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聰 (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四川 成都610059)
葛維 (中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天津300280)
凌東明,馬云勝,管亞倫 (中國石油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庫爾勒分院,新疆 庫爾勒841000)
吳麗穎 (中國石油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大港分院,天津300280)
柯克亞油氣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凹陷南緣的背斜帶中,屬于柯克亞褶皺帶。該背斜帶處于昆侖山山前,近東西向延伸,軸線呈雁行式排列,大致成3排。由于昆侖山褶皺帶的影響,近山的一排構造多為長軸背斜,向盆地內側2、3排構造逐次變緩??驴藖啒嬙鞂儆诒承蔽鞫说?排構造[1,2]??驴藖啽承笔堑撞繕嬙鞂勇∩退絺认驍D壓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水平作用力的力源主要來自南方[3]。為弄清構造特征以促進勘探突破,筆者通過構造演化特征﹑地震屬性特征﹑烴類檢測綜合分析對柯克亞卡拉塔爾凝析氣藏的構造特征進行了研究。
柯克亞卡拉塔爾組灰巖頂面構造為近東西向的長軸背斜 (見圖1),2翼不對稱,北陡南緩,構造主體范圍內由東南至西北方向共發育3排小構造,這3排小構造與幾個近東西走向的斷裂尤其是近東西向的逆斷裂關系尤為重要。

圖1 卡拉塔爾組灰巖頂面構造圖
烏拉跟組沉積前,工區東南向西發育一向西逐漸抬升的低洼條帶,該條帶上KS102井附近發育一北東-南西向平臺,其他區域均比較平緩 (見圖2 (a))??俗温逡澜M沉積前,工區中南部近東西向的條帶開始抬升,而其南北2側沉降 (見圖2(b))。在西河甫組西八段沉積前,工區中南部近東西向的條帶繼續抬升 (見圖2(c))。在西河甫組西二段沉積前,工區中部近東西向的長條狀隆起已經初步顯現 (見圖2(d))?,F今構造為近東西向的長軸背斜,這說明卡拉塔爾組頂面構造形態是繼承性的。
過KS102井南北向帕卡布拉克組沉積前 (即中新世晚期)地震剖面如圖3所示。帕卡布拉克組沉積前 (即中新世晚期),柯克亞背斜構造僅僅初具雛形,此時深層的油氣不能在卡拉塔爾組保存。過KS102井南北向現今地震剖面圖如圖4所示,上新世晚期~第四紀,柯克亞背斜構造基本形成。這一時期也為卡拉塔爾組油氣充注期[4-6],而多條南傾北掉的隱伏逆斷層能對油氣形成有效的封堵[5],形成卡拉塔爾組油氣藏。

圖2 卡拉塔爾組構造演化圖
由東南至西北方向過3排小構造且過KS102井的地震剖面如圖5所示。受斷層控制由東南至西北方向3排小構造特征明顯。根據前人研究成果表明,該區的油源來自南部[6],油氣充注的過程中,南部的構造比北部的構造優先獲得油氣,同時,從目前生產情況分析3排受斷層控制的小構造比較可靠 (第3排即KS1井區已經證實[7,8]),那么第1排小構造獲得油氣的可能性較高。

圖3 過KS102井南北向中新世晚期地震剖面圖

圖4 過KS102井南北向現今地震剖面圖
圖6為卡拉塔爾灰巖段均方根振幅屬性圖,第2排小構造附近為弱振幅區域,第1排、第3排小構造附近為強振幅區域。圖7為卡拉塔爾灰巖段波形聚類屬性圖,工區范圍內波形特征基本分為3類,即強振幅區域、中振幅區域、弱振幅區域。從圖上看,第2排小構造附近為弱振幅區域,第1排、第3排小構造附近為強振幅區域。從該區4口鉆井的油氣性分析,KS102井、柯深1井和柯深101井位于強振幅區域與強振幅波形特征區域,這3口井均為油氣井,而柯深103井位于弱振幅區域與弱振幅波形特征區域,該井為空井。

圖5 南東北西向過3排構造且過KS102井現今地震剖面圖

圖6 卡拉塔爾灰巖段均方根振幅屬性圖

圖7 卡拉塔爾灰巖段波形聚類屬性圖
由此可以認為,卡拉塔爾灰巖段均方根振幅屬性圖與波形聚類屬性圖上強振幅區域為優質儲層區及油氣富集區,結合構造考慮,第1排、第3小排構造附近的強振幅區域最為有利。
圖8為利用Geocyber軟件對卡拉塔爾組進行了烴類檢測方面研究,為全子波重構數據聯井頻率衰減剖面圖,剖面中低頻部分出現波谷 (負值),反映出地震訊號在穿過目標層時高頻能量的衰減,代表富含油氣,而在低頻部位出現波峰 (正值),則反映出地震訊號在穿過目標層時低頻成份相對減少,代表油氣富集少[8]。從中可以看出,第3排小構造 (KS102井、KS1井、KS101井附近)、第2排小構造(KS103井南)、第1排小構造 (KS103井南稍遠)處為波谷高頻衰減特征,為含油氣響應。而KS102井、KS1井、KS101井均為油氣井[9],從而認為這3排小構造均為富含油氣構造。
圖9中頻率衰減分為頻率衰減大值區域、頻率衰減小值區域。頻率衰減大值區域代表油氣富集,頻率衰減小值區域代表油氣富集少[10]。從圖9中可以看出,第2排小構造附近為頻率衰減中值區域,第1排、第3排小構造附近為頻率衰減大值區域,這說明了3排小構造中第1排、第3排小構造附近油氣更加富集。

圖8 全子波重構數據聯井頻率衰減剖面圖
通過對卡拉塔爾組進行構造、斷裂演化、烴類檢測和疊前道集屬性研究后認為,構造主體范圍內由東南至西北發育3排比較落實的斷塊小構造,其中第1排和第3排小構造儲層物性好,而第3排小構造已被柯深102等井證實富含油氣,第1排小構造油氣勘探潛力較大。
[1]邱宗湉 .柯克亞凝析油氣田的基本特點 [J].新疆石油地質,1984(3):68-78.
[2]李華啟,姜在興,邱隆偉,等 .柯克亞凝析氣田中新統西河甫組季節性河流沉積特征研究 [J].新疆地質,2003,21(1):69-73.
[3]楊舉勇,梁文豪,肖又軍,等 .塔里木盆地山脈地震勘探技術及應用 [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9.
[4]何登發,陳紅英,柳少波 .柯克亞凝析油氣田的成藏機理 [J].石油勘探與開發,1997,24(4):28-32.
[5]趙靖舟,李啟明 .塔里木盆地油氣藏形成與分布規律 [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
[6]楊曉明,王加佳 .和田構造帶斷裂特征及其對柯克亞地區油氣藏的控制作用 [J].新疆石油學院學報,1996,18(1):13-18.
[7]陳俊湘,尹軍平,張擁軍 .柯克亞背斜油氣藏形成條件 [J].新疆石油地質,1996,17(3):219-224.
[8]何劍,王振宇,孫崇浩 .柯克亞地區卡拉塔爾組沉積特征及演化 [J].斷塊油氣田,2009,16(6):13-16.
[9]陳海清,范金源,賀保衛 .地震資料解釋新技術在柴達木巖性勘探中的應用 [J].石油地球物理探,2008,43(Z):78-85.
[10]孫家振,李蘭斌 .地震地質綜合解釋教程 [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