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彩艷
摘 要: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和約書亞·格林(Joshua Green)提出了擴散性媒體(Spread Media)的概念,另譯作傳播性媒體。他們認為,受眾可以在虛擬網絡空間里創造特定的價值和意義。普通大眾可以利用新媒體的這種擴散性增強自己傳播信息的能力(spreadability)[1]。本文認為,這種新媒體使得受眾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信息的發布、生產以及隨后的互動。從這個意義上講,受眾也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傳受角色雙方處于不斷的身份轉換之中。社交媒體無疑是一種典型的擴散性媒體。
關鍵詞:自我建構;他者鏡像;觀展-表演范式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3-0015-02
社交媒體的使用受眾運用各種方式不斷展現自我個性,同時也以這種展示的方式逐漸完善對自我性格的填充。本文正是基于阿伯克龍比(Abercrombie)的“觀展——表演”范式的理論框架對社交媒體的參與者進行研究分析,本文認為,他們通過在自己身上不斷呈現的“表演——觀影”的互動而逐漸完成對自我的建構以及對“他者鏡像”的認知。社交媒體無疑給這部分渴望“表演”的受眾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平臺,藉此平臺,他們在“表演”的同時,也扮演著自身影像的“觀影者”的角色,在這個舞臺上,他們不斷循環進行著“表演與觀影的角色轉換”,即使離開了舞臺,他們還可從他者的鏡像中了解到自己的表演情況,通過這種“臺前、臺后”的交叉互動來共同完成對自我的建構。這點上與戈夫曼的戲劇理論有異曲同工之處。戈夫曼的戲劇理論強調符號在互動中的作用,并將人們之間的符號互動看作是一門表演藝術。
本文的基本觀點是通過社交媒體的互動式傳播,參與者(這里再用傳/受者無疑都不合適)逐步完成對自我的建構,同時,他者所映的自身鏡像與自我建構相互促進,二者的“默契配合”共同使一個人緩慢地完成社會化過程,構筑一個具有完整心理形態的自我。
一、研究緣起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模式,即用戶生成內容模式,最典型的莫過于Facebook,而人人網、QQ空間、微信、微博等社交網站也都具有相似功能。在這些網站上,上傳圖片、發表言論、回復評論、上傳視頻無所不能,尤其是UGC視頻,典型特點就是用戶自制視頻,用戶生產內容。UGC模式的產生表明了公眾開始由注重獲取信息到渴望自我表達的轉變。
公眾為什么要通過社交媒體積極地進行自我建構呢?不管個體本身承認與否、是否有所察覺,通過社交媒體的互動式傳播所促成的自我建構確實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本文將從外在形象建構、心理建構以及新媒體技術所帶來的便利三部分來分析通過社交媒體進行自我建構的重要性、必要性。
1.外在形象建構。這要歸結于潛藏于個體心中的“表演情結”,通過對自身的修飾來獲得認可,不管這種修飾是服飾、面容、舉止還是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因為這些都是構成一個人的外在形象的重要因素。
個人外在形象的建構會受到世俗輿論的影響,甚至為了取悅某種輿論,甘愿為其所左右,這在社交媒體上體現得尤甚。當處于信息“蒙昧”狀態時,你的見解會不會受制于多數網友的意見,比如,會不會因為多數網友對某個品牌、某種潮流、某種言論的提倡或抵制而盲目跟風呢?這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懼怕遭到孤立或譏笑時的恐懼。不管有意無意,主動或是被動,我們每個人都已經被卷入到自己或者他人設置的話語表達體系中。外在形象的建構對整個自我建構的必要性,可見一斑。
2.心理建構。這主要體現在通過社交媒體的言論互動、情感表達、精神撫慰而試圖排遣人類與生俱來的孤獨感,尋求心理上的滿足與歸宿。另一方面,還體現在人類對社會認同感永無止境的自我追逐上,每個人都急切地渴望表達自己以期獲得他者的認可和贊譽,即使不馬上付出行動從別人身上得到這種價值的認同,至少在潛意識層面也會有這種蠢蠢欲動、枕戈待旦的遐想,從而獲得一種身份的認同感。這種例子舉不勝數,尤其是初到異鄉、默默無聞者,現代人總要通過各種傳播渠道把與己相關的各種信息有的放矢或是隨意“撒播”出去,并且定時不定時地查看“與我相關”的內容,這種行為本身就帶有渴望受到關注、避免孤獨的心理。尤其是周圍親近之人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假以時日,他還會希冀從這些人的反饋和贊美中得到“功成名就”的滿足感。
3.社交媒體提供的便利。不得不說,社交媒體為具有“觀展-表演”欲望的人提供了量身定做的“戲服”。社交媒體的這種“殷勤之態”,直接造就了全媒體時代大量躍躍欲試的積極“表演者”。本文認為,這種積極性的表現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主動發布or搜索信息。一件事情的出現,在傳統媒體報道出來之前,我們每個人都會試圖去尋覓“小道消息”;針對那些極具時效性極強的新聞事件,如果我們“有幸”正好處于第一現場,那么我們會想法設法調用一切手段和工具將事情盡快傳播出去。這種充分調動了我們的好奇心的猜謎式的搜索或是發布第一信息的渴望,在社交媒體這個平臺上完全可以得到完美無缺的展現和滿足。Facebook、twitter以及微博因其飛快的傳播速度、廣闊的覆蓋面能夠讓事件在第一時間傳播到最多數人那里。
(2)傾心與網友的互動。社交媒體最大的優勢還在于其強大的互動能力,信息能夠在短時間內得以轉發、群發、評論、真偽驗證等,通過這個虛擬社區強大的整合作用,網友積極的發言最終達成一種“優勢意見”的互動。網絡的虛擬空間也讓更多的人“表演”起來更加肆無忌憚。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熱心“表演”為事實真相的建立建言獻策。
