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霞,鄭華斌,姚 林,賀 慧,黃 璜*
(1湖南農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長沙410128;2農業部華中地區作物栽培科學觀測實驗站,湖南長沙410128;3湖南省作物多熟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長沙410128;4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長沙410128)
播種量與秧齡對秧苗素質及其壟作梯式栽培產量的影響
劉建霞1,2,3,鄭華斌2,3,4,姚 林1,2,3,賀 慧1,2,3,黃 璜2,3,4*
(1湖南農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長沙410128;2農業部華中地區作物栽培科學觀測實驗站,湖南長沙410128;3湖南省作物多熟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長沙410128;4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長沙410128)
以湘晚秈13號為材料,于2013年在瀏陽市北盛鎮烏龍社區肥力均勻的稻田自然丘塊上,研究播種量與秧齡對秧苗素質及其壟作梯式栽培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在20~40 d秧齡,均以30 d秧齡的秧苗素質最好;同一秧齡下,隨著播種量的增加,株高和單株葉面積均降低,根系活力與發根力在低播量下最強,株高受播種量影響不顯著。壟作梯式栽培產量表現為秧齡越短,產量越高。40 d長秧齡不利于每穗總粒數與結實率的增加,減產嚴重。秧齡20 d的水稻產量比秧齡30 d的產量稍高。
水稻;秧齡;播種量;壟作梯式栽培;秧苗素質;產量
秧苗素質與水稻產量密切相關[1,2]。在影響秧苗素質的因素中,播種量和秧齡能夠實現人為控制,研究兩者對旱育秧秧苗素質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前人對傳統栽培條件下播種量與秧齡對產量的影響進行了大量研究[3~5]。壟作梯式栽培是一種相對于傳統栽培(平作)的新型栽培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土壤的光、熱、水條件和微生物活動環境。筆者基于壟作栽培優于傳統栽培的特點[6~10],進行了播種量和秧齡對秧苗素質與壟作梯式栽培產量的影響的試驗研究,以期為壟作梯式栽培下選擇適宜的秧齡與播種量提供理論依據。
1.1 試驗地點與供試材料
試驗于2013年在瀏陽市北盛鎮烏龍社區肥力均勻的稻田自然丘塊上進行。該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6~18℃,≥10℃的活動積溫5 000~5 500℃,無霜期260~320 d,年降水量1 200~1 500 mm。土壤類型為第四紀紅色粘土發育的紅黃泥水稻土,土壤有機質33.51 g/kg,全氮1.52 g/kg,全磷0.94 g/kg,全鉀12.68 g/kg,速效氮130.12mg/kg,有效磷30.78 mg/kg,速效鉀134.71mg/kg。
供試水稻品種為湘晚秈13號。
1.2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設播種量和秧齡2個因素。播種量設50、100、150、200 g/m2;秧齡設20、30、40 d,小區面積20 m2,3次重復,共36個小區。秧苗生長至設定秧齡后,移栽到大田,大田小區隨機排列,并與秧苗期小區一一對應。
大田栽培不灌水、不浸泡、不旋耕,肥料撒施在田面上,采用起壟機直接起壟,肥料深施。水稻移栽參照黃璜等[11]的水稻梯式栽培方法。壟寬0.6 m,高35~40 cm,每壟移栽4行水稻,行距為15 cm,株距為23 cm。移栽后采取壟溝蓄水、壟上半旱式浸潤灌溉。
秧田于6月13日播種,3葉1心以后基本不澆水,其他按當地高產栽培進行管理。大田水肥管理與當地高產栽培管理一致。
1.3 測定項目與方法
1.3.1 秧苗素質考察
每小區于移栽當天隨機取各處理中間有代表性的100株秧苗,考察秧苗的葉齡、苗高、分蘗數、葉面積。調查根長、總根數、白根數、發根力[12]、根系活力[13]、各部分鮮重和干重、根冠比等。
1.3.2 產量及其產量構成
選取長勢均勻的區域約5 m2進行水稻產量的測定。水稻成熟期各小區5點取樣,考查有效穗數、每穗粒數、穗實粒數、空殼粒數、千粒重。
1.4 數據處理
采用Excel進行數據處理,DPS軟件進行差異性分析
2.1 不同播種量和秧齡的秧苗形態
