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王蒙
張向兵:理想凝聚汗水,創新永不滿足
本刊記者/王蒙


張向兵
█ 山西綠洲紡織有限公司車間主任
█ 2011~2012年度全國“講理想、比貢獻”科技標兵
托爾斯泰說:“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永不滿足現狀,追求高遠的理想是人類進步的發動機,是創新的動力。當今社會只有不斷創新,勇于開拓創新,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山西綠洲紡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西綠洲)車間主任張向兵無時不刻地這樣提醒著自己。
2010年以來,受人民幣升值、貨幣緊縮、通脹預期等多方面影響,大麻、亞麻等原輔材料價格隨棉花一路上漲,加之煤、電、水等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增加,以及國家對環保約束性增強的形勢下,梳紡工藝及設備存有的問題進一步凸現。
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山西綠洲提出了大(亞)麻纖維棉型化項目的實施方案,該項目列入省級科技項目。在山西綠洲生產技術裝備部的安排指導下,張向兵帶領車間員工積極探索和完善新的生產設備和工藝,通過市場調研,不斷地進行試驗改進,又引進了兩臺新型聯合開松機。從開始設計、安裝調試到正常生產,張向兵始終堅守在一線,全程參與了所有的工作。

張向兵工作照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對軟麻、給油、養生、開松等環節及工藝的探索和改進,終于形成了一條從“軟麻—堆倉—養生—開松”新的落麻加工生產線,滿足了生產高、中、低不同紗支質量的棉型化纖維。與此同時,配合生產技術裝備部制定了大(亞)麻棉型化技術指標,對纖維長度、細度、短絨率等方面制定出具體的標準,為生產質量穩定、滿足要求的大(亞)麻棉型化纖維提供切實可行的標準化、理論化依據。
時間到了2011年,山西綠洲為進一步提升技術裝備,提高產品質量,減少用工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逐步安排部署了關于淘汰大切、圓梳生產線,新增聯梳機等配套設備的技術改造工作。做為車間的負責人,在工期短、任務重、難度大的情況下,張向兵放棄一切休息時間,勘察現場、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設計方案,克服重重困難,加班加點,趕工期、搶進度,共搬遷、移裝、新增設備達55臺套,從2011 年6月30日開始到2011年11月1日,歷時4個月,圓滿完成了這項改造工程。通過技術改造,使車間設備布局更加整齊、合理,更有利于生產工藝流程,提升了生產的能力和品質。
2012年2月,山西綠洲下達了生產大麻雨露麻16公支的訂單。
做為一個待開發的新品種,對于張向兵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從原料進車間到絡筒的十個生產環節,從工藝、設備、操作和原料的使用等方面,張向兵都一一具體安排,逐項落實。但是因該品種的特殊性,試驗屢屢失敗。在這種情況下,張向兵也曾經氣餒過,甚至有時也想過放棄,但每每想到工作的責任和自己肩負的使命,他又重新鼓足信心,每天至少有6個小時在機臺上觀察試驗的情況,通過不斷地完善工藝,終于開發成功,達到了批量生產的條件,并且按時完成了訂單。
在工作中,張向兵還堅持不懈地抓節能減排和“小改小革”。
張向兵對兩臺立信煮鍋進行了改造,排液管路由原來的一根管路排放改為兩根管路排放,一根管路排放用于處理的廢液,一根管路排入可回收利用的回水,一年可節約用水約500噸。FX502濕紡細紗機原來升降部分由鏈條傳動,運行過程中或停車后,鏈條銹蝕變形不能使用,維修成本高,設備運行效率低,這給張向兵造成了很大的困擾。然而,他將這一切當成動力,通過上網查找資料,了解同行生產情況,想盡一切辦法對濕紡細紗機進行了改造,升降部分由牽條帶進行傳動,使用效果良好,配件價格低,維修成本小,設備運行效率提高。近幾年來,張向兵已有30多項小改小革用于生產實際中。
張向兵說,“自從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天起,我就認為,付出越多,得到的回報就越多,我始終把公司的經營理念作為指導自己工作的最高準則。”
缺乏專業知識,他就默默勤奮學習,沒有相關經驗,他就積極請教,“不為別的,只為對得起自己的每一寸光陰,對得起公司付給我的每一分薪水。”張向兵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他從來不計較工作時間的長短,從來不吝惜節假日的加班,上班的時候認真工作,下班以后也把心放在工作上,無論工作時間還是工作量,張向東從不落于人。
張向兵說,做為一名車間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如果不了解每一道工序的基本情況,不掌握生產流程的來龍去脈,不熟悉每一個崗位的技術,就無法干好本職工作。
張向兵要求自己,在每天的生產工作中,至少要對每個工序巡檢兩遍,從不漏項,從不走樣兒,發現問題絕不放過。通過不斷地學習知識、積累經驗,自我充實、自我提高,增強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了自己的業務知識和技能,綜合素質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對進一步做好本職工作充滿了信心。
張向兵最后說,我將用實際行動履行我的諾言,從本職工作做起,為實現自己中國夢的理想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