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能源消耗浪費說再見

太陽能等新能源已逐步適用于經濟建設中。
■專家名片

景春梅,女,內蒙古阿拉善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內參處副處長,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宏觀經濟、能源經濟。
煙花三月晴日好,可惜霧霾奪春色。近年來,以霧霾為代表的環境污染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其中能源的不合理消耗和過度浪費跟環境污染有著不可回避的聯系。能源消費畸形,不僅會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也容易扭曲社會價值、損耗經濟效能。作為能源消費主體的政府、企業、社會,在資源支撐力和環境承載力的極大挑戰下,急需樹立“三位一體”的新觀念,共同推動中國能源革命。
我國資源從總量上看比較豐富,但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在世界上處于較低水平。據《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13》數據顯示,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67%、5.4%和7.5%。伴隨著環境承載力日漸脆弱,油氣依存度卻在不斷上升。近幾年我國石油消費缺口每年達2億噸以上,對外依存度從本世紀初的32%迅速上升至目前的57%,天然氣對外依存度接近30%,以油氣品為代表的能源短缺已成為制約我國近中期經濟發展的重大瓶頸。
在人均資源占有量低的客觀局限下,我國又面臨能源消耗總量大、經濟發展對能源的依賴大等難題。從2000 年到2011 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從14.6億噸標煤猛增到34.8 億噸標煤,居世界第一。與此同時,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偏高,從2000 年到2011 年平均為0.77,而發達國家一般不超過0.5,這說明我國經濟增長對能源的依賴度高,能源效率低。此外,我國能源消費強度高。2011年,我國GDP約占世界的8.6%,但能源消耗約占世界的19.3%,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 倍、美國的2.4 倍、日本的4.4 倍,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
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導致能源消耗居高不下。在我國三大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比重偏高,第三產業比重偏低;在工業內部結構中,高耗能行業所占比重過高。正是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制約了能效提高,特別是高耗能重化工業發展過快、比重過高,導致了能源消耗的強勁增長。
在能源消費量既定的情況下,節約的能源就等同于生產的能源。因此,不少國際組織和專家將節能與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核能等能源并列,稱為“世界第五大能源”。
在當前的能源消耗中,有相當部分是由于觀念不到位、行為不到位而產生的不合理消耗,把這部分不合理的消耗減下來,切實“瘦瘦身”、“減減肥”應該作為能源消費革命的首要任務與舉措。近幾年,我國將節能優先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并開始控制能源強度和消費總量。但資金投入不夠,行政手段多,市場手段少,還沒有建立起從企業到個人自覺節能的長效機制。實現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需要我們更新觀念,樹立新的能源消費觀,下大力氣挖掘節能潛力,著力提高能源轉換效率、使用效率和產品的節能效率,構建節能型生產消費體系,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和生活消費模式的轉變。
政府具有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職能,作為能源生產和消費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政府的公共政策基調猶如指揮棒,對能源生產和消費全局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匈牙利著名經濟學家亞諾什·科爾奈在其名著《短缺經濟學》中深刻揭示了計劃經濟的體制痼疾,指出政府預算約束的軟化鼓勵了不負責任的借貸、投資與擴張行為,并導致“投資饑渴癥”。很長時間以來,我們都將追求GDP的規模和速度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這種政績觀必然帶來資源能源的高投入,生產規模的盲目擴張。實際上,經濟增長有其內在規律,并不是投入越大產出就越高。從經濟學角度講,經濟增長與要素投入之間存在一個“均衡點”,越過這個點,投入反而會成為產出的減函數,出現“規模不經濟”。或者說,經濟發展存在一個“潛在增長率”,當實際增長率等于“潛在增長率”時,資源配置最優,要素投入最優,經濟實現最優發展軌跡;當用行政的辦法不切實際地拉動經濟增長、超過“均衡點”或“潛在增長率”時,帶來的往往是能源消費量的過度消耗,使得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大打折扣。
實現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必須將經濟發展理念從追求數量和規模轉向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實現能源消費約束下的經濟效益最大化。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是降低能源消耗的必然之舉。國家宏觀政策要從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等方面科學引導經濟結構調整方向。
在需求結構方面,應優化產品出口結構,減少高載能產品的出口。由于在國際分工體系中處于產業鏈低端,我們出口的基本上都是能源投入高、產品附加值低、能源密度高的商品,而進口的卻多是科技含量高、能源投入少、產品附加值高、能源密度低的商品。因此,我國需進一步加大對出口領域節能的重視,引導出口轉型升級,改善外貿結構,推動外貿發展從能源和勞動力密集型向資金和技術密集型轉變。
在產業結構方面,應降低第二產業和高耗能產業比重。根據國家能源局相關研究,如果我們降低第二產業一個百分點,相應提高第三產業一個百分點,單位GDP能耗可以降低一個百分點。據測算,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2015到2030年,第二產業降低一個百分點,能源消費總量減少 0.5-0.84億噸標煤。按照2010年GDP當年價格推算,如果2020年第二產業比重從2010年的46.7%降至45.1%,則可節約0.9億噸標煤;如果2030年降至42.3%,則可節約3.7億噸標煤,通過改變產業結構節約能源的效應十分顯著。