(3)積極參與媒介生產。新技術的支撐,降低了人們參與媒介生產的門檻。積極參與媒介生產,專業說法就是UGC模式的出現,發言、轉發、評論、上傳圖片等無疑都是UGC的重要表現形式,這些方面前面已有涉及,這里不再贅述,本文將側重介紹UGC視頻這種用戶積極參與媒介生產的方式。利用新媒體技術和服務的支持,用戶自己制作視頻內容或是在已有視頻基礎上進行改造、涂鴉是最常見的兩種方式。UGC視頻最大的特點就是優質用戶主動參與積極性高、互動范圍更廣,從而可以收到更好的傳播效果。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就是YouTube,社區網絡、視頻分享、博客和播客(視頻分享)等都是UGC的主要應用形式。此外,維基百科也使用了UGC的概念,蘊含了“與他人同創共享”的理念。
約翰·費斯克(John Fiske)是西方后期文化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對生產性受眾的理解中,受眾更富有創造性、主體性,受眾除了運用流行文本的模糊性和多義性生產符合自己立場的意義進行抵制性閱讀,還能從這種意義的生產過程中得到一種快感,類似于巴赫金所說的“狂歡節理論”,在巴赫金看來,“狂歡節彈冠相慶的是暫時的解放,即從占統治地位的真理與既定的秩序中脫身的解放,標志著對所有的等級地位、一切特區、規范以及禁律的懸置。[2]”
二、自我建構和他者鏡像的互動
在拉康的理論中,鏡像階段是一個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認識和確定主題的關鍵階段,也是每個個體的自我本體初步成型的必經步驟[3]。拉康的“他者”概念是放在主體的對立面來講解的,并說“父親之名”(在中國,更常見的應該是“父親之姓”)就是兒童的第一個“他者”。當“父親之名(姓)”作為一種秩序的象征性存在時,兒童就依靠這個“他者”所提供的鏡像完成了自己邁向主體、確立自我的第一步[3]。主體與“他者”是一種辯證的互證性存在,主體在與“他者”的接觸中被創造和結構化,主體的“欲望”只有在他者的“欲望”中才能得以實現,主體對他者的行為既是工具和手段,也是目的和歸宿[3]。社交媒體中,自我每一次狀態的發布,只有在“他者”身上得到回應和映證才是有效的,才算完成了對一件事情的整體思考與認知。
三、關于社交網絡主體“觀展-表演-互動-想象”行為的幾點思考
1.永不消失的“孤獨”——“觀展-表演的無奈”。用戶在這一連串動作中的想法可能很簡單——避免被人遺忘的孤獨,可是,在經過與“他者”的互動后,這種孤獨感可能并未平息,可能反而引起了其他方面的煩惱,終歸來說,虛擬的孤獨撫慰永遠替代不了真實空間自我與“他者”意義交換所產生的愉悅與快感。
2.擾亂網絡秩序——“表演過度”?個人積極參與媒介生產,會不會出現擾亂網絡秩序的亂象?尤其是當用戶毫無限制地可以暢所欲言的時候,如果這種肆無忌憚的釋放行為擾亂了虛擬空間的社會秩序,比如隔空對罵、上傳不雅視頻、對經典劇目的惡搞和涂鴉,這些內容除了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之外,很難想象出來,對一個人正常的本體化進程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個人參與媒介生產反映了受眾主體地位的提高、自主性的增強,可是,在個體與“他者”進行互動共同完成自我建構的同時,能不能展現一種優雅而不媚俗的風姿,一種約定俗成的良好教養,這還是有待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3.自我建構VS主體意識的喪失——“表演失控”?拉康認為,“他者”的侵入形成了主體的無意識,而這種無意識又是主體分裂的根源,使主體受制于“他者”的影響,從而產生一種孤獨意識[3]。所以,過分強調、重視與“他者”在社交媒體的互動,期望這種互動產生的“他者鏡像”中尋覓到自己影子,避免天性的孤獨感,對這種社交模式的過度依賴可能喪失自我主體意識,結果反而與自我建構的初衷相違背。
四、結 語
拉康說,只有在自我中有了“他者”的存在,自我才得以獨立構成。雖然如此,本文認為,還是應該理性對待“他者鏡像”所折射出來的自我,表演要適度,觀展要理性。此外,還要重視實踐對人意識形成過程中的根本建構作用,實踐為“他者鏡像”去魅,通過社交網站進行的自我建構過程與“他者鏡像”的互動,共同完成了個人社會化過程中對自我的想象。
參考文獻:
[1] Henry Jenkins,Sam Ford,Joshua Green.Spreadable Media: Creating Value and Meaning in a Networked Culture[M].Postmillennial Pop.Jan21,2013.
[2] 孔令華,張敏.費斯克的生產性受眾觀——一種受眾研究的新思路[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3] 李勤.“鏡像”中的“他者”——拉康的主體理論映照下的康拉德作品分析[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4] 康彬.受眾身份的轉變與角色的突圍——淺析新媒體時代的積極受眾[J].新聞知識,2013(1).
[5] 孔明安.他者·主體·對抗——后馬克思主義與精神分析關系之探微[J].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09(00).
[6] Henry Jenkins,Sam Ford,Joshua Green.Spreadable Media: Creating Value and Meaning in a Networked Culture[M].Postmillennial Pop.Jan21,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