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藝
摘 要:20世紀30年代,媒介素養教育隨著大眾媒介的普及而為人們所關注,90年代,這一概念開始引入我國。盡管這期間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但仍未能從我國媒介生態大環境中對媒介素養教育實踐提出有益的建議。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的媒介素養開始呈現出一些問題,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也逐漸由隱性向顯性發展。本文旨在研究作為新媒體受眾主力軍和我國未來建設者的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現狀,同時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為我國媒介素養教育提出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媒介素養;把關人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3-0148-03
隨著大眾傳播業的迅速發展,媒介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方面,成為一種“社會公器”,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美國學者斯坦利?巴倫直言,“媒介已經完全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以致我們經常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媒介對我們產生的影響就更不在話下。媒介向我們傳遞信息,給我們提供娛樂,使我們興高采烈,讓我們煩惱困惑。媒介改變我們的情緒,挑戰我們的知識,侮辱我們的理智。媒介經常把我們變為最高中標者的廉價商品。媒介給我們下定義,為我們塑造現實。[1]”媒介就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諸多問題和挑戰。
當代大學生,作為媒介消費的一支主流力量,由于缺乏對大眾傳播機構傳播的信息獨立思辨的能力,對這些信息往往會根據自身的理解產生誤讀、誤用以及可能被嚴重誤導,最終釀成極其嚴重的后果。因此,培養大學生們的媒介素養,強化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是刻不容緩的。
一、關于“媒介素養教育”的概念
普遍認為,“媒介素養教育”的概念首先是由英國學者李維斯和他的學生湯普森于1933年在《文化和環境:培養批判意識》中提出來的。我國學者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才開始關注研究媒介素養教育問題,總體上仍處于起始階段。盡管我國邁出了媒介素養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的第一步,但是對于媒介素養教育認識還需進一步深入,以至于我們一直引用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給媒介素養下的定義: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媒體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和反映能力。[2]”
二、新媒體環境下我國大學生媒介素養存在的問題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1.7小時,相比2011年提升了1.2小時。新媒體一方面帶來了諸多便利,一方面又成為了假新聞、快餐文化的溫床。因此,加強對新媒體的監督和管理,同時提高使用者的媒介素養顯得尤為重要。新媒體受眾的第一主力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問題的發現和解決變得亟不可待。
(一)新媒體下的快餐式消費
就如薩拉赫迪所說“在傳媒如此發達的今天,人無須為他人的無知負責”,新媒體的飛速發展也為大學生獲取知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大學生對新媒體的使用并不深入,就像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快餐盒飯一樣,但求填飽肚子不求它有營養成份。在媒介接觸目的上,大學生的休閑娛樂動機明顯,偏好于輕松、愉快而無營養的信息以尋求感官刺激和情緒宣泄。對于新媒體中海量可檢索的知識,大學生并未利用它們發展完善自己,反而因其便利、易得,而降低了對自身記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有意識的培養訓練,養成了浮躁、投機的作風。近年來層出不窮的學術造假事件就反映出大學生利用網絡投機取巧的冰山一角。大學生對新媒體的接觸行為還僅僅停留在純粹的閱讀、接受信息上,缺乏對信息理解基礎上的主動探討反饋和評價批判,對于如何有效利用媒介為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服務更是有欠思考。
(二)信息爆炸時代的容器人
