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華
(池州學院外語系 安徽池州 247000)
基于需求分析探索英語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李奕華
(池州學院外語系 安徽池州 247000)
通過對學習者目標需求和社會需求兩方面的調查,發現英語專業技能課程需要占較大比例,除此之外,與英語相關的其它專業知識和技能頗受學習者和用人單位歡迎,而單純的英語知識和技能已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此,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零距離”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能力拓展體系及應用型師資隊伍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要途徑。
需求分析;英語專業;應用型人才
在外語教學領域,需求分析最初應用于專門用途英語,如今隨著理論框架的逐步完善,需求分析應用范圍亦隨之增大,正逐步應用于通用英語。需求分析是制訂外語教育政策、構建人才培養方案的前提,也是編制課程教學大綱和設計教學過程的基礎。目前,我國外語學者對需求分析的研究主要關注學習者的個人需求,較少關注英語人才市場的需求(陳宏志,王雪梅:2013)。然而,我國高等教育正處在“供給約束”到 “需求導向”轉變的階段,高等學校外語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和生存壓力,英語專業已連續三年成為“紅牌專業”(即就業率低、失業率高)的前三位,而此種壓力對于新興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更為突出。但另一方面,許多用人單位抱怨英語專業應用型人才缺乏,尤其是精通英語又懂專業的復合型人才更是稀缺。鑒于此,我們走訪了幾家企業,搜集了2012年12月到2013年5月我國主要招聘網站對英語專業本科生的招聘信息,并對在部分英語專業畢業生和在校本科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以期對英語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出建議和依據。
1.理論基礎。本研究采用了由Dudley-Evans和 St. John提出的需求分析模型,此模型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新、最完美的需求分析理念(陳冰冰2009:129)。該模型包括學生專業信息、個人信息、語言信息等7個方面,學生專業信息分析是對學生將來用英語開展活動和執行任務的客觀分析,即目標情形分析和客觀需求分析。而這種客觀需求分析是指學習者在目標情景下需要做什么,即必須要學習的(necessities),欠缺的(lacks)和想要學習的(wants)。基于這一理論,本研究對目標需求和社會需求進行調查。
2.調查實施。本研究分別從學習者目標需求和社會需求兩個方面開展調查,采用了問卷調查、當面訪談和網上收集信息進行數據統計的方式。
2.1 問卷調查 主要是結合學生學習時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對課程設置情況進行了解,我們編制問卷(主要是多選題和排序題),就英語專業的學習目標、課程的幫助性、課時的合適性及其它相關問題在網上發布,通知畢業生和在校生進行網上答題,共有208人認真參與答題,并提出建議,最后用“問卷星在線問卷平臺”進行數據統計。
2.2 當面訪談 筆者利用假期走訪了浙江、江蘇涉及營銷、外貿、生產加工等8家外向型企業,與這些企業的總經理、或人事部經理及部分員工進行交流,了解目前對英語人才需求的情況。
2.3 網上收集信息 通過中國高校招聘網、智聯招聘網及中華英才網等國內主要招聘網站了解用人單位對英語專業人才的招聘信息,主要統計了2012年12月到2013年5月招聘30家企事業單位對英語專業本科生招聘信息,共招聘英語專業及相關專業人數計68名。招聘單位及人數和要求如表1:

表1 :企事業單位招聘信息統計表
3.結果分析
3.1 學習者目標需求:
通過對問題“您最希望通過英語專業的學習使自己掌握哪些能力”的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同學(73.55%)希望掌握用英語交流的能力,其次是用英語進行教學的能力和用英語從事商務外貿的能力(分別占55.77%和48.56%)再次分別是掌握翻譯能力和閱讀能力。因為這是多選題,各項百分比這和大于100%。該結果反應大部分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能把英語作為交流工具能夠了在教學、商務、旅游中應用,而單純的將學習英語專業是為了掌握翻譯和閱讀能力的相對較少。

