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秀彩
【摘要】安徽農村廣播作為安徽唯一一家專業對農廣播,自2005年7月18號開播以來,始終堅持“宣傳服務三農,收聽就有收獲”的服務宗旨,把最實用最迅捷的三農信息和致富經驗傳遞到了千家萬戶。隨著現代農業快速發展,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業生產方式,農產品流通、消費市場的環境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作為傳統媒體的對農廣播,要發揮對農廣播優勢,結合和把握新媒體傳播特點,不斷深化傳統廣播與新媒體融合。
【關鍵詞】對農廣播;新媒體;融合;農民服務臺
在“互聯網+”時代,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如何有效突破困境,獨樹一幟地走出適合自身生存發展之路,值得深思和探討。安徽廣播電視臺農村廣播作為全省唯一一家專業對農廣播,自2005年7月18號開播以來,始終堅持“宣傳服務三農,收聽就有收獲”的服務宗旨,把最實用最迅捷的三農信息和致富經驗傳遞到了千家萬戶。作為傳統媒體的對農廣播,如何適應時代發展,滿足受眾需求,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一、現代農業快速發展要求農村廣播節目走新媒體融合之路
對農廣播的主要服務對象是農民,服務區域在農村。過去,由于農村地域廣,基礎條件差,農民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廣播是農村最主要的信息傳播工具之一。但是,隨著國家對農業、農村的持續投入,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農業生產的主體正在發生變化
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不斷壯大。隨著農業規模化經營不斷擴展和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不斷培育壯大,農村廣播節目的傳統受眾群體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他們已經由原先單個的普通農民,轉變為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主、新型職業農民等一批具有較高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的“三農”精英,他們獲取政策信息、科學種養殖技術、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求等方面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變得更多,更有選擇性。
和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相比,如今,一些“洗腳上岸”的農民已經成為了懂技術、懂管理的農業產業“職業經理人”。
(二)農業生產方式正在發生變化
土地大規模流轉,大量農業生產先進科技投入使用,農業耕、種、收全程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年底,家庭農場、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土地流轉和經營主力軍。安徽把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大任務,促進了農業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發展。據統計,目前安徽全省農民合作社6.3萬個、家庭農場3.2萬家、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近900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5922家,農機和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超過1.8萬個。
安徽是農機大省。“十二五”期間在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拉動下,農機裝備總量快速增長,結構持續優化,農機作業水平和服務能力不斷提升,截至2015年底,安徽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6580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1.6%。
(三)農產品流通、消費市場環境正在發生變化
現如今,在農村,農民鼠標一點,就能買到全國的好產品,而通過網絡,安徽的優質農產品也能賣向全國,農村電商實現了“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隨著農村電子商務成為互聯網經濟的新熱點,安徽各地巧抓機遇,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農村電商發展模式。農村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也成為繁榮經濟,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手段。電子商務下沉農村,成為連接城鄉的紐帶,在改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成為傳統產業轉型發展的“加速器”。
而伴隨著現代農業快速發展,農業物聯網技術的不斷推廣應用,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的不斷建設完善,農產品實現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的“現代產業聯合體”的不斷壯大發展等等,都是“互聯網+”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和選擇。所有這些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都要求對農廣播節目必須適應時代發展,滿足受眾和客戶需求,這就要求廣播從業者需要不斷努力創新嘗試,及時跟蹤報道農村的新變化,農民的新需求,要求廣播必須與時俱進,實現和新媒體(特別在移動互聯網方面)的轉型融合發展。據工信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8月底,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達到10.5億戶;手機上網的用戶數再創歷史新高,總數達到9.97億戶,手機上網流量保持翻倍增長。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手機流量費用優惠政策出臺實施,相信會有更多的農村用戶使用新媒體。