長時間沉迷在媒體呈現的虛擬世界里,社交工具、網絡游戲等應接不暇,大學生開始朝著容器人“進化”,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新媒體使世界成為“地球村”,其中信息呈幾何級數增長。自媒體如博客、微博的興起,未經專業培訓的普通大眾也變身傳者,由于缺乏有效監督和把關機制,新媒體的這種開放性讓其中信息的真實性難以得到有效保證。同時,“受眾本位”觀點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確立,讓新媒體中的媒介機構不顧社會責任,對信息的“把關”唯市場標準。在這樣一個“去中心化”的媒體中,信息無限而注意力有限,多元的傳播主體出于各種利益關系,將低俗、庸俗、媚俗的信息投入市場以吸引受眾眼球,這不僅對建立健康的網絡環境極為不利,同時還影響了大學生的信息需求,使他們迷失在新媒體塑造的娛樂狂歡中無法自拔。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選擇的糾結”替代了“匱乏的郁悶”。在龐雜的信息面前,大學生往往不知所措,而不加篩選。在信息轟炸下毫無免疫能力的大學生,成為了信息爆炸時代的容器人。
(三)拷貝環境下現實關系的剝離
大眾媒介所營造的是一種擬態環境,它通過選擇有價值、典型的信息,通過信息的重新選擇、加工、重組,重新塑造一個區別于現實社會的環境。它所重構的信息完全向全社會作無定向的公開的傳播,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選擇接受。新媒體的匿名性為活躍其中的大學生提供了極大的自由,使其隱蔽的個性得以釋放。但大學生對新媒體的接觸占用了大量用于現實交往和實踐的時間,導致他們的人際情感淡化、社會責任感缺失、與他人的交往溝通能力不斷減弱。前有張非沉迷網絡游戲兩進兩出清華,后有桂林大學生通宵上網猝死網吧,許多事例說明大學生對新媒體如互聯網的沉溺已經嚴重影響了他們正常的現實生活和身心健康。不僅如此,大學生社會實踐經驗和批判思考能力的缺乏,使他們容易受到網絡不良文化和不實信息的侵襲,進而影響到現實生活。如愈演愈烈的“網絡炫富”現象對大學生的拜金思想和消費主義思潮的形成起到了強大的助推作用;又如人肉搜索、網絡罵戰等網絡暴力現象讓浮躁、盲目、非理性的情緒在大學生中大行其道。大學生對網絡中不良現象的效仿、學習,對他們現實生活中的行為習慣產生了巨大負面影響,使他們最終難以融入現實社會,與現實社會生活剝離。
三、新媒體環境下我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存在的問題
新媒體語境下大學生媒介素養存在的諸多問題,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的長期缺失。要想除此沉珂積弊,既要加強完善對新媒體的監督管理體系,更重要的是調動社會、學校、媒體與家庭四方面的聯動作用,構建四位一體的媒介素養教育體系。
(一)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缺失
高校的教育是大學生提高媒介素養最直接有效的途徑,但目前我國大陸地區高校普遍不重視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教學實踐基本處于空白。盡管我國對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已有多年歷史,但仍然停留在理論階段,沒能從我國的媒介生態的大環境中對媒介素養教育實踐提出有益的建議。
在實踐上,只有少數大學生能通過有限的校園媒體資源去參與、體驗媒介的運作,同時過程中缺乏專業老師的指導和培訓,基本處于自發狀態。在理論上,除了傳媒相關專業學生,學校很少面向其他專業學生開展關于媒介素養教育的相關課程或講座。
(二)新媒體中“把關人”作用的缺位
教育并非一定來自課堂,大學生對媒體的接觸、實踐也是一種間接受教方式。新媒體所提供的價值取向,無論是對信息價值的判斷或對事件思考方式的提供,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對于客觀世界的認知判斷,甚至為他們形成價值觀提供參照。在新媒體環境下,傳者、受眾的界限模糊,“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把關人”,但是專業素養的缺乏使得信息的真實性和質量難以保證。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媒體中是否進行把關,更多的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態度與觀念問題[3]。為了獲得眼球經濟,爭取更多的受眾,網絡媒體的信息篩選加工往往只看市場標準,使得許多虛假、媚俗的信息充斥其中。新媒體公信力的降低和“把關人”的實際缺位,給大學生的帶來了負面影響,會使他們形成重物質享樂,輕責任理想的風氣。
(三)國內媒介素養教育體系建構不足
在我國,“素質教育”的口號已經喊了很多年,許多地區也紛紛出臺文件,試水教育改革,但是始終無法撼動擁有悠久歷史的應試教育體制。這使家庭和高校對青少年的培養帶有明顯的功利主義色彩,追求實用和速成。而媒介素養教育的成果是寓于長期、持續的教育之中的。這兩者間的矛盾揭示出我國媒介素養教育難以形成規模的社會歷史根源。
此外,我國媒介資源有限而人口數量龐大的現狀也使媒介素養教育的推行缺乏硬件支持,難以形成一定的規模和體系。同時,媒介素養教育缺少政府部門政策制度的支持和推行媒介素養教育的專門機構,這也是社會各界對媒介素養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無法形成正確認識的根本原因所在。
四、針對新媒體環境下我國大學生媒介素養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為了提升我國大學生的媒介素養,針對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媒介素養存在問題,汲取外國先進的媒介素養教育成功經驗,我們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學校方面
