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躍躍 大慶榆樹林油田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東18井區環狀電加熱集油工藝優化
楊躍躍 大慶榆樹林油田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東18井區集輸系統為單管環狀電加熱集油流程,該流程存在轉油站負荷偏低,運行成本較高等問題。考慮將其改為單管環狀摻水集油工藝,停運東18轉油站,以降低運行維護成本。為降低投資,將充分依托東16轉油站已建系統負荷。通過地面系統“關、停、并、轉”優化改造,可達到減員增效、降低運行成本、提高系統負荷率的效果。
環狀電加熱;環狀摻水;集油工藝;優化
東18站建于1997年,距已建東16轉油站僅3km,由于當時集輸系統設計參數較保守,東18井區采用獨立建站的方式,集輸系統應用單管環狀電加熱集油流程。目前東18站轄油井52口,單井產油量約0.74t/d,產液量約1.37t/d。
東18區塊因其特殊的單管環狀電加熱集油工藝,與摻水流程相比,其地面設備多,日常維護工作量大,運行維護成本高。
因單管環狀電加熱集油工藝采用螺桿泵強制摻油集輸,三合一組合裝置僅處理東18區塊油井產液,負荷率極低,僅為5.33%;外輸泵負荷率僅為27.8%;外輸加熱爐負荷較高,為98.28%,由于其需為作業區辦公樓、公寓樓提供采暖,實際產液外輸負荷僅為12.93%。
東18區塊目前面臨的運行成本高、設備維護工作量大、地面系統負荷率低等問題,主要原因在于其采用單管環狀電加熱集油工藝。因此考慮將其改為單管環狀摻水集油工藝,停運東18轉油站,以降低運行維護成本。為降低投資,將充分依托東16轉油站已建系統負荷。
(1)站外集油系統。停運東18轉油站,摻水引自東16轉油站,將東18井區3座集油閥組間改造為東16轉油站所轄的集油閥組間。在確定井口回壓≤1.5MPa、進站溫度36℃的前提下,利用PIPEPHASE等工藝模擬計算軟件進行計算,根據計算結果優化集輸管道的管徑,提高管道效率,降低工程投資。需新建東16站至東18站摻水、回油管道各3.2km,新建東18站至其2#、3#、4#集油閥組間回油管道3.26km,利舊原站間回油管線作為摻水管道,利舊原集油環管道。
(2)站內工藝。根據東16、東18井區2012~2020年投產安排及產油、產液量預測,東16站集油系統將在2015年達到最大負荷。經計算,2012~2020年東16站集輸系統設備最大負荷率如下:三合一組合裝置81.1%,摻水加熱爐89.1%,外輸加熱爐82.15%,摻水泵118.3%,外輸泵45.6%。經綜合分析,2012年東16轉油站新建Q= 80m3/h,H=250m的摻水泵1臺,可以滿足2012~2020年整個東16井區摻水量需求。
(3)工程量及投資。東18井區集油工藝優化主要工程量:改造東16、東18轉油站,新建摻水泵1臺;改造東18站2#、3#、4#集油閥組間;新建站間摻水回油管道9.66km。工程總投資為486萬元。優化改造完成后,取消轉油站1座(采暖系統保留),便于集中管理,減員增效;東16站集輸系統負荷率提升;降低東18井區耗電量;節省螺桿泵、電加熱器等設備的更新維護費用,年可節約資金295萬元,投資回收期約1.65年。
(1)通過地面系統“關、停、并、轉”優化改造,可達到減員增效、降低運行成本、提高系統負荷率的效果。
(2)優化改造過程中應充分依托已建系統,在提高系統負荷率的同時,可大大降低地面建設投資。放寬設計參數可大幅節省地面建設投資,降低生產運行費用。
(3)管理體制改革也為地面系統優化調整創造了一定的有利條件。
(4)因耗電占能耗比例因子較小,雖然電加熱流程運行成本高,但綜合能耗比摻水流程低。
(欄目主持 楊軍)
10.3969/j.issn.1006-6896.2014.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