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爽
(黑龍江省煤田地質二○四勘探隊,黑龍江 七臺河 154600)
依據研究范圍和深度,以遙感為先導的綜合找煤模式大致可分為4個層次:
其一,在廣泛收集和分析區域地質資料基礎上,確定含煤遠景區。
其二,對主要含煤遠景區開展1:100000~1:250000的遙感地質調查,初步了解調查區地質背景和煤系發育特征,確定重點調查區。
其三,對重點調查區開展1:50000~1:100000的遙感地質填圖,調查了解含煤盆地和聚煤規律、含煤地層分布、構造演化與控煤構造,確定有利含煤區。
其四,選取有利含煤區開展1:50000煤田地質填圖、布置二定量的電法和地震等物探工程,以及槽探等山地工程,調查了解煤系和煤層賦存特征,對資源潛力較大、賦存有利的區段布置適量的鉆探工程驗證。
最后綜合分析各種技術手段所獲取的資料,對煤炭資源潛力做出總體評價,確定有利勘查區,為進入勘查階段(預查或普查)提供依據。
在每個層次的煤炭田源遙感地質調查工作流程又可以劃分成以下步驟:準備工作、圖像數據處理、初步地質解譯、野外踏勘與地面地質工作、詳細地質解譯、野外調繪、綜合分析等(圖1)。
應收集的資料包括:填圖區已有的礦產、災害地質、煤田地質、水文地質等資料;比例尺不小于填圖比例尺的填圖區最新地形圖資料;相應分辨率的遙感圖像。
目前,用于1:50000比例尺填圖的衛星遙感影像的分辨率應該達到或優于2.5 m(如國產天繪一號、資源一號02 C、資源三號等衛星遙感圖像),1:5000比例尺填圖的遙感影像分辨率應該達到或優于0.6 m。影像圈應達到下列要求:層次豐富、影像清晰;色調(色彩)一致、均勻、反差適中;遙感圖像控制點和地形圖對應點誤差≤0.4 mm;遙感圖像與地形圖所對應的經緯度網平面位置中誤差≤0.3 mm影像圖圖廓實際尺寸與理論尺寸誤差:邊長誤差在±0.2 mm之內,對角線長誤差在±0.3 mm之內;影像圖圖幅應與地形圖圖幅相一致。
在分析以往地質工作和資料的基礎上,結合地物的形狀、色調、色彩以及不同的圖案紋形、地貌、水系等影像標志組合,進行概略地質解譯,編制概略地質解譯圖,劃分填圖區內不同類別可解譯程度的區段。
初步了解地質體影像特征及影像與目標物的相關性;初步確定實測地層剖面位置及山地工程位置,預計施工工程量;修測概略地質解譯圖;初步建立填圖區地質體影像解譯標志。
2.5.1 實測地層剖面
填圖區內全層實測地層剖面應不少于1~2條:全層實測地層剖面時,應對區內地層進行詳細分層描述。實測地層剖面時應采集巖石、礦石、化石標本,進行室內鑒定。重點層段實測地層剖面的所測層位從含煤地層基底開始,到含煤地層之上500~700 m的上覆地層為止,以能控制煤系的發育特征及其巖性和厚度在空間上的變化為原則,同時應重點了解各剖面間影像特征及其變化規律。(剖面間距參照表1)
實測地層剖面分層厚度為2 m。巖性標志層、重要化石層、主要煤層以及解譯標志層不管厚度大小,都要單獨分層。編錄中對重要地段的煤層,應量測厚度。1:50000~1:250000比例尺填圖的實測地層剖面比例尺為1:5000;1:10000~1:5000比例尺填圖的實測地層剖面比例尺為1:2000。實測地層剖面必須按照行業標準編錄。
通過實測剖面,建立工作區內巖性、地層、構造及其他地質體的解譯標志。在實測過程中,為了有效地揭示地層、構造的特征,在條件許可時,需要開展一定數量的探槽。
2.5.2 詳細解譯
詳細解譯要遵循先宏觀后微觀,從已知到未知的原則;單因子到多因子地質信息提取,目視解譯和計算機圖像處理相結合的方法;從定性解譯到定量解譯的過程。
2.5.3 野外驗證和調繪
野外驗證和調繪的方法:圖像解譯為主,驗證調繪為輔,適用于可解譯程度Ⅰ類和部分Ⅱ類區段。驗證調繪為主,圖像解譯為輔,適用于可解譯程度Ⅲ類和部分Ⅱ類區段。全野外調繪,適用于可解譯程度Ⅳ類和部分Ⅲ類區段。
[1] 譚克龍.基于遙感技術的煤炭勘查方法研究[J].中國地質,2012,(05):18-19.
[2] 吳玉章.礦井地質勘查的特點及技術手段[J].科技與生活,2012,(08):63-64.
[3] 王定武,王運泉.煤田地質與勘探方法[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