1.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建設高素質媒介素養教育隊伍。媒介素養是一個新的課題。目前為止,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實踐經驗還未完全找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來。大學生對于媒介素養這一名詞既熟悉又陌生,對于媒介素養教育學科的涵義也缺乏較為理性的認識。在大學教育中導入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結合各高校的優勢力量,是解決大學生媒介素養問題最有效、最科學的方法之一。高校在課程的設置上,可以專門的開設實踐性課程與多元理論性教育課程相結合的模式。并且,學校還可以通過舉辦相關講座、辯論會等活動那個形式促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新媒體觀念。
2.營造媒介教育氛圍,進行媒介素養宣傳。媒介素養要進入校園,融入到大學生的生活中,還要一個大家認識和認可的過程。因此,大學校園應充分利用自身傳播知識和文化的優勢,加大對媒介素養宣傳力度。校園廣播、電視臺、報紙、期刊、社團等都是校園媒介素養宣傳的輿論陣地,它們作為在校學生的精神環境,對大學生有著不可替代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加強校園媒介素養宣傳,就要形成全方位的校園輿論環境,利用各種媒介形式和手段,營造良好的媒介教育氛圍。
3.充分利用大學校園資源,增加媒介認知。調查顯示,很大一部分的大學生較少參與到媒介信息的制作與發布中,這無疑給媒介工作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傳媒作為一種合理存在并蒸蒸日上的事物,它的內容和靈魂在大學生當今的生活中是無孔不入的。大學校園有著各式各樣的教育、學習工具。校報、校園廣播電臺、電視臺、校園微博等都是大學生可以接觸并參與其中的媒介資源。高校應充分鼓勵大學生利用校園媒介資源,如:建立校園校報編輯室,讓學生親自去采集、編輯、制作和發布信息;開設校園微博,建立校園微博管理委員會,讓學生參與微博的創造、傳播和管理的一系列過程中。
(二)媒介方面
1.媒體和大學校園合作,為大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媒介素養教育與媒介實踐是雙向互動的,大眾媒介應與大學校園“聯姻”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例如:傳媒與校園聯合發起一次“DV校園新聞制作”大賽,媒介專業人士走進大學為學生提供專業指導,大學生從拍攝—加工—制作全程親自參與,最后評選出優秀的作品在媒體的某一平臺播出,使同學們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還能收獲到相應的媒介知識。網頁制作大賽、校園新聞制作大賽等無疑都可以成為媒介與校園合作的最好形式。與此同時,學校還可以定期邀請知名主持人、經驗豐富編輯人員、記者等走進高校,與學生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互動,增加大學生們對于媒介的感性認識,消除大學生對于媒介的陌生感。只有這樣才能不讓大學生被媒介的形式和內容“牽著鼻子走”,成為媒介的理智消費者而不是單純地鑒賞、瀏覽傳媒發布的信息或是僅僅熱衷于新傳媒所帶來的新感覺。
2.媒介發揮“把關人”的作用,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媒介在信息生產和信息方面應扮演好“把關人”的角色,各式各樣的傳媒文化給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會帶去強烈的沖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面對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中紛繁復雜的各種信息,媒介往往掌握著這些信息能否發布和傳播的選擇大權。媒介理應幫助大學生認識社會、積累知識,使每一位大學生在媒介所傳遞的正確價值導向中耳濡目染的逐步得到提高。因此,新聞工作者就應努力提高理論水平,努力提升自身的采編寫基本素質,同時,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以正確的輿論引導大學生,這樣才能引導那些辨識能力低的大學生認清真實的信息。最后,媒介從業人員必須具有職業道道,對自己職業行為所產生的社會作用和社會意義承擔相應的責任。
2004年,教育部宣布我國步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但是這只能說明,我國的高等教育在“量”達到了大眾化教育的指標,而在“質”的層面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所以,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目前,我國在媒介素養教育方面還有很大缺失,把媒介素養教育作為綜合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對大學生開展相關課程,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最終達到發展大學生的自主判斷力。
參考文獻:
[1] (美)斯坦利J巴倫著.劉鴻英譯.大眾傳播概論——媒介認知與文化(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人學出版社,2005.
[2] 劉芳華.高等師范院校學生媒介素養現狀及提升策略[D].浙江師范大學,2009.
[3] 彭蘭.網絡傳播概論(第3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