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中元
化學新課程的課程改革將科學探究作為的突破口,而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可是,最近幾年,我外出觀摩各地的評比課、公開課和參加中考實驗基本技能考試,卻發現現在有的農村學校化學實驗教學開展的情況和形勢不容樂觀。主要“病癥”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病癥”一:重結果,輕規范
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往往片面追求實驗結果而輕視或忽視實驗的操作規范。此外,安全意識和創新精神是所有學生所缺乏的。這些違背了新課程標準實驗教學的意圖,不能現實對學生的安全意識、環保意識、實事求是和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的培養。
治療處方一:
1.強化基本功訓練
在開始練習基本操作時,著重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強化基本功訓練。經過反復練習,使他們做到操作準確、過程簡捷、技能熟練,為今后的實驗打下堅實的基礎。
2.養成良好實驗習慣
每次實驗前,讓學生根據實驗目的認真預習,要求對實驗內容、成敗關鍵、注意事項做到心中有數。在操作前,強調檢查儀器是否潔凈、完好、齊全;檢查藥品是否符合要求。操作中,還要提醒學生做到藥品用量要適當,邊操作邊觀察邊記錄。實驗結束,讓學生清洗實驗儀器、整理藥品,保持桌面整潔,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病癥”二:重理論,輕實驗
大多數教師為了追求升學率,教學中只片面追求理論知識的傳授,而輕視或忽視化學實驗對教學的促進作用。許多《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的實驗沒做;即使做了,也是馬馬虎虎,草草了事,效果差;實驗教學中常出現“教師講實驗,學生背實驗”的怪現象。
治療處方二:
1.領會新課程標準精神,充分認識實驗教學的作用
在教學中必須深刻領會新課標精神,通過實驗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化學實驗的教學與理論、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情感、能力、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提高化學教學質量。
2.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教學中要強化課堂實驗教學,對一些演示實驗,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規范、實驗現象明顯、分析表述準確簡練。適當補充和改進一些演示實驗,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如講到“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時,補充做“鎂帶在CO2氣體中燃燒”的實驗,既能幫助學生理解“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又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燃燒不一定都是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氧化反應”。
開發家庭小實驗,不僅可以豐富學生課余生活,使學生擴大視野,培養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們與課堂教學內容同步,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起到促進作用。如講了酸性、堿性之后,指導學生進行本地土壤、雨水pH值的測量;水壺中的水垢處理;污漬的洗滌等等。讓學生知道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化學與當今社會生活、生產實際密切相關,從而激發學生用知識、智慧和行動保護環境的責任心和榮譽感。
“病癥”三:重驗證,輕探索
目前初中化學實驗教學多為驗證性實驗,先由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現象,歸納得出結論。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往往只是“依葫畫瓢”,“照方抓藥”,沒有積極的思維和創新,也沒有探索的目標和方向,更有甚者,許多學生根本不動手,只是旁觀,他們照樣能將實驗報告冊上的內容寫得比實驗過的同學還好。這種實驗模式缺乏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想象力、獨立動手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及創造能力的培養。
治療處方三:
1.改演示實驗為邊講邊實驗,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親自實驗觀察到的現象會更清晰,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學生由旁觀者變為當局者,其心情激動,態度積極,思考問題的自覺性會大大增強。一般的,對于那些操作比較簡單、耗費時間不長、安全可靠又不污染環境的演示實驗,只要有數量足夠的儀器和藥品,都可以改為邊講邊實驗。如《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設計》,給學生錐形瓶、平底燒瓶、廣口瓶、大試管、漏斗、長頸漏斗、導管、水槽等儀器,由學生自己實驗,再分析討論,找到制氣裝置的選擇原則,并學會儀器組裝的關鍵點,這將有助于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2.改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引導學生科學思維
在現行的實驗中,許多實驗是驗證性實驗,學生只是為了獲取知識而去觀察,始終處在觀眾的位置上,只是實驗的旁觀者、結果的接受者,學生的思維被牢牢地束縛,不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同時,由于思考的被動性,對于部分實驗細節無法全面感知、準確描述。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教師通過問題的設計、懸念的制造,營造出強烈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探索,在體會成功快樂的同時完成了潛能的激發和創新意識的培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