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油田采油六廠
喇嘛甸油田單管集油工藝集輸界限
周世德
大慶油田采油六廠
針對喇南中東一區采用單管集油工藝的油井生產運行情況,開展了單管集油工藝集輸界限的研究。該研究從含水率、產液量、產液溫度、含聚濃度及集輸距離五個方面分析了單管集油工藝的技術界限參數;通過理論計算、流變性分析與現場試相結合,分別給出了油井在水驅、聚驅低含聚、聚驅中含聚、聚驅高含聚四個階段的單管集油工藝適用條件。
單管集油;高壓井治理;集輸界限;生產參數
喇南中東一區含油面積6.51 km2,油水井319口,建成產能15.1×104t/a。其中132口油井采用單管通球工藝,于2009年10月投產,至今已運行了3年。因此,針對喇南中東一區采用單管集油工藝的132口油井生產運行情況,開展了單管集油工藝集輸界限的研究。
原油含水率對原油集輸有以下兩方面的影響:①含水率增加管道內液體的總熱容量,有助于維持管道中原油的溫度,抑制原油凝結;②降低原油的黏度,減小流動阻力。
喇南中東一區油水乳狀液轉相點為含水率65%,含水率在轉相點附近及低于轉相點時,管道內屬于油包水型,多處于高凝高黏狀態,黏度比較大,易形成憋壓。因此,建議采用單管集輸工藝時,管道內原油含水率應該高于轉相點。
產液量對原油集輸主要有兩方面影響:①產液量的大小能夠影響其熱容量,對液體流動過程中的溫降有明顯的影響;②產液量的大小會影響管道中液體的流速,流速太小會造成油水分離、原油凝附管壁及加速溫降等。通過對現場數據和清管試驗的分析,部分井產液量非常低,管道中的液體流速不到0.1m/s,使得管道中的溫降特別大,管道中下游流動阻力增加非常快,清管頻率加大,而且對于產液量比較低的井,井口壓力一般不大,容易造成憋壓。即產液量低于20 t/d的井,液體流速不到0.1m/s。
產液溫度過低會造成液體流動過程中黏度增大,易出現凝結及析蠟等問題。結合現場情況,采用單管通球工藝的油井產液溫度應高于凝固點以上3℃。
從原油視黏度與油溫的關系可知,在同一剪切速率下隨著油溫的增大,原油視黏度不斷降低。當油溫低于45℃時,原油視黏度隨著油溫的變化比較大,當油溫高于45℃時,原油視黏度隨著油溫的變化不大,曲線接近直線。
油中含聚為原油集輸帶來兩個方面的問題:①含聚濃度的上升增加采出液黏度,流動阻力增加;②含聚濃度的上升,會吸附、聚結采出液中的雜質,增加流動阻力。當含聚濃度達到708、920mg/L時,轉相點在含水率50%左右處,轉相點前后乳狀液性質并未發生改變,黏度變化規律與低含聚情況時相似。當含聚濃度達到1 053mg/L時,根據曲線分析有兩種情況:①轉相性質不明顯,黏度主要受含聚濃度和含水率的影響,含水較低時采出液黏度主要受油包水型乳狀液性質影響,含水升高后,采出液黏度主要受聚合物濃度影響;②轉相點繼續前移,在含水率40%左右處,或者更低,黏度受乳狀液性質和聚合物黏度共同作用影響。
通過建立單井、管道、站、間等節點,輸入相應參數,采用Pipephase計算軟件對2309閥組間及所轄單井按實際生產數據模擬計算。
通過計算模擬可知,由于該項目依托已建站進入老系統,實際進站壓力0.25MPa,站間距離達到2.24 km,匯管管徑DN150mm,產液量1 071.5 t/d,計量間匯管壓力達到1.08MPa,所以各單井回壓較高。如果保持管徑和產液量不變,距離縮短到1 500、1 000、500m,匯管壓力分別下降到0.79、0.65、0.49MPa,各單井壓力也會明顯下降。如果保持產液量和距離不變,將管徑放大到DN200mm,匯管壓力下降到0.48MPa,各單井壓力下降明顯。
通過對產液量、產液溫度、含水率、含聚濃度、集輸距離等影響因素分析,單管集油工藝對于不同單井開發階段的不同,生產參數的不同,工藝適應性不盡相同,通過理論計算、流變性分析與現場試相結合,分別給出了油井在水驅、聚驅低含聚、聚驅中含聚、聚驅高含聚四個階段的單管集油工藝適用條件。
(1)對于水驅階段產液量大于20 t/d、含水率高于轉相點(65%)10個百分點、產液溫度高于凝固點(28℃)以上3℃的油井,可以采用單管工藝集輸。
(2)對于聚驅低含聚階段(小于500mg/L),產液量大于20 t/d、含水率高于轉相點(65%)10個百分點、產液溫度高于凝固點(28℃)以上3℃的油井,可以采用單管集輸工藝,但考慮含聚濃度的升高,適當考慮提高站間匯管規格或縮短集輸距離。
(3)對于聚驅中含聚階段(500~900 mg/L),產液量大于20 t/d、含水率高于轉相點(50%)10個百分點、產液溫度高于凝固點(28℃)以上3℃的油井,可以采用單管集輸工藝,但考慮含聚濃度的升高,適當考慮提高站間匯管規格或縮短集輸距離。
(4)對于聚驅高含聚階段(大于900mg/L),產液量大于20 t/d、含水率高于50%、產液溫度高于凝固點(28℃)以上3℃的油井,可以采用單管集輸工藝,但考慮含聚濃度的升高,適當考慮提高站間匯管規格或縮短集輸距離。
(欄目主持 張秀麗)
10.3969/j.issn.1006-6896.2014.9.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