、經顱多普勒超聲、頭顱MRI均正常。腦電圖示中度異常:θ活動增多,有頂尖波。診斷發作性睡病,以丙咪嗪治療,10d后未再發作,隨診1年,病情穩定,恢復學校學習生活。
發作性睡病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礙[1],極少數患者可能由丘腦后下部腫瘤、炎癥、顱腦外傷、全身感染性疾病等引起或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疫病;或與遺傳基因有關,大約10%的患者有家族陽性史;多起病年齡10~30歲,與癔癥的發病年齡相仿,5歲和50歲少見。精神緊張、壓力大、過度疲勞為誘發因素。發作時以不可控制的病理性睡眠、猝倒發作、睡眠癱瘓和睡眠幻覺四大特征為特點。其發作不選擇時間、地點及活動情況。但在環境單調令正常人也會入睡的情況下易于發生,也可以發生在具有危險性的情況下例如駕車途中。典型的發作性睡病多數會伴有一種或數種其他癥狀,如猝倒癥、睡眠癱瘓、入睡幻覺(發作性睡病四聯癥)、自動癥狀、記憶力減退、心悸、全身無力等,可出現抑郁、焦慮等情緒障礙,約3/4患者起病幾年后出現猝倒癥。猝倒癥在情緒激動時誘發,表現為下肢無力而跌倒或頭部無力而向后仰或向前低頭,也可面肌無力而講話模糊不清,發作時呼吸運動正常。發作性睡病分為4種亞型:(1)發作性睡病,伴猝倒癥;(2)發作性睡病,不伴猝倒癥;(3)發作性睡病,醫學狀況所致;(4)發作性睡病(待分類)。
該患者誤診為癔病的原因有:(1)病例為孤立性發作性睡病,不伴睡眠癱瘓、猝倒、入睡時幻覺等癥狀時,未引起內科醫生重視;(2)發病年齡小,表達困難或性格內向,而且存在述情障礙(不主動求醫,以逃學回避),加上發作時可以喚醒或有癔癥性格患者,有暗示性高的嫌疑。但發作前往往無心理、社會因素參與,也無癔癥樣意識范圍的縮窄等表現,其發作不分場合,無暗示而終止或加強現象,其發作不能自制的進入睡眠狀態(即淺昏迷樣表現,而癔癥則無意識喪失的表現),患者對其病情非常焦慮,而不是癔癥那樣對其癥狀的漠視現象,結合視頻腦電圖:睡眠潛伏期縮短,θ活動增多,可有頂尖波、K綜合波、紡錘波等,而癔癥的腦電圖正常。另外,發作性睡病應與腦源性暈厥、癲癇小發作相鑒別。腦源性暈厥是由于腦部血管或主要供應腦部血液的血管發生循環障礙,導致短暫性廣泛性全腦供血不足。腦源性暈厥和癲癇小發作均可突然發生的、短暫的意識喪失(不能喚醒),發作時多伴有跌倒,發作過后不能回憶,暈厥者血壓降低,發作后仍然有全身無力和皮膚蒼白及腦電圖出現慢波,而癲癇小發作的腦電圖出現病理波(癇樣放電)。
發作性睡病的治療,以綜合治療為主:(1)中樞興奮劑藥物治療:莫達非尼、利他林等。(2)中醫辨證施治。(3)預防措施:不能從事高空、水下作業,車輛駕駛、信號管理等工作,以免發生意外事故;避免使用鎮靜類藥物,以免增加發病;避免從事單調活動,注意勞逸結合。(4)存在抑郁、焦慮者輔以心理治療。
[1]賈建平.神經病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