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廣圣
摘 要:新聞媒體“走轉改”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仍然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如失實報道仍有發生,虛假報道仍見諸于媒體。為了更好地改進新聞報道,培養優秀的新聞記者,需要繼續深化“走轉改”,范長江的新聞實踐及新聞思想可以為“走轉改”提供有益的借鑒,特別是其新聞思想中“群眾觀點的建立”、“正確而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深入實際的采訪作風”,對深化“走轉改”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范長江;新聞思想;“走轉改”;群眾觀點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3-0013-02
雅安地震期間一則題為“中壩村村民地震時期大魚大肉像過節”的不實報道引發了眾多熱議,網友呼吁“別讓不實報道成為次生災害”,民眾的質疑與少數記者沒能有效踐行“走轉改”精神有關。范長江新聞思想中的“群眾觀點的建立”、“正確而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深入實際的采訪作風”等,對當下年輕記者的新聞實踐有著很好的啟發和示范作用。
一、“群眾觀點的建立”與“走轉改”
范長江在新聞實踐中,始終與人民群眾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始終堅持以民為本的指導思想,這種群眾路線與今天的“走基層”相對應。范長江群眾觀點的“服務群眾”、“扎根群眾”、“依靠群眾”中存在著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
范長江對新聞的定義“新聞就是廣大群眾預知、應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實”,明確指出了新聞“服務群眾”的屬性。他指出,應把“群眾評價”作為評價新聞好壞的唯一標準,“一個記者的好壞,首先要由群眾批準”。“報紙辦得好不好,也要由群眾來回答”。他倡導“大家辦報、大家用報”的辦報方針,他在關于報紙與大眾關系時闡述,“大眾愛戴的報紙,必定是反映大眾生活意識,以大眾生活內容為指導對象的報紙才是新聞工作的本質”,這些主要說的是“依靠群眾”。他在《記者工作隨想》一文中指出“一張報紙,一個記者,其基礎在群眾,前途在群眾”但是“現在記者的生活是機關化的,不利于記者深入群眾,和群眾脫離,久了就很危險”,這主要說的是“扎根群眾”。范長江群眾路線的三個方面,其實,告訴了今天的記者應該如何“走基層”。
范長江堅持貫徹“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新聞思想,強調新聞事業要有服務受眾的意識,這是現代新聞傳播“受眾中心”理論的體現。反觀當下,有記者認為網絡時代“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不要走基層;有的記者則認為基層新聞少,采寫成本高,效率低,不愿走基層;有的記者與基層群眾交流少,關系生疏,發現不了群眾生活的閃光點,不會走基層。這些都是缺乏群眾觀所致,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還需要注意這樣一種現象:記者的“身體”雖然到了基層,但“心”不在基層,只是“應景式”地走馬觀花,浮泛而過,沒能真正深入實際。這種“走基層”即使獲取了新聞信息,卻未必獲取信息里面的情感,采寫出來的新聞作品,定然缺乏活力;這樣也難以確保細節的真實性,嚴重情況可能導致新聞失實。這次雅安地震的失實報道與記者采訪調查不扎實有關。
記者必須用群眾視角選擇題材和判斷新聞價值,新聞要服務群眾,記者就必須面向群眾,就必須走基層,走基層首先必須錘煉自己的群眾觀。以“群眾”為中心的走基層是“走轉改”取得實效的前提,是新聞記者跳出個人小圈子,融入社會大天地的保障。新聞記者應真正做到深入群眾、深入基層生活,反映群眾心聲、宣傳群眾事跡、參與群眾工作,并使之常態化、制度化,將“群眾觀”落實到具體的新聞實踐中,“俯下身、彎下腰”,為群眾“鼓與呼”,“走基層”才走得扎實,走得長遠。
二、“正確而堅定的政治立場”與“走轉改”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是范長江新聞思想中首要的一條,他坦承新聞與政治有著密切的關系。他認為無論是把握主題還是采訪寫作,都要從政治的高度來考慮問題。特別提到不要怕談政治,不要故意避開政治,只要不違反時代性,緊跟時代的新聞報道都會受到歡迎。如范長江在通訊《陷落前的宛平》一文揭穿所謂的平漢通車僅是自欺欺人的騙局,抓住“民為邦本”痛斥了國民黨的丑惡行徑,表明了鮮明的立場。如在通訊集《塞上行》里,范長江對蒙古族問題有著公正的看法,順應了當時歷史發展大勢,摒棄了傳統偏見。他在通訊中還大膽揭露一些重大事件的真相,如對“西安事變”真相的報道,關于紅軍長征的真實情況通訊報道等,都含有鮮明的政論色彩。
