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5日,第43個“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正式對外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3年度報告》。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是科技部的一項開創性工作。在2013年5月28日,科學技術部首次對外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2年度報告》,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國際糧農組織等相關機構正在積極使用發布的數據產品。與報告同步發布的相關數據集產品總下載量達30萬景,相關數據集產品以及形成的結論納入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支撐了IPCC中國國家報告,得到了國際同行的密切關注和高度評價。
在2012年報工作的基礎上,2013年科技部選定“陸地植被生長狀況”、“大型陸表水域面積時空分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城鄉建設用地分布狀況”四個主題開展監測分析并編制年報。2013年度報告有四個主要特點:①選題的拓展性。除傳統的植被、水體等生態環境單項因子之外,更加注重與人類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城市化、糧食安全等方面的變化動態,力求從生態、環境、社會、人文等多個層面綜合反映全球生態環境變化的真實狀態。②工作組織的常態化。除繼承以往工作的成功經驗外,2013年年報更注重工作機制的創新。年報工作繼續由國家遙感中心統籌組織,同時與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長效合作機制,成立生態環境遙感研究中心,從報告選題、數據處理、報告編寫、咨詢把關、出版發布、成果集成共享等方面加強頂層設計,提升工作的規范化程度。③工作視野的國際化。2013年年度報告工作在地球觀測組織(GEO)部際協調機制的框架下進行拓展,積極與UNDP/FAO等其他國際組織及其國際科學計劃進行對接,將年報相關成果納入到聯合國相關機構的日常工作中,提高報告的權威性。④遙感數據源的多源化與國產化。2013年年度報告工作除了大量采用國際上廣泛認可的遙感數據之外,更加注重利用中國國內已初具規模的國產衛星數據積累,展示中國遙感界的最新發展成果及對人類社會的獨特貢獻。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工作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綱,按照“部門協同、內外結合、成果集成、數據共享、國際合作”的思路開展工作,充分利用國家863計劃等國家科技計劃以及相關單位的已有成果,充分發揮遙感技術快速、準確、直觀的優勢,監測全球、區域和國家等多個尺度的生態環境狀況及其變化趨勢,面向政府部門、社會及科技界,分年度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報告和數據集產品。
該項工作一直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科技部萬鋼部長、王志剛書記和曹健林副部長高度關注年報編制工作,多次聽取匯報并給予指導,國務院辦公廳、財政部給予了政策和資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開展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一直是中國參加GEO工作部際協調機制框架下的一項重要工作,中國科學院、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教育部、國防科工局、中國氣象局等部際協調小組各成員單位從數據支撐、人才隊伍、成果共享等各方面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此基礎上,國家遙感中心根據科技部總體部署,緊密跟蹤國際地球觀測系統的發展態勢,在國家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組織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清華大學、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等國內優勢科技力量,完成了2013年度報告的編制工作。此外,還有600多人次相關領域知名專家參加各類研討、咨詢和指導,確保了報告的科學性和權威性。