表2 :希望通過英語專業的學習使自己掌握哪些能力統計表[多選題]
通過對現有開設的20門專業課按照對學生學習或工作幫助的順序進行調查,發現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英語口語、基礎英語、英語聽力、英語語音和英語閱讀,(表2)這些課程都是英語技能課程,主要是聽說讀三大技能。這一結果和上一題大部分學生希望掌握英語的交際技能完全一致。因此,技能課的開設在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專業還需占足夠的比例。

表3 :認為專業課對自己學習或工作最有幫助統計排序:
與此相適應,建議增加現有課程的學時數順序依次為英語口語、英語聽力、英語語音、基礎英語和英語閱讀,只有基礎英語在幫助性排為第二,而建議增加學時排在第四,這是因為目前基礎英語的總學時數為各門專業課之首,達到324學時。口語和聽力是學生認為最有幫助的課程,也是認為最需要增加學時的課程的前列。
我們目前的人才培養方案對專業課的設置分為兩大平臺,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其中選修課也稱為專業專長課,分為英語語言文學、商務英語、旅游英語三個專長模塊,每個模塊8-9門課程,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和需要從中選取任一模塊。我們對目前開設不同模塊的專長課各門課程的幫助性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

表4 :. 認為專長課(英語語言文學方向)對自己學習或工作最有幫助統計排序

表5 :認為專長課(商務方向)對自己學習或工作最有幫助統計排序

表6 :認為專長課(旅游方向)對自己學習或工作最有幫助統計排序
英語語言文學方向是單科研究型英語人才,而商務方向和旅游方向是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從表4-表6可看出,無論是單科研究型人才還是復合應用型人才,對課程設置都有一定的需求,都強調技能課(排在第一位的都是翻譯課,筆譯或口譯)。英語語言語言文學方向主要為考研進一步深造需要,認為對自己學習幫助大的依次是與考研相關的課程,而對純粹文學欣賞類課程則認為幫助不大。商務方向和旅游方向的主要為就業考慮,他們認為最有幫助的課程前兩位分別是口譯-外貿函電和口譯-導游英語,而商務方向的電子商務、市場營銷和外貿單證實務及旅游方向的導游業務、旅游政策與法規與導游基礎知識這些理論性強或是就業適應性低的課程平均綜合得分位于后三位。
可見,對于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的是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而且必須明確英語技能課、專業特長課的不同比例,還要偏重工具性的英語+教學技能以培養中小學師資隊伍的不同培養目標。
3.2 社會需求。戴煒棟(2001)指出,“英語人才的培養要進一步加強與社會需求的聯系, 注意點與面、質與量的有機結合。根據社會的需要因材施教, 培養出不同層次水平、專業和種類的外語人才”。 而應用性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企業或行業的“接受度”的高低以及其適應性的強弱。在現階段以“就業為導向、應用為目標”的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培養的學生更要滿足社會企業的需要,因此,我們需要從用人單位對員工英語技能的需求進行了解。我們的調查結果如下:
3.2.1 崗位需求分析
通過對八家涉外企業對員工使用英語情況的調查了解,發現:崗位越高,對英語應用技能的需求越高,日常使用量也越大,同時也更加具體,對從事營銷、管理崗位對英語存在較大需求;而從事一線加工行業則需求量較小(調查中只有一家企業提到需要有一定的閱讀能力,能讀懂進口產品說明書最好)。我們在對畢業生薪資收入、職位升遷、未來發展的影響的調查中,發現用人單位認為員工的英語應用能力對薪資收入職位升遷、未來發展的影響,回答“很大” 、“ 較大”的占 75%。在物質回報和個人發展目標的雙重驅動下,應用型高校學生應認識到英語技能的重要性,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英語作為通用的國際語言已經成為求職、就業、加薪和職業晉升的必備條件之一。
通過對互聯網招聘信息的了解,對英語專業的需求量不高(只有30家招聘人數68人),占調查中所有招聘崗位的5%以下。這些崗位主要是教育培訓機構中教師崗位和私營企業翻譯和文秘崗位。除了教師崗位是注明英語專業或英語教育專業之外,其他企業單位都是要求商務英語或與英語相關專業(如國際貿易)。看來,純粹的英語專業人才需求量極少,而為企業培養的需要復合型人才。
3.2.2 崗位英語技能使用分析
八家用人單位對地方院校英語專業的理想畢業生的排序一致,為:英語綜合技能+應用領域專業技能、英語綜合技能+寬廣的知識面、英語綜合技能+應用領域理論素養、英語綜合技能+語言文學領域理論素養、英語語言知識。而用人單位愿意雇傭的英語類人才的類型是: 英語專業+其它專業(35.9%),英語語言文學專業(43.6%)、其它專業+英語二學位(25.6%)、與英語相關專業(10.3%)。而對英語五大技能中對不同技能的要求程度顯示:聽說的均值最高,其次為閱讀、口譯、筆譯和寫作, 而這一結果在對在校學生英語技能的需求的調查問卷結果一致。可見,應用型本科高校英語專業在教學和課程設置上要體現出以聽說技能為主的綜合應用能力培養的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中要正確處理聽、說、讀、寫、譯之間的關系,確保對就業人才的需求。
對招聘信息的調查中除了部分教師崗位注明專業八級優先考慮外,其他43個崗位中要求有較強的翻譯能力有19個(44%)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23個(53%),較強的公文寫作能力(其中有些崗位注明多種要求,故其數量總和大于43,百分比大于是100%),沒有發現對閱讀能力提出要求,未對技能提出要求的只有3家民營企業。
3.2.3 對聘用英語專業畢業生考察其英語能力的依據及對目前能力的評價
所調查的八家企業認為對初次考察畢業生英語能力的標準依次是專業四級、八級證書、在校參賽獲獎情況、英語口頭表達能力(面試時表現)、書面表達能力(筆試時表現)、在校成績。而互聯網招聘信息也如出一轍的注明提交材料包括專四、專八證書、獲獎證書、在校各科成績等資料,符合要求則通知筆試、面試。
