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星
讓水資源保護硬起來
劉曉星
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和水環境惡化已經成為當前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
水,看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然而現實卻是危機四伏。面對寫滿“赤”字的中國水賬,如何堅守住水資源紅線,不讓我們的眼淚成為最后一滴水?我國為何要用最嚴格的手段管水?“最嚴格”體現在哪?“緊箍咒”對經濟社會發展、生態保護會產生哪些影響?水資源開發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應該成為水環境的最后防線。
“湖水相連,城湖相依,城在水中,水在城中”,這是山東聊城的獨特風貌,“江北水城”這一美名也由此而來。那么,名曰水城的聊城,過境河流有黃河、衛運河等多條骨干河道,水資源到底有多少“家底”?記者此前赴山東聊城采訪時,了解相關數據才發現,水城的水“家底”其實挺薄。當地水資源主要得益于大氣降水,由于受季風氣候影響,水資源的年內分配季節性變化較大。與此同時,由于地下水連年超采,已造成大面積的漏斗區。2010年1月1日有關機構公布,全市地下水埋深大于6米的地下水漏斗區面積為3227km2,占全市總面積的37.6%。大面積的地下水降落漏斗,不僅會破壞地下水的持續補給能力,影響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而且會造成地面沉降、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地質及環境災害。
應該說,聊城僅僅是我國水資源現狀的一個縮影。中國同樣是一個“貧水”之國,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和水情,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水生態惡化等問題十分突出,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
中國的水資源匱乏到什么地步呢?數據顯示,我國屬于缺水國之列,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國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資源13個貧水國家之一。同時,中國還面臨著水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大量淡水資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資源只有南方水資源的1/4。
據統計,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問題,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為嚴重。據有關資料統計,全國有300多個缺水城市的日缺水量達1600萬m3,另外全國仍有7000萬人和6000萬頭牲畜飲水困難。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水安全問題,一方面水資源過度開發,一方面水污染步步緊逼。水資源利用方式比較粗放,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 0.5,與世界先進水平0.7~0.8的利用系數相比有較大差距。
“目前我國一些河流的開發利用率已經超過100%,如海河,相當于一年所有的水資源都要被使用一遍。再加上超采一部分地下水,引一部分黃河水,才能基本滿足需要。黃河、遼河的開發利用率約為80%,遠超過國際公認的40%的安全線。”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所長王建華說。
不少地方水資源過度開發已經超過承載能力,引發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目前我國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為主,或者兩種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過度開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個別城市甚至形成了幾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數十公里。
同樣,日前環保部發布的首個全國性大規模研究結果顯示,我國有2.5億居民的住宅區靠近重點排污企業和交通干道,2.8億居民使用不安全飲用水。
正如水利部副部長矯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所言,由于受發展階段制約,一些地方發展方式粗放,不重視河湖保護,出現了河道萎縮、湖泊干涸,濕地退化等一系列的自然災害,對河湖健康構成嚴峻挑戰,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毫無疑問,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水資源需求將在較長一段時期內持續增長,對于我國大多數缺水城市來說,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更顯捉襟見肘。
中國目前年用水總量已突破6000億立方米,全國年平均缺水量500多億立方米,且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8%。
據預測,到21世紀中期,全國總需水量將從過去的5000多億噸增加到8000多億噸,占我國可利用水資源總量的28%以上。按照國際經驗,一個國家用水量超過其水資源可利用量的20%以上,有可能發生水危機,因此對水資源的合理開發、高效利用、有效保護將會是21世紀的重大課題。

2012年1月以來云南大部地區降水稀少,持續高溫少雨天氣不僅使滇中干旱加劇,同時使滇西干旱快速發展。 CNSPHOTO/供圖
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用水將達到高峰。對此,2011年中央1號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要求到2030年全國用水總量控制在7000億立方米以內,用水效率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以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95%以上。
