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敏 河北省唐縣中醫院彩超室 072350
腹腔鏡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手術瘢痕小易被患者接受等優點而廣泛應用于婦科疾病的治療。任何一種外科手術都會發生并發癥,腹腔鏡手術也不例外,腹腔鏡下子宮切除并發癥中,最常見的就是術中出血。而其術后殘端血腫、盆腔血腫、積液是其主要表現,本組回顧分析我院20例腹腔鏡子宮切除術后早期盆腔積血、血腫的超聲表現及臨床資料,旨在探討超聲檢查對子宮切除術后盆腔積血,血腫診治的臨床價值。
1.1 對象 所選對象為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院超聲檢出的腹腔鏡子宮切除術后早期盆腔異常患者共計20例,全部患者均經手術或臨床隨訪觀察證實,患者年齡39~56歲,檢查時間術后2d~2周。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荷蘭飛利浦HD9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5~5.0MHz,患者在術后2d~2周因臨床需要行第一次超聲檢查。患者膀胱適度充盈,仰臥位,行縱切、橫切、斜切等多切面多角度掃查,觀察殘端及盆腔情況,注意觀察有無包塊及積液。
本組20例經腹腔鏡子宮切除術后早期盆腔異常的患者中,殘端血腫4例,盆腔血腫10例,盆腔積液5例,盆腔積膿1例。
2.1 殘端血腫4例,超聲表現為殘端部位不均質低-無回聲包塊,形態不規則,與殘端邊界不清,(最大1例大小約9.6cm×8.9cm×7.5cm),患者臨床表現為小腹墜脹不適和(或)陰道持續不規則少量出血,其中2例在超聲引導下進行了抽吸治療,抽出暗紅色血液,其余2例保守治療,分別于1周、2周及1個月后復查,包塊逐漸縮小。
2.2 盆腔血腫10例,表現為盆腔內低-無回聲包塊,形態呈圓形或不規則形,與殘端邊界尚清晰,大小從10.0~4.0cm不等,內部回聲不均質,出血較多時,呈液性回聲,血腫機化后呈類實性變,因出血量及病程長短聲像圖表現不同,臨床表現為小腹隱痛不適,膀胱及直腸刺激癥狀,該組病例中,3例經后穹窿切開引流,1例經腹抽吸治療,其余保守治療,分別于1、2、4、6周后復查,8例完全恢復正常,2例表現為盆腔內低回聲實性小包塊,CDFI:其內及周邊可見斑點狀血流信號顯示。
2.3 盆腔積液5例,超聲表現為陰道周邊不規則液性回聲,范圍5.0cm×4.7cm×3.9cm~8.3cm×7.8cm×6.6cm,均延長引流管拔管時間,患者無明顯不適,1~2周后復查盆腔恢復正常。
2.4 盆腔積膿1例,超聲表現為盆腔內透聲差的液性回聲,范圍約7.8cm×7.1cm×6.9cm,該病例臨床表現為高燒不退,血象持續升高,在超聲引導下進行抽吸及局部注藥治療,術后10d痊愈出院。
腹腔鏡手術的圓滿成功關鍵是熟練掌握腹腔鏡下的縫合、結扎等技術,其操作難度極大,術中出血是其最常見的并發癥,主要因素:(1)套扎線滑脫出血。(2)輸卵管細系膜出血。(3)宮頸殘端出血。(4)旋切宮頸管組織出血。其術后殘端血腫,盆腔血腫及積液是其主要表現,因出血量及病程長短,超聲表現不同。當血腫較大,積液量較多時需要明確診斷,以進行正確及時的治療,超聲作為一種方便、可動態觀察的檢查手段,可全面及時的了解殘端及盆腔情況,及時發現異常,超聲不但可以迅速診斷,而且定位準確,有助于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促進患者早期康復,甚至避免不必要的手術治療,因此建議腹腔鏡術后進行常規超聲檢查。
[1]謝紅寧.婦產科超聲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14-316.
[2]李光儀.實用婦科腹腔鏡手術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