可見,專業四級、八級這種應試的指揮棒在一定時間內在高校英語教育中還起著相當大的作用,同時鼓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競賽、多種活動也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必要的教學手段,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應擺在英語技能教學中的首要位置。在校的理論成績已不再是舉足輕重了,那種“平時不學習考前搞突擊”的傳統應付考試的學習方式已適應不了人才市場的需求。
應用型本科高校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應從學習者目標需求和社會需求出發,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體現出建立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及能力拓展體系三大教學體系,其中理論教學體系中要突出聽、說、讀、寫、譯等技能課程的核心地位;實踐教學體系中要側重不同方向的不同能力如教學能力、商務實踐能力及旅游業務能力;另外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拓展能力,把能力拓展課作為選修課并設置一定的學分,要求學生必需完成規定的能力拓展學分方可畢業。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及能力拓展體系三在教學體系的整體構建是培養知識、能力、素質和諧發展的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內在要求,新興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專業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劣勢,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鼓勵學生個性發展,為社會培養能動手、會開口、能力強、有專長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1]陳冰冰.國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2):125-130.
[2]陳宏志,王雪梅.基于需求分析探索我國英語專業研究生培養[J].外語界,2013(2):11-16.
[3]戴煒棟.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學“一條龍”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5):322-327.
[4]郭春梅,付紅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社會需求調查[J].山西科技2007(5):88-90.
[5]汪曉莉,劉淑華.需求導向的中國外語高等教育戰略初探[J].外國語,2010(6):41-48.
[6]張世英.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與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1(2):9-11.
[7]朱志德.試論獨立學院的素質教育[J].經濟師,2007(6).
On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of English major based on demand analysis
Li Yi-hua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Chizhou College, Chizhou Anhui, 247000, China)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f two aspects of learning goals and social needs, English professional skills courses need to be accounted for a large proportion, in addition, English and other releva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are welcomed by learners and employers, and simple English knowledge and skills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s. Therefore, constructing the demand-oriented "zero distance" theory teaching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he ability to expand the system and applied teachers is a necessary way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demand analysis; English major; applied talents
H31
A
1000-9795(2014)01-0127-03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3-11-20
李奕華(1970-),女,副教授,從事應用語言學、高等教育研究。
安徽省教學改革與教學質量工程項目“英語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及池州學院教學改革與質量工程項目“1+N”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的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