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應馨
福建“痛痛村”與“毒大米”的微妙隱喻
馮應馨

關節疼痛、四肢彎曲、骨頭萎縮等癥狀在當地村民間普遍存在。 劉閨臣/攝
“痛痛病”被認為是日本的第一公害病。患者常常會感覺關節疼痛,患病后期,周身都會出現神經痛、骨痛,嚴重的還會產生骨骼軟化,四肢彎曲,脊柱變形等癥狀,不僅行動困難,甚至于呼吸、咳嗽都可能會造成骨折。患者常常大叫“痛死了!”“痛死了!”,因此得名。
研究發現,該病正是由于鎘中毒所引起的。上游鉛鋅礦中含鎘的選礦廢水和尾礦渣污染了河水,使靠河水灌溉的下游稻田遭受污染。人們長期食用被污染水澆灌的“鎘米”和飲用含鎘水源,故而得病。
在我國福建省,也發現了這樣一個“痛痛村”。與日本的“痛痛病”頗為一致的是,這個村子同樣處于富集的鉛鋅礦產區。
2013年6月,中華環保聯合會工作人員在調研時發現,龍巖市連城縣廟前鎮廟上村的連城冠連礦業開發有限公司違規使用礦山采空區作為鉛鋅礦尾礦庫,致使含重金屬的污水流入灌溉水源。
尾礦庫是礦山企業用以堆存礦石選別后排出尾礦或其他工業廢渣的場所。從設計、選址,到修建、運行,每一道程序國家都有著嚴格的規定。與此同時,尾礦庫還肩負著礦山企業的環保重任,采礦、選礦、冶煉過程中產生的廢液、廢渣可以在此進行集中過濾和處理,以減輕任意排放對周邊生態造成的危害。
冠連礦業尾礦庫所利用的是一個幾十米深的錳礦采空區,大量泥漿狀的尾礦會通過溝渠排至該處。一段時間之后,被排滿的尾礦庫遠遠望去就是一池碧藍的湖水,尾礦泥漿則部沉淀至底部。
由于采空區本身就密布裂隙,再加上未經任何防滲處理,廢液會隨之下滲至地下河道。在這個違規尾礦庫的周邊,暗藏一條隱秘水道,污水可以隨之外流。不論從哪條渠道排來的暗流,最終都將匯入一條流經廟上村的小溪。這條溪水正是村里100多畝田地的灌溉水源。
據了解,自然界中鉛、鋅常與鎘共生,在鉛鋅礦區與煉鋅產業內,鎘是不可避免的副產品。眾所周知,鎘與鉛都是屬于會對人類健康產生長遠不良影響的第一類污染物。對于這類危險物質,不分行業和污水排放方式,國家一律要求在車間排出口必須達到排放標準。
但在中華環保聯合會對冠連礦業尾礦庫存水取得的檢測報告中卻顯示,鎘含量為0.2mg/L,鉛含量為38.6mg/L。參照國家環境保護部發布的《鉛鋅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該處鎘超標3倍,鉛超標76倍,另外還有銅、砷、鋅等多類重金屬嚴重超標。
有研究顯示,鉛會對人體的神經、造血、消化、泌尿、生殖、心血管、內分泌、免疫、骨骼等各類器官造成損害,其主要的靶器官是神經系統和造血系統。而鎘是一種極易被農作物所吸附的重金屬,人體中積聚過量的鎘,會造成腎損傷,進而影響到鈣和蛋白質的吸收,久而久之將形成軟骨癥和自發性骨折。
簡單的沉淀并不能凈化水中超標的重金屬,看似清澈的池水,實則暗藏毒素。

泥漿狀的尾礦通過該溝渠排入尾礦庫中。 劉閨臣/攝
2013年7月,中華環保聯合會曾對廟上村村民健康狀況做過不完全統計。結果顯示,在廟上村距離礦區最近的4個工作組中,42人反映有全身或局部關節、骨骼疼痛的現象,其中甚至有6歲左右的兒童也發現了腿疼的問題。2003年以來,當地共有26人死于肝癌、胃癌、食道癌等癌癥,其中絕大多數沒有家族遺傳病史,發病者以中青年居多。在廟上村第5工作組的120戶村民中,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只有1人征兵體檢合格,不合格的原因則多為肝功能損傷。
調查中還發現,與廟上村鄰近的冷水坑村、珠地村村民的健康狀況同樣不容樂觀,關節疼痛、四肢彎曲、骨頭萎縮已是很常見的癥狀,有的人甚至會全身長滿白色的斑點或者其他的神經性纖維瘤。
為了進一步搞清楚當地的污染源,中華環保聯合會曾委托福建省內具有檢測資質的專業機構對當地的灌溉溪水、成熟稻米、稻田土壤樣本進行檢測。令人意外的是,檢測報告遲遲未予公布。在中華環保聯合會工作人員的幾番催促之下,檢測機構負責人最終做出回應:檢測結果超標很嚴重,數據敏感,不便透露。
對于這一情況,村民并不意外。據了解,廟上村有豐富的鉛鋅礦、錳礦及其他礦產資源,所以采礦長達40年之久。對于當地的環境現狀,村民心知肚明,很多人甚至不再飲用當地地下水。村民表示,這些年來,雖然當地的各級環保局曾多次前來采集水樣,但檢測結果卻從未被告之。
面對這一問題,冠連礦業所歸屬的監管單位連城縣環境監察大隊廟前中隊的負責人則明確回復稱,每年一次的例行監測結果顯示,該企業均為達標排放。
2014年3月14日,央視曝光的檢測報告顯示,該地灌溉溪水中鉛含量為0.4mg/L,超標7倍;稻田土壤中鎘含量為2.17mg/kg,超標6倍;成熟稻米中鉛含量為0.72mg/kg,超標2.5倍。
溪水——土壤——稻米,超標的鉛和鎘就是沿著這條途徑進入人體。雖然現在還沒有最終證明村民身體病變與環境的直接關系,但其間的微妙已不言而喻。而當地盛產的稻米也存入糧庫,進入全國的糧油市場。很難想象,到底有多少人在直接或間接地遭受著“毒大米”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