范長江的政治立場也經歷過轉變。1937年2月訪問延安是其思想的轉折點,從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成一名共產主義戰士。這個轉折是基于他深入群眾、深入紅區的一系列采訪,逐漸加深了他對共產黨的認識,最終徹底轉變政治立場,堅定革命方向,堅定為無產階級勞苦大眾服務的政治信念,這種轉變在他新聞實踐中有所體現。如他在1939年1月《新階段新聞工作與新聞從業員之團結運動》一文中指出,新聞事業為社會各種事業部門中最易于變動性的事業,它不只是迅速多樣反映時代的變化,如果有正確的政治認識作指導,新聞工作又是加速推進社會的重要力量。他還說,一份報紙只要抓住了時代政治要求,是會受歡迎的。這些表述無不體現出“正確而堅定的政治立場”的重要性。當今有些年輕記者政治立場意識淡薄,直接影響其職業理想的追求。
毫無疑問,新聞記者應該有很強的政治敏感性。新聞記者只有深入實踐,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勤于思考,善于分析,才能使自身的政治素質得到增強,政治敏感得到提高,在基層順利實現新聞報道“兩頭”對接的目標。
在“走轉改”實踐中,記者要有正確而堅定的政治立場,這個立場就是要始終站在人民群眾及其利益這邊,這需要強調記者走基層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主體位置,做到“身”“心”融合。有了正確而堅定的政治立場的“走轉改”,才不會被錯誤思想帶偏帶離,才可以使記者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群眾的政治方向,這對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傳遞社會正能量起到積極作用。
三、“深入實際的采訪作風”與“走轉改”
深入實地采訪是“消息絕對真實”的前提。范長江時代的采訪條件遠比今天艱苦,他懷著一顆愛國之心和對新聞事業情懷,走進基層,深入群眾生活,寫出了一篇篇影響深遠的優秀作品,在全國產生了轟動效應。范長江在行程萬里,跋山涉水,長達10個月的西北之行后,通過深入實地的采訪寫下了不朽名篇《中國的西北角》。他說“不親自經歷的事情,每每不容易了解那件事情的真相”。“記者寫一篇報道,別人提供的材料要盡量少用,只能占三分之一,其余的三分之二應該是記者自己的積累和觀察。這樣,才能寫得深刻豐富,僅僅就事論事難免干巴巴的。”“廣博的知識,豐富的思想,廣闊的活動天地,這對于一個記者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記者如果到最后變得知識干癟,思想很閉塞,活動領域很狹窄,我想,這記者也不大好當了。”他還說“記者要想反映生活,就必須走向生活”。新聞記者邁開雙腿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到火熱的社會生活中去,展開深入調查,這樣不僅能收獲源源不斷的新聞素材,而且報道質量也會邁上新臺階。
現在為什么缺乏像范長江這樣優秀的記者?除了缺少群眾觀和堅定的政治立場外,還與“懶惰”有關,即不愿意深入實際去做艱苦細致的采訪報道。在新聞界大力踐行“走轉改”精神之際,仍有記者依賴網絡找新聞題材,或通過電話進行采訪,不愿走進基層,不愿深入群眾生活和新聞現場,這樣怎么能防止失實新聞和虛假新聞的發生?新聞作品又如何贏得受眾喜愛?媒體的公信力又如何不受損傷?其原因恐怕與記者沒能踐行范長江的“腳板底下出新聞”的信念有關。脫離實際,脫離群眾,不接地氣,寫出來的東西就不會有活力和生命力。人的思想作風決定文風,文風反映作風。沒有思想上地走入群眾,就算到了基層,也感受不到群眾的所思所想,寫出的文章也會成為沒有靈魂的空殼,徒具形式。記者如能真正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去工作,抓住事物的本質,去偽存真,去粗存精,就會寫出立意深遠的作品。
范長江深入實際的業務作風給當下的青年記者樹立了一個強有力的榜樣。在“走轉改”實踐中,記者只有深入實際才能了解群眾的需求,只有深入實際調查采訪,才能以更豐富而準確的信息為群眾服務,才能贏得受眾,準確引導社會輿論。功夫下得越深,才能越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是記者的基本功,也是遵循新聞采訪實事求是規律的生命線。
范長江的群眾路線觀點、確立正確的政治立場、深入實地采訪為當下“走轉改”實踐指明了具體方向。在“走轉改”實踐中,青年記者應該全面把握“走、轉、改”三者之間的關系,抓住重點,認真學習、繼承和發揚前輩這種精神,也能成為像范長江一樣的名記者。
參考文獻:
[1] 沈普.范長江新聞文集[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9.
[2] 范長江.范長江選集[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3] 穆青.新聞工作散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
[4] 方蒙.范長江傳[M].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9.
[5] 黃旦.范長江通訊中的政論色彩[J].新聞業務,1986(1).
[6] 徐娟.范長江新聞思想初探[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