二、對農廣播節目媒體融合的特點與嘗試
和傳統廣播的線性傳播相比,在“互聯網+”時代,傳統廣播節目通過互聯網手段收聽,突破時間、地域界限;通過微信等實現互動,傳播的內容包括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變得豐富多彩,更好也更方便對農廣播開展專業服務。安徽農村廣播目前已經在“兩微一端”有所開拓和嘗試,開通了水滴直播,聽眾通過手機微信公眾號就可以直接收看現場直播。這里筆者以《農民服務臺》為例來探討和闡述對農廣播節目融合新媒體所取得的一些經驗和成效。
《農民服務臺》的宗旨是為“三農”服務,傳播農業科技新成果,傳授科學種植技術,傳遞致富信息,介紹市場行情,熱線互動,服務大農戶,做農民致富的好幫手。目標聽眾是農村聽眾(重點受眾是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主、新型職業農民);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以及經銷商;農業主管及相關部門。
《農民服務臺》欄目開設的子欄目主要包括:《氣象與農事》——了解近期天氣,介紹農事田管;《市場導航》——介紹各地農產品市場行情,分析、預測農產品市場前景;《科技課堂》——介紹科學種植技術,引導農民科學種田;《有問有答》——回答聽眾來信來電及發短信所咨詢的問題;《專家熱線》——根據農時農事邀請農業專家走進直播室,介紹種植技術并開通熱線接受農民咨詢;《創富好青年》——邀請在農村創業或者圍繞“三農”創業的成功青年人士,講述他們的創業故事、介紹他們目前正在從事的特色種養業及其他特色農業,以此引導創業人士返鄉創業,并推薦好的致富項目;《合作社展播》——宣傳優秀示范合作社經驗做法,推薦好的項目、品種、合作模式;《周日植保》——邀請植保專家就一周天氣及田間農情介紹農作物植保解決方案。
從內容構成來看,《農民服務臺》節目定位準確,內容豐富充實,受眾明確,節目的針對性較強,并且也突出了宣傳服務“三農”功能。
從2016年年初開始,《農民服務臺》節目在微信上開通了自己的公眾號,截止目前,粉絲數已經突破兩萬。節目通過微信公眾號每天推送最新的農業生產服務信息和各項惠農政策的同時,也在嘗試開拓一些新的業務功能。
(1)充分發揮廣播品牌影響力和新媒體平臺優勢,在線實時幫助和指導農戶進行在線診斷和高效科學田間管理。在今年午收前,部分地區農民反映自家田地里的小麥發生病蟲害,長勢不旺,農民通過手機拍照并發送給新媒體平臺,安徽農村廣播邀請農業專家通過《農民服務臺》新媒體平臺在線實時診斷,幫助農民解疑答惑,指導農民進行科學有效的田間管理,從而保證了農民實現穩產增產。通過新媒體平臺,農村廣播對農業生產一線進行了一對一的實時指導,真正做到了對癥下藥,獲得了聽眾的廣泛認可。
(2)提供農產品供求信息,幫助農副產品生產加工企業開拓銷售渠道,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除了在廣播節目中提供市場供求信息,《農民服務臺》每周定期在微信公眾號《市場供求信息平臺》上發布供求信息,為廣大聽眾、農企和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提供參考。
借助新媒體平臺,《農民服務臺》還積極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主等新興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產品展銷。在微信公眾號上開通“微商城”,在節慶日期間和日常舉辦的一些活動中,開展網絡訂購、促銷等活動,一方面為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生產企業拓展市場和銷路;另一方面,給受眾帶來實惠和方便,同時也擴大了《農民服務臺》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3)積極組織開展公益惠民活動,讓老百姓得實惠。今年的洪災過后,安徽農村廣播還積極組織良種企業參與到愛心捐贈種子活動中,同時還積極組織協調省內多家公立醫院的醫療專家趕赴災區為群眾義診,并送去礦泉水、方便面以及一些防暑防疫的藥品,切實為受災地區農民帶來了實惠。
為了增強公眾號的粘性,《農民服務臺》通過開展各種惠農活動和獎勵措施,組織開展公眾號地方推廣,每周還推出“星主播”,鼓勵農民參與到投票中來,一方面提高主持人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增強了聽眾和節目的互動性,培養了一批忠實粉絲和聽眾。
三、把握對農傳播和新媒體傳播特點,不斷提升對農廣播傳播效果
“互聯網+”時代,對農廣播節目走媒體融合發展之路順應了時代發展要求。對于農戶、消費者而言,增進了互聯互動,幫助解決農業生產和銷售問題,甚至是實現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對于農企而言,則更是重大發展機遇。
“互聯網+”時代對農廣播走媒體融合之路,要找準定位,內容要不斷完善充實,同時要突出服務功能。從傳播內容上來說,不僅僅要側重于傳統種植業,還有養殖業,以及傳授致富經驗、傳播農業新科技、新成果等等,還要多關注農村文化建設,關注城鄉融合,實現城鄉共同發展;多關注農村留守老人、婦女、兒童,對農村弱勢群體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等等。從傳播的形式上來說,多用互聯網傳播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比如視頻、卡通、動漫等,提升傳播效果。
作為省級廣播媒體平臺,安徽農村廣播在與新媒體融合過程中,充分發揮品牌優勢,進行了合理有效的資源整合。經過十多年的持續健康發展,安徽農村廣播憑借全省收聽頻率全覆蓋和優質服務類節目,擁有了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造就了一批優秀的專家型主持人,同時也初步建立了自己的農業專家、農業科技工作者人脈資源和專家隊伍,在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電商企業中也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并且得到了農業系統、食品安全監管等政府職能部門的支持和認可。這些資源如果在與新媒體融合發展中能夠得到合理有效的整合利用,筆者認為,農村廣播在這方面還是大有可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