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地處東歐和北亞,土地資源十分豐富。國土面積為1707.54萬k m2(占原蘇聯領土面積的76.3%),總人口1.431億(截止2012年4月1日),其中農業人口518萬。農業用地占國土面積的24%左右,可耕地面積約1.3億h m2,擁有全世界10%的耕地,其中50%的可耕地為黑土地。農業區氣候適宜、地勢平坦、土質肥沃,非常適合于機械化作業。俄羅斯的農業機械化從蘇聯建國后開始,至今已歷經近90年。
蘇俄十月革命勝利后—個月,列寧就指示要盡力制造農機和農具。斯大林繼之把農業機械化與農業集體化結合進行。蘇聯時期從第一個五年計劃(1928~1932年)起開始發展農業機械化,60多年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1)1928~1940年基本完成“從畜力向機械牽引過渡”時期。沙皇俄國時期,農業生產力非常落后,農業生產工具主要是役馬牽木制犁等。十月革命后的蘇聯,農村1/3以上的農戶沒有勞動力。1928年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農村推行大規模的集體化農莊,發展農業機械化變得極迫切。為此,蘇聯采取兩項措施抓農業機械化,一是大量進口農機設備,二是引進德國和美國人才與技術建拖拉機制造廠。至1940年的12年時間內,農業生產的機械動力使用率已占77.7%,在種植業中初步實現了機械化或半機械化。
(2)1941~1955年“恢復農機工業、解決農業生產重要環節機械化”時期。1941~1945年蘇德戰爭期間,使蘇聯的農機工業遭到嚴重破壞。戰后的1946~1955年期間,蘇聯把部分軍工廠轉入農機生產,使農機產量迅速提高;農業機械化的重點放在耕整地、谷物播種和收獲等農業生產環節。到1953年集體農莊田間作業的機械化程度達到90%。
(3)1956~1965年開始“農業全面機械化”時期。1956年蘇共“二十大”提出了“由部分農業勞動機械化轉向整個農業生產機械化”的任務。蘇聯開始由糧食作物生產主要環節機械化向蔬菜、經濟作物以及畜牧業等全面機械化方向發展。到1965年拖拉機年產量已達35.5萬臺,其中輪式拖拉機的比重上升到60%以上。在此期間,進一步提高了各種大田作物的機械化程度。
(4)1966~1989年是加速實現“全面機械化”和“農業轉向工業生產方式”時期。1965年3月,蘇共召開中央全會專門討論農業問題,強調要把加速推行農業機械化、化學化和土壤改良作為實行農業集約化經營的重要措施。1977年,農業從業人數比例下降到22%;到1975年,對拖拉機等主要農機具進行了一次全面更新換代,新型大功率高效能拖拉機能在田間以每小時9~15k m的速度作業;1981年,集體和國營畜牧農場全面機械化水平達70%。1983年4月,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決議,用高效率技術設備重新裝備農業生產,并重申在1990年前基本實現農業生產的全面機械化。
(5)蘇聯農業機械化中存在的問題。蘇聯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以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取得了巨大成效。但蘇聯在農機制造和農機化管理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一是投入的農機設備遠不能滿足農業生產實際需要;二是農機質量低劣,報廢率高;三是農機具不配套,零備件奇缺;四是技能型農機手嚴重不足,農機設備利用率低。
蘇聯在1991年解體后,俄羅斯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有所下降。俄為了提高農業生產力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繼續堅定推行農業機械化戰略,建立了覆蓋中央、各聯邦主體以及基層的多層次農業機械發展管理體制,提升了農業機械化水平,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1)重視農機技術推廣培訓。俄羅斯設有專門從事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普及工作的組織,鼓勵農機推廣組織、農機生產廠商、農機經銷企業、各類農場等舉辦形式多樣的農機展會,展會有各種機械的演示活動。由試驗農場舉辦的展會,還將種植業、養殖業各個生產環節的操作技術加以講解和演示。