在區域結構方面,應優化能源生產和消費區域布局,減少因長距離輸送帶來的不必要的能源損耗。我國能源分布與能源消費呈逆向分布,長期以來形成了能源的大規模遠距離輸送的能源消費格局。這種能源消費格局使西部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也滿足了東部優先的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要求,但同時也造成了大量的電力線損、油氣管網損耗,以及鐵路運輸的巨大壓力。如果將一些高載能的產業布局于中西部的資源能源富集地,或在體制上松綁,允許小規模分布式就地消納,那么很多不必要的能源輸送損耗將會省去,產業格局、區域發展格局都會發生積極變化,城鎮能源消費模式也會隨之變革。
讓能源政策實現“柔性”轉向。從近幾年的能源消費增長情況看,2015年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40億噸標準煤的目標不被突破很難。從實事求是的角度出發,為避免類似拉閘限電的本末倒置式節能行為再次發生,能源政策應改變過去偏重剛性的、行政指令性的調控,注重指導性和規劃性,更多采用經濟激勵、市場機制的柔性政策。從長期來看,可以通過調整資源稅稅率、計征方法、開展碳排放交易等經濟手段進行調控,改革體制機制,釋放制度紅利,加快技術創新,多管齊下降低能源消費總量消費強度。同時,將能源消費的存量和增量分開,核定存量,合理控制增量,新增項目必須是低能耗、低排放的項目,國家設定相應的技術標準,以此來取得更高質量的經濟增長。
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居民生活用能和農業生產用能不到15%,而以企業為主體的工商業消耗了85%以上的能源。因此,企業能源消費觀念的轉變是能源消費革命的關鍵。對企業來說,重點是樹立以提高競爭力為主的企業發展理念,轉變企業發展方式。國有企業作為我國的經濟支柱,在國民經濟的關鍵領域和重要部門中處于支配地位。因此,在進行能源消費革命,實現節能增效的目標上,國有企業更應該積極發揮帶頭作用,轉變發展觀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一個理念是,企業發展應從注重規模擴張向提高國際競爭力轉變。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換擋期”,對企業而言,基于行業地位和能力的競爭優勢日益重要。企業很難再像過去那樣雇一些工人開一家工廠,然后模仿其他企業以獲得競爭優勢。勞動力市場不再由農民工和初次上崗的年輕人來主導。企業規模及其在現有產業群中的地位變得更加重要。終端市場和品牌認知越來越穩定。
在經濟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競爭日趨激烈、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背景下,企業應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加快推進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加強技術和管理創新,強化節能減排,提升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企業競爭力。
第二個理念是,企業發展應從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依靠技術管理創新轉變。發展方式粗放是我國企業通病,盲目擴張,“貪大求洋”、“大而不強”、“大而不精”、“大而不優”的情況普遍存在,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光伏行業的“標桿”企業——無錫尚德的盛極而衰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尚德產能曾在過去十年中擴張了240倍,在美、德、日、澳等國擁有多家分公司和研發機構。但產能的粗放式增長背后主要依賴于銀行的貸款資金支撐,企業最終因快速擴張債臺高筑,難以為繼。
第三個理念是,企業發展應從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向兼顧社會責任轉變。將節能減排作為自覺行為,做受社會尊重的企業和企業家。根據熊彼特的定義,企業家的功能是:“通過利用一種新發明,或者更一般地利用一種未經試驗的技術可能性,來生產新商品或者用新方法生產老商品;通過開辟原料供應新來源或產品的新銷路,以及通過改組工業結構手段來改良或徹底改革生產模式。”而克雷格·霍爾進一步指出,“企業家不僅是社會的革新者,更是社會責任與信用關系的維護者,并且致力于推進社會進步。”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崇尚節儉、反對浪費的國度。在2000多年前的《左傳》中便有“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的訓誡。可是,進入現代社會,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迅速提高,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勤儉節約這一優良傳統已被大多數人所遺忘,奢侈、浪費已成為我們身邊司空見慣的現象。而近兩年來媒體曝光的“舌尖上的浪費”、“包裝浪費”、“奢侈品浪費”等案例層出不窮,其數額之大令人觸目驚心。
可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2年我國人均GDP仍排在世界近90名,人均可支配收入則更加靠后。按2011年提高后的貧困標準(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2300元/年)計算,我國還有約1.2億的貧困人口,許多農村地區群眾受到物質匱乏和營養不良的困擾。
社會公眾應從觀念和行為入手,切實樹立節約的理念,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第一,要樹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新消費觀。各種“浪費”背后均是資源能源的巨大浪費。推動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必須轉變消費理念,努力營造節約為美的社會新風尚。從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機構做起,讓節約成為“面子”的新內涵,成為社會的主旋律。
第二,踐行“低碳節能、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除了讓節約為榮、浪費為恥的消費觀念深入人心,國家還應加強制度層面建設,探索建立厲行節約、杜絕浪費的長效機制,引導全社會踐行低碳節能的生活方式,如倡導低碳、綠色出行,節電節水,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做起。
轉變消費觀念,改變消費模式對能源消費總量的影響是巨大的。僅通過隨手關燈、重復用水等日常生活中一些習慣的改變,就能節約可觀的能源。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每節約一度電,就可節省0.4千克的標準煤,節省4升凈水,減少0.272千克粉塵,減少0.03千克二氧化硫的排放。而節約用電,轉變電力消耗模式,既有利于減少污染,更可節約社會對電源、電網投資,提高電力資源利用效率。比如,增加1千瓦的供電能力,社會需投入1萬元,而節約1千瓦的電力僅需投入500至2000元。另一方面,如果平均每人每個月少開一天車的話,一年就能節省44升汽油,能減少98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量。以2012年的數據為例,全國有5308萬私人轎車,每輛車每月只要少開一天,全國就能節約汽油24.5億升,也就相當于減少537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