水利部副部長矯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力求從需求來加強用水的管理。到2030年,如果我們國家用水總量不超過7000億立方米的情況下,那么我們國家的生態用水大致是能夠得到保障的。把水資源總量控制在水資源承載能力之下,這樣就能夠保證我國的河湖在未來能夠滿足水環境、水生態和生態用水的基本要求。”
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重在落實,建立責任與考核制度,是確保主要目標和各項任務措施落到實處的關鍵。日前,水利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考核組織、程序、內容、評分等做出明確規定,這標志著我國全面啟動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的考核問責制。
《方案》明確,對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對各省級行政區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和領導班子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
《方案》要求,對各省級行政區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目標完成、制度建設和措施落實情況進行考核。目標完成情況主要考核用水總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和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等4項指標。制度建設和措施落實情況包括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等制度建設及相應措施落實情況。
“過去用水是沒有指標控制的,一個行政區域、流域或者是用水戶用水,沒有指標控制,導致經濟社會發展用水擠占生態環境用水,當代用水搶奪子孫后代用水。”水利部原水資源司司長、教授級高工高而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今后區域、流域、用水戶在取水、用水、排水,即利用水資源的全過程,都將受到“最嚴格”的紅線指標約束,官員也將受到“最嚴格”的管水考核。
“套上考核‘緊箍咒’,有利于三條紅線硬起來,促使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從‘以需定供’向‘量水而行’轉變。”專家們認為,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將對地區產業布局和轉型升級,倒逼經濟發展模式、建設節水型社會、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等產生深遠影響。
據了解,在農業方面,農業用水約占60%,用水效率不高。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將使缺水地區發展灌溉面積受到限制,使農業節水加快推進;在工業和產業布局方面,高耗水、高污染的產業將被抑制、淘汰,現有的產業將進行節水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以符合用水控制指標的要求;在生態方面,實施限制納污控制,減少對生態用水的擠占,將促進水環境改善,實現一泓清水。
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陳明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近年來,水利部完成了省、市級“三條紅線”控制指標分解工作,完成第一批25條重要跨省江河水量分配技術方案,并啟動第二批28條重要跨省江河水量分配。山東、廣東、江蘇等省已率先開展了考核工作。
實現水資源的永續利用,必須“節控并舉”,同時增強全社會的節水意識。
在采訪中,業內專家表示,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前我國農業用水還不能精確計量,一些工業用水戶的自備水源往往沒有計量設施,全國總體計量率約為50%。
針對一些區域不平衡的問題,像北方地區,水資源非常短缺,淮河流域人均水資源只有300立方米,這在國際標準上是絕對缺水的地區。對此,水利部副部長矯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我們在這些地方就要進行大規模的節水,包括農業節水,包括工業結構的調整、經濟結構的調整,包括產業的升級,使用最先進的節水技術,也包括我們城市里的節水行動。
近幾年,國家先后啟動“引黃工程”、“南水北調”等水資源利用工程,目的是解決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但是,跨流域調水必然帶來水資源供需關系的變化,所以水權交易勢在必行;由于我國一直實行“福利水”制度,水沒有被當作一種經濟商品對待,導致在水資源的配制上,市場機制通常被管制方法所替代。在一些業內專家看來,當前應當轉變觀念,認識到水資源的自然屬性和商品屬性,合理應用市場機制配置水資源,減少資源浪費。
在采訪中,業內專家指出,實現水資源的永續利用,必須要“節控并舉”,使人們建立起水資源危機意識,把節約水資源作為自覺的行為準則。
有效節水的關鍵在于利用“中水”,實現水資源重復利用。如果中水利用能在全社會范圍內通行,不僅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又能令社會形成一種珍惜水資源的良好風氣。
由于水資源管理不到位,很多地方有長流水現象發生,而有些地方會“捧碗祈天”,因此,必須安裝有效的水計量裝置,執行多用水多計費的原則,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城市用水定額管理是國際上通行的辦法,市民生活用水、工商企業用水、機關事業團體用水實行不同的水價,定額內平價,超額部分適當加價,以培養公民節約用水的習慣。
長期以來,我國水價政策極不合理,水的價格背離水的價值,一是水價幾年“一貫制”,缺乏需求調節的杠桿。在業內專家看來,水價偏低是造成水浪費的重要原因。根據《關于深化水價改革促進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實施意見》,在充分考慮用水戶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按照“補償成本,合理收益,優質優價,公平負擔”的原則,加快水價調整步伐,通過推行水價改革,來增強全社會的節水意識,從而促進水資源的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