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方
會計信息質量控制之一二三
●楊方

會計信息是會計主體依據國家有關法規和準則,通過財務報表、財務報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資者、債權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單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信息。高質量的會計信息,不僅是會計主體依法履行社會責任的體現,更是國家宏觀決策、調控經濟的重要基礎。經過近20年財務通則、會計準則和相關財務會計制度的不斷建設,我國的會計國際趨同獲得普遍認可,會計信息作為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為我國改革開放特別是政府財政透明化、企業海外上市和資本市場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國內政府預算、事業單位財務透明和企業會計信息的披露與應用也較之過去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些都為會計信息質量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和程序基礎。但毋庸諱言,我國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仍然嚴重。除了繼續加大力度修訂完善我國的財務通則和會計準則體系、使財務規范在國際趨同的同時更加符合我國國情,并排除主觀惡意造假外,筆者認為至少應從以下幾個維度加強會計信息質量控制:
財務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是會計信息質量的基礎和根本。科學的、全面的、系統的財務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可以為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提供制度保障和可能。反之,縱有再高明的會計報表編制人員,也無法真正提供質量可靠的會計信息。分析近幾年公開披露的會計信息失真行為,其背后都有單位財務管理運行機制方面的重大缺陷甚至是錯誤:一是缺乏全面的、系統的財務管理,部分業務游離于會計主體的管理之外,或者是業務在掌控之中,但財務相關信息卻有意或無意游離于會計主體之外,直接導致會計信息的完整性受到傷害;二是財務會計部門因職能配置、業務流程設計、管理能力和融合度等方面的缺陷,參與業務程度不深,甚至基本不能參與業務,無從準確判斷和甄別源自業務流中的財務信息流的真實性,直接導致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受到傷害;三是決策層在經濟事項決策中缺乏財務信息支撐系統,部分決策或因決策基礎不扎實,或因無意識,或因決策信息傳導失靈、遺漏,財務會計機構無從全面服務和跟蹤管理層決策,眾多重大經濟事務在會計上沒有得到相應程度的反映,直接導致會計信息難以顯現出重要性。
要保障會計信息質量,首先應當健全會計主體的財務管理體系及其運行機制。一是真正實現財務管理的全覆蓋,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的邊界就是會計信息所應反映的邊界,確保會計信息完整性;二是準確定位財務管理職能,充分發揮會計記錄、核算、反映和監督的功能,在產生業務信息的同時產生會計信息,并保證會計信息傳導順暢、保真,使業務信息能夠真實地對應反映在會計信息之中;三是健全經濟活動決策機制,保障財務在經濟決策事項中享有充分的話語權和知情權,了解和掌握重大經濟決策全過程,從而發揮財務在決策中的信息支撐功能,促進會計主體重要經濟活動在會計信息中得到充分體現。
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一個趨向,就是逐漸加大一般原則性規定的規范和統一,同時尊重不同會計主體對具體會計事項的具體政策選擇,使會計信息更加準確地反映會計主體的實際經濟活動。這就要求生成會計信息的相關人員必須以合理的職業判斷和有效的風險防控來保障會計信息質量。以企業會計準則為例,國家制定了基本準則和41項具體準則。這些準則相對于之前的會計準則,特別是相對于傳統的行業會計制度,在做出一般性原則規定的同時,給出了大量需要會計人員結合單位經濟活動實際、以專業水平和會計道德操守作出職業判斷的具體會計政策空間,如金融工具、債務重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會計處理中的公允價值,資產減值跡象及可收回金額的計量,期末對應收賬款計提壞賬準備的計提比例,借款費用資本化問題,會計處理有相當大的彈性空間,需要會計人員運用多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進行精準的會計職業判斷,并對經濟活動進行恰當的處理,合理有效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
保障會計信息質量的另一關鍵點,是有效的風險防控。會計信息風險會導致會計信息產生不良社會后果或經濟后果的可能性,是所有影響會計目標實現的不確定性因素的集合,表現為會計信息在生產、傳遞、流通和使用過程中對會計目標的偏移。要保障會計信息質量,必須實施有效的會計信息風險防控。一要改進會計系統,拓展會計職能,縮小與會計目標之間的差距,增加會計有效供給;二要加強會計法律和會計道德約束,有效管控管理者道德風險,減少會計信息不對稱現象;三要加強對原始憑證合法性、合規性和合理性的審核;四要改進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明確相應的法律責任;五要加強外部會計監督力量,在提供會計信息質量鑒證服務的同時,發揮事后會計監督的作用。
以財務報表、財務報告或附注等為主要載體的會計信息,涉及的信息點多,數據量龐大,勾稽關系復雜,不僅有各項會計要素反映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現金流量等,還有會計主體重要經濟活動的信息披露,以及必要的會計信息風險提示。分析近些年會計信息質量,如果排除通過編造虛假的會計信息以達到化大公為小公,侵吞國有或股東的共有財產,偷逃稅款,或編造虛假會計信息以假亂真,達到逃避社會責任義務的目的等主觀惡意會計造假,影響和制約會計信息質量有三個重點:一是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出現偏差。常見的現象有不按期確認收入,推遲或提前確認收入;將收入通過往來項目核算;收到政府補助資金未按受益期限計入當期收入;工程項目不及時核算已發生施工成本;跨期核算成本費用,多計當期營業成本;新增固定資產多計提折舊;少計匯兌損失。少計資產、多計負債、少計收入、少計利潤等等。二是不能準確運用配比原則。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跨會計期間將所取得的收入與為取得該收入所發生的費用、成本相匹配,導致配比錯期,影響一定會計期間的信息質量。還有一種沒有正確運用配比原則的行為是不合理地在各項收入間進
行成本費用的攤銷。三是信息披露沒有完全做到真實可靠,披露不充分,破壞信息受眾接受會計信息的公平性。披露的會計信息相關性不足,內容偏離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會計政策調整等信息披露不充分,會計信息缺乏可比性。
鑒于此,要保障會計信息質量,務必嚴格按照國家主管部門發布的各項會計準則和財務規則,建立內部約束機制,完善內部會計制度,嚴格會計核算的基本程序,準確確認和計量各項會計要素,準確運用配比原則,加大信息公開性和透明度,建立外部約束機制,完善社會監督體系。
湖北清能地產集團有限公司)
(本欄目責任編輯:阮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