在2012年度報告基礎上,2013年報告也在多個方面取得突破,展示了中國遙感界的協同創新精神。其中,“城鄉建設用地分布狀況”分報告利用世界上第一套全球地表覆蓋30m分辨率遙感數據制圖成果(GlobalLand 30),包括2000年及2010年兩期,提取出全球城鄉建設用地的空間分布信息,進行空間格局解讀與時空變化分析,在國內外均屬首次發布;“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分報告以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農情遙感監測系統(CropWatch)為基礎,結合遙感數據與傳統地面信息,利用以遙感應用技術為核心的多種原創方法和指標監測了2013年度全球農業環境、全球主產區玉米、水稻、小麥和大豆四種大宗糧油作物種植狀況以及全球糧食生產形勢,對增強全球糧油信息透明性,保障全球糧油貿易穩定與全球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2013年度報告的主要成果概括如下:
1.報告揭示了2000年到2010年全球城鄉建設用地面積的空間分布格局和變化規律,為系統研究全球生態環境狀況及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規律和趨勢提供了背景參考數據。2010年全球城鄉建設用地總面積為118.75萬km2,占全球陸表面積不到1%,其中美中兩國共占全球的1/3;2000~2010年全球新增城鄉建設用地5.08%,近半數分布在中國和美國;中國受快速城鎮化影響,城鄉建設用地增加顯著;全球城鄉建設用地效率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發達國家人均占地約為欠發達國家的5倍以上;全球新增城鄉建設用地的土地來源半數是耕地。
2.2013年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產量為26.7億噸,同比增長1.7%,小麥產量好于上年,玉米、水稻與大豆產量基本持平,有利于改善2014年糧油供應形勢。近五年,全球水稻和大豆的產量穩步增長,小麥和玉米的產量雖然前四年有所下降,而2013年產量大幅度增長;根據2014年第一季度監測結果,2014年南半球小麥總產量增長明顯。由此預測,2014年大宗糧油作物供應形勢可能向好。
3.1982年至2012年全球植被生長總體呈現“濕升干降”的時空演變規律,這與全球氣候變暖總體有利于濕潤區的植被生長,而不利于半干旱和季節性干旱植被生長有關;1982年至2012年全球各大洲和全球各主要生態系統類型LAI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其波動特征與1995年以來尤其是2000年以后全球氣候變暖具有明顯的響應;2011年至2013年全球和中國陸地植被生長狀況總體好于常年,其中,中國實施的重大生態建設工程,如“三北”防護林工程等,對部分區域植被生長狀況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
4.2012年全球面積大于25km2的湖泊和水庫等大型陸表水域最大面積為190.90萬平方公里,占全球陸表總面積的1.39%,其中北美洲面積最大,大洋洲面積最小;全球大型陸表水域集聚特征明顯,季節性波動大。中國大型陸表水域面積排名亞洲第一,占亞洲大型陸表水域面積近10%,空間分布廣泛且相對集中。其中,青藏高原湖泊面積總體上呈現增加趨勢,南部區域增加最明顯,可能與氣候變暖引起的冰雪融化有關;長江中下游湖泊群面積變化受降水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鄱陽湖和洞庭湖水域面積年際變化大,總體呈現明顯萎縮趨勢。
本報告盡可能對各國、各地區的主要植被生長狀況、大型陸表水域面積、大宗糧油作物、城鄉建設用地等變化提供了統計數據,方便快速了解各國的狀況,為地區和全球環境變化比較分析、科學研究等提供了基礎信息。
據悉,本次發布的年度報告和相關數據集產品將于6月5日在國家綜合地球觀測數據共享平臺和國家遙感中心門戶網站同步上線。
編制并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是國家遙感中心的一項重要常規性工作和國務院辦公廳“全國空間信息系統”的重要服務內容,將長期、持續地開展下去,并確定在每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將年度報告及相關數據產品面向社會公開發布。今后,科技部將加大投入,充分利用國際和國內兩個渠道開展工作;國際上,將借助政府間地球觀測組織合作平臺和中國作為GEO聯合主席國的有利條件,推進更廣泛的國際合作,繼續加強對現有遙感數據產品的國際驗證,進一步擴大該工作的國際影響和應用;在國內,將充分發揮部門優勢,借助中國GEO部際協調機制和國家遙感中心業務部協調機制,更多地采用中國國產衛星遙感數據,開展對更多的全球生態環境因子的持續監測與數據更新,特別是加大我國氣象、海洋、資源、環境、測繪等衛星數據的綜合應用,并將此項工作與“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等相關科技計劃緊密結合,協同創新。同時,每年發布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也是中國作為GEO聯合主席國對GEO的重要貢獻,科技部將抓住GEO啟動下一個十年規劃制定工作的契機,將年度報告工作納入《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執行計劃(2016-2025)》,讓更多的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