從表1可知,秧齡對秧苗素質各指標的影響都達顯著水平。秧齡20~40 d,株高隨著秧齡的增大而增加,單株分蘗數隨著秧齡的增加先增加后減少;最長根長、總根數與白根數都隨秧齡的增加而增加。葉齡、單株葉面積隨著秧齡的增大而增加,但增速隨著秧齡的增大而減緩,秧齡20~30 d分別增加31.66%、75.58%;秧齡30~40 d分別只增加11.68%、35.37%。20 d秧齡與30 d秧齡的根冠比差異不顯著,40 d秧齡根冠比最低。

表1 不同秧齡與播種量的秧苗素質

(續表1)
20 d秧齡,隨著播種量增加,葉齡增加進程減緩,單株分蘗數下降速度加快,株高和單株葉面積均降低,播種量對株高的影響不顯著,當播種量大于150 g/m2時,播種量對單株葉面積的影響不顯著。秧齡30 d與40 d的以上各指標變化趨勢與其相一致。在播種量不同的情況下,30 d秧齡秧苗總根數與白根數隨播種量的增加反而減少,20 d與40 d秧齡秧苗的總根數與白根數隨播種量的增加先減少后增加,拐點出現在播種量為150 g/m2處理。根冠比受播種密度影響差異不顯著。秧齡與播種量之間的互作效應對秧苗素質各指標的影響未達顯著水平。
2.2 播種量和秧齡對根系活力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秧齡20~40 d,隨著秧齡的增加,根系對α-萘胺的氧化能力逐漸下降,在20d秧齡時,根系活力最強,秧齡對根系活力的影響極顯著。秧齡相同,播種量50 g/m2,根系氧化α-萘胺的能力最強,150 g/m2處理最弱,播種量為200 g/m2時,根系氧化α-萘胺的能力有所增加,播種量對根系活力的影響不顯著。秧齡與播種量之間的互作效應對根系活力的影響未達顯著水平。

表2 不同播種量和秧齡的根系活力與發根力
2.3 播種量和秧齡對發根力的影響
由表2可知,秧苗的發根力各指標在秧齡為30 d時均達到最大值,40 d時秧苗發根力最弱,秧齡對發根力各指標的影響達極顯著水平。在秧齡相同,密度不同的情況下,發根力各指標隨播量的增加而下降,下降幅度達顯著水平。秧齡與播種量之間的互作效應對發根力各指標的影響未達顯著水平。
2.4 不同播種量與秧齡對產量及產量構成的影響
從表3可知,秧齡20~40 d,秧齡越短,產量越高,秧齡對產量的影響達極顯著水平,長秧齡減產嚴重。千粒重為26.24~27.38 g,在20~40 d秧齡,千粒重隨著秧齡的延長先減少后增加,但差異不顯著。秧齡對每穗粒數與結實率的影響達極顯著水平,長秧齡不利于每穗粒數與結實率的增加,在40 d秧齡,每穗粒數與結實率分別只有148.18粒和69.68%,與20、30 d處理的差異達顯著水平。其中30 d秧齡的每穗粒數與結實率均達最大值。30~40 d秧齡內播種量對千粒重的影響不顯著,20 d秧齡播種量高的千粒重比播種量低的大。秧齡相同,不同播量之間的每穗粒數與結實率差異不顯著,說明播種量對穗部性狀的影響不大。同時,秧齡與播種量之間的互作效應對產量及其構成因子的影響未達顯著水平。

表3 不同秧齡與播種量的產量及產量構成
秧齡20~40 d時,株高、單株葉面積、最長根長、總根數與白根數均隨著秧齡的增大而增加,但增幅隨著秧齡的增大而減少。葉齡隨著秧齡的增大而增加,但進程隨著秧齡的增大而減緩。單株分蘗數隨著秧齡的增加先增加后減少,播種量越大,分蘗數越少,表明新生的分蘗隨秧齡的增加而逐漸減少,說明大播量、長秧齡在秧田期就引起了分蘗因蔭蔽而死亡的無用消耗,這與梅凱華[14]的研究結果相一致。當秧齡到一定界限后,已有的分蘗開始陸續死亡。高播種量不利于新分蘗的發生和已發分蘗的保持[15]。秧齡不變,隨著播種量的增加株高和單株葉面積均降低,株高受播種量影響不顯著,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15,16]不同,可能與2013年晚稻育秧期發生的嚴重干旱有關。本試驗在育秧過程中,3葉1心以后基本不澆水,在干旱條件下,水分虧缺使密度效應發生一定的改變[17],導致水分成為限制因子,播種量對株高影響不顯著。20 d秧齡與30 d秧齡的根冠比差異不顯著,40 d秧齡的根冠比最低。根冠比受播種密度影響差異不顯著。根系活力隨著秧齡的增大而降低,秧苗植株的發根力各指標在秧齡為30 d時均達到最大值,40 d時秧苗發根力最弱。根系活力與發根力在低播量下最強。秧齡與播種量之間的互作效應對秧苗素質各指標的影響未達顯著水平。
本試驗結果顯示,秧齡越短,產量越高,40 d長秧齡處理的產量減產嚴重,20 d秧齡處理與30 d秧齡處理的產量基本一致,并且20 d秧齡的產量相對較高,這可能是短秧齡降低了分蘗節位,提高了分蘗成穗率,有利于高產群體形成[18,19]。在20~40 d秧齡千粒重隨著秧齡的延長先減少后增加。30~40 d秧齡播量對千粒重的影響不顯著,20 d秧齡,播量高的千粒重比播量低的大。長秧齡不利于每穗粒數與結實率的增加,播種量對穗部性狀的影響不大。秧齡與播種量之間的互作效應對產量及其構成因子的影響未達顯著水平。
[1] 蘇祖芳,吳九林,李國生,等.水稻秧苗素質對分蘗成穗率及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J].耕作與栽培,1995(3):10-14.