(2)實施國家優惠政策扶持。為了擴大農業機械使用的廣泛性,俄羅斯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政策,對進口國外農機產品給予減免關稅照顧,對農民和農場購買農機作業用油可憑信用證賒購,對農民生產的農產品實行保護價格收購等。俄農業部每年公布農業機械采購目錄,同時成立了一個專門公司,國家提供優惠貸款,對列入目錄的產品先由該公司統一購買,然后采取兩種形式銷售。一是實行分期付款賣給用戶或提供無息貸款,農民購買農機可先按價格的10%付款,以后用5~10年或更長的時間來支付余款等;農民購買新的農業機械可直接利用機具折價來擔保,以緩解用戶資金短缺的壓力。二是實行租賃經營,幫助無購買力的農民和農場主能夠使用農業機械進行生產;俄羅斯農業租賃公司主要業務是出租與銷售聯合收割機。農機租賃政策有力地促進了農機產品的銷售,推進了農業機械的普及應用和農機化發展。
(3)完善土地使用管理以保證農業經營機械化規模化。1991年以前,俄農業體制主要有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兩種公有制形式,其中國營農場占58%、集體農莊占40%。1991年之后,俄羅斯開始將土地及國營農場私有化,提出農村要發展100萬個家庭農場目標,以形成一個中產者階層。在普京任總統后,調整農業政策、完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建立了以土地租賃權為中心的土地使用新制度,轉而支持資本和土地向大生產者集中。探索土地的租用和拍賣機制,引導發展規模化的大型農場。提出將發展私有化小農業改為發展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大規模農業,恢復和發展農工綜合體,擴大規模經營和現代化管理效益。
(1)土地經營模式與農機需求多樣化。俄羅斯對國營農場和集體農莊進行結構性改組和改造后,促使私人農場、合作農場和其他形式的農業經營實體發展。目前農業經營主體為(農機需求者)可分為三大類:集體農莊、私人農場、農業公司。現在多數農業生產實體的規模仍然很大,國家鼓勵發展大型農場,加上規模效益的引導,所以大型農業機械依然是主要發展方向。如大馬力拖拉機達到258k W,部分谷物聯合收割機割臺割幅擴展到9~12m。集體農莊中許多仍由國家控制。私人農場主在俄羅斯農業私有化中離開了集體農莊,利用自己的土地股份和部分農機設備建立了私人農場。其中大多數以家庭為單位,受經濟水平和土地規模限制,偏向于對某些中小型農業機械的需求。農業公司是俄羅斯農業發展的新生力量,他們擁有多樣化、高附加值農業生產能力,是最有潛力的農機采購者。
(2)推動農業機械裝備現代化。俄政府還出臺推進農業發展的民族振興工程計劃,對引進推廣動植物新品種、農業新技術和新機具,發展生物能源產業提供資金支持。俄農機裝備現代化進程體現出有四個主要特點:一是以大為主,以小為輔;二是發展復式作業機械,農機裝備可以一次完成多道工序;三是向多功能方向發展,如谷物聯合收割機在收獲過程中不僅具有秸稈粉碎功能,還具有鋪放、撿拾、打捆等功能;四是注重具有環保效能的農機化技術的開發應用。現在俄羅斯有些地區開始實行休耕制,有些風沙比較嚴重地區開始采用免耕播種技術,推行保護性耕作。
(3)強化農機產品質量監管工作。俄羅斯政府高度重視對農機產品質量的監管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質量管理和檢測鑒定體系。該體系由兩個系統組成:一個是國家標準化技術監督中心,主要負責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的制定、各類產品的質量認證管理以及市場執法監督;另一個是農業部裝備政策司負責全國農機行業標準的制定、修訂和農機產品性能的試驗鑒定工作。俄農業部在全國設立了14個直屬的農機試驗研究所,各農機試驗研究所按照俄農業部裝備政策司下達的檢測驗收計劃,依據有關要求和標準對產品進行試驗檢測后,將檢測驗收結果上報農業部,對于農機新產品還要經過農業部專門設立的評估委員會進行綜合評估。檢測驗收合格的產品將獲得質量合格證書和質量認可標志使用權,并可享受國家財政和其他方面的優惠政策。未取得合格證書的產品要進行改進,并重新提出檢測驗收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