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映麗

2013年12月27日上午10點,在內江市東興區田家鎮,鎮黨委書記凌琳處理完鎮上的工作,邀約上火花村的支部書記陳世金急忙下村去。
在2013年12月至今年3月集中開展的“走基層、解難題、辦實事、惠民生”活動中,東興區整合機關、基層、社會等力量,采取設立一個民情收集站、組建兩支服務隊伍、推行三項服務“123”模式,開通“問聯服務群眾”直通車,切實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服務民生。
“老鄒,村里搞休閑旅游觀光的事,你曉得村民有些啥看法?”10多分鐘后,凌琳來到火花村6組村民鄒榮剛的家中,與他拉起了家常。鄒榮剛的房子位于公路邊,平時來玩的村民比較多,在這里能夠了解到群眾的一些看法、矛盾和糾紛。
田家鎮是東興區打造的生態文化旅游新鎮,新鎮中建起了川中丘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火花村以及鄰近的正子村、都堂村均是園區的核心區。按照規劃,從位于正子村的范長江故居到都堂村以及火花村將連片搞旅游開發,火花村是規劃中的農業觀光地帶,除了在村里發展花卉苗木種植,還將搞農家樂。
2013年3月在征求老百姓意見的過程中,很多村民有所顧慮:“搞統一開發,把我的土地挖爛以后咋個還?”因此,旅游開發暫未動工。
“現在老百姓的意思就是說挖地可以,但政府要寫一個協議,老百姓握著協議心里才有底。”鄒榮剛說。
“這不用擔心,協議肯定是要寫的,我們也希望老百姓的利益落到實處。”得知這樣的情況,凌琳覺得事件有了很大的進展。
“那土地流轉出去了,大家有什么想法沒有?”凌琳繼續問道。
2012年火花村流轉土地1609畝給瑞景公司種植花卉苗木,同時,公司還無償將流轉后的土地交給村民在林下種植紫皮大蒜,根據自己家庭的勞動力多少由村民認領經營,種植收益歸村民所有。不僅如此,政府還給予大蒜種植每畝400元的補助。
“僅紫皮大蒜全村就種植了1000多畝,有村民專門進行回收,兩年前賣價在3元錢一斤,現在每斤的價格也在2元左右。”陳世金說。
“我聽到有些村民擺龍門陣,土地流轉劃得來,以前沒流轉天天還去種地,每天都圍著那一點點土地轉悠,一天10塊錢的現錢都掙不了。”鄒榮剛說。
“現在土地流轉了就不管了,土地流轉費領到手了,老板又給我們活干,大家干得很起勁,我們村在趙家壩綜合體干活的人多得很,工錢100元至120元一天不等。如今,老板還無償拿出土地給你栽蒜苗,這肯定好喲。”這樣的話題也吸引了路過的村民紛紛前來熱情談論。
談到現在與往年收入的對比,村民紛紛表示:“只要有活干,起碼人均要增加1000多元。”
“凌書記,我們村的綜合體修得起來不喲?”鄰近的趙家壩新農村綜合體的修建逐步成形,讓火花村的村民有些羨慕,村里能不能修建一樣漂亮的綜合體,這又成為了村民們關心的話題。“火花村的綜合體規劃已經出來了,村民愿不愿意也正是我想了解的內容。”凌琳說。
在之前,火花村1、2、3組連便民路都沒有,2013年11月,通過凌書記爭取的百萬產業支持項目,三個小組不僅修通了水泥板的便民路,還發展起了高筍和鵝筍的種植。
2012年,火花村全村人均收入僅有4000多元,經過土地流轉引進業主,發展紫皮大蒜產業,2013年的人均收入已達到6000多元。
目前,“問聯服務群眾直通車”模式已在內江市東興區全面推廣。全區共設立民情收集站273個,建立民情收集箱273個,開通民情熱線273條,建立了組織建設、民情民生、群眾問題、干部作風四本臺賬,并采取“按時+及時”的方式,向群眾公開收集主要問題和辦理情況。(責編:彭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