[2] 廖學群,隗 溟,朱自均.秧田秧苗分蘗結構對水稻生長發育的影響[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7(1):9-13.
[3] 田 劍,梅少華,張世春,等.播種量和秧齡對免耕拋秧晚稻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09,48(4):796-798.
[4] 張圣喜,賀再新,李 濤,等.不同播種量與秧齡對中優281產量性狀的影響[J].湖南農業科學,2009(9):17-19.
[5] 沈建輝,邵文娟,張祖建.苗床落谷密度、施肥量和秧齡對機插稻苗質及大田產量的影響[J].作物學報,2006,32(3):402-409.
[6] 楊獨清.半旱式栽培——壟作與不同寬度廂作對水稻產量的影響[J].耕作與栽培,1990(2):36-38.
[7] 馬忠明,連彩云,張立勤.壟作溝灌栽培對土壤水熱效應和春小麥產量的影響[J].灌溉排水學報,2012,31(1):121.
[8] 王旭清,王法宏,董玉紅,等.小麥壟作栽培的肥水效應及光能利用分析[J].山東農業科學,2002(4):3-5.
[9] 黃慶裕.水稻壟作栽培的關鍵技術及其效應分析[J].廣西農業科學,1995(4):151-152.
[10]張祖德.水稻壟畦半旱式栽培的增產原因和技術[J].中國稻米,1999(2):15-16.
[11]黃 璜,鄭華斌,傅志強,等.水稻梯式栽培技術:中國,ZL 2010 10233986.9.[P].2011-06-29.
[12]上海師范大學生物系,上海市農業學校.水稻栽培生理[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
[13]華東師范大學生物系植物生理教研組.植物生理學實驗指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14]梅凱華.晚雜新組合天豐優134適宜播種量及秧齡試驗[J].湖北農業科學,2009,48(11):2652-2656.
[15]龍建洪.育秧不同播量、葉齡、密度研究[J].耕作與栽培,2004(6):26-29.
[16]雷樹仙,李新菊,寧加朝.播種量對秧苗素質的影響研究[J].現代農村科技,2009(7):42-43.
[17]楊 蓮.受控實驗下沿著水分梯度正相互作用和負相互作用間平衡的變化[D].蘭州: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8]郭 翔.水稻強化栽培適宜秧齡及旱育秧臨界移栽秧齡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19]凌啟鴻,蔡建中,蘇祖芳,等.水稻葉齡模式——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新體系[J].農業科技通訊,1983(12):1-3.
Effect of Seeding Amount and Seed ling Age on Seed ling Quality and G rain Yield under Ridge&Terraced Cultivation
LIUJian-xia1,2,3,ZHENGHua-bin2,3,4,YAOLin1,2,3,HEHui1,2,3,HUANGHuang2,3,4*
(1 College of Bioscience&Biotechnology,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128,China;
2 Observation Station of Crop Cultivation Science in Central China,Ministry of Agriculture,Changsha,Hunan 410128,China;3 Huna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Crop Multiple Cropping,Changsha,Hunan 410128,China;4 College of Agronomy,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128,China)
With rice variety Xiangwanxian13 as testmaterial,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seeding amount and seedling age on seedling quality and grain yield under ridge&terraced cultivation in the natural fertility of paddy uniform mound on the block in the town of Liuyang Beisheng Own Community in 2013.The results showed that,during the seedling age from 20 days to 40 days,the seedling quality of those with 30 days seedling age was the best,the plant height and leaf area per plant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seedling amount,root activity and rooting ability in low seeding was the strongest and plant heightwa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seeding rate.The yield showed increase trends with the shortening of seedling age.Seedling age of 40 days was unfavorable to the total grain number per panicle and seed setting rate and caused serious reduction of output.Yields under 20 days seedling age was relatively higher than that of30 days seedling age.
Rice;Seedling age;Sowing amount;Ridge&terraced cultivation;Seedling quality;Yield
S511.04
A
1001-5280(2014)04-0345-04 DOI:10.3969/j.issn.1001-5280.2014.04.03
2014 03 16
劉建霞(1988-),女,湖南永州人,碩士研究生,Email:152492467@qq.com。*通信作者:黃璜,教授,博士,Email:hh863@126.com。
國家水稻豐產科技工程項目(2013BAD07B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