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俊山 (深圳市寶安區群眾文化藝術館 518133)
審美心理本身并不是一個具象化概念,個人審美需求的形成也受到自身生活環境和社會總體潮流動態的影響。本文所研究的大眾審美心理則更注重群體的共性需求在時代和環境的影響下所產生的共性反應,當然,這也是流行歌曲、流行色等內容形成的主要參考物。更深層次來說,大眾的審美心理反應的是其對藝術和生活本身的一種積極追求,是推動生活條件與藝術不斷進步的主要力量。
所謂流行歌曲,一般來說,主要指的是受到社會中大多數人接受的、在雅樂和俗樂當中比較存在的、表現個人心理狀態和文化發展的、大眾傳媒商業利益價值的直接表現。其主要是通過總結大眾的審美需要和情感變化而產生的,利用曲調和歌詞的變化來展現大多數社會人情感需要發展的內容,并最終形成對于大眾消費心理和審美心理的導向作用。當然,流行音樂受社會文化和大眾心理影響較深,因此在特定的條件下,其發展和形式變化也會受到大眾的心理制約。而其與雅樂和俗樂的區別是,雅樂和俗樂的受眾對象都較少,流行音樂則主要是面對大眾需求制作的,是大眾審美觀的具象物,更是大眾審美心理的影響物。
中國的流行音樂經歷了從單一向多元的變化發展,從最初的靡靡之音變成了當前結合大眾最基本的審美需求和傳統音樂特點的主要表現物。而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尤其近幾年“中國風”歌曲的興起也表明,大眾的審美心理并不會受流行歌曲的完全引導,反倒會因其自身層次的變化,影響流行歌曲的變化趨勢。
與傳統的雅樂相比,流行歌曲比較容易引起大多數人的情感共鳴。雖然流行歌曲的歌詞表現形式多樣,曲風變化較多,不過,受大眾歡迎的歌曲依然是指那些能夠反應相應的社會情感需要,節奏鮮明歡快、歌詞較為易懂的內容。
一般來說,流行歌曲的歌詞大都淺顯易懂是因為其需要盡可能的減少障礙來符合受眾的總體水平。當然,流行歌曲之所以會流行,也是因為其歌詞的格調、韻律等較符合時代精神和社會特點,并且淺顯歌詞通過情感的不斷遞進形成了較為深刻的理解效果。
流行歌曲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同樣也是大眾實現自我娛樂的表現手段。其實,從現階段的社會發展狀況來看,經濟不斷發展,社會條件不斷完善,大眾對于社會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強,相對應的,文化本身的娛樂性也在被逐步發掘和擴大。早期經濟發展的時代下,大眾所接受的文化過于接近俗樂水平,傳統的媒介方式如電影、電視等形成了大眾進行自我娛樂的主要手段。
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流行歌曲的流行元素主要與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相關,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等歌曲都是催人積極向上,引導人們形成主觀上的奮進動力的主要內容。而在當前時代,經濟條件逐步優化,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精神需要自然也就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內容。因此,當今時代的流行歌曲大都隨著人們的情感需要而不斷變化。而也正是因為時代條件下,生活節奏加快,流行歌曲的更新也更快,逐漸的變成了一種快餐娛樂手段。
流行歌曲雖然受時代條件的影響,在不斷發生變化。但是,這些流行歌曲之所以能夠被大眾接受,主要還是因為其來源于生活并給生活本身提供一種指引。比如在抗戰時期,流行歌曲主要是《義勇軍進行曲》等一些與革命戰爭相關的、催動全國人民共同奮斗贏取抗戰勝利的歌曲。而在新中國建設和發展時期,流行歌曲也主要是一些歌頌領袖、歌頌黨的歌曲,意在表達群眾對于黨和國家的愛戴。這里的流行歌曲更多的關注一種社會總體的動態變化。
其實,流行歌曲本身的時代性與大眾審美心理的時代性具有很大的聯系。流行歌曲是表現大眾情感需求的所在,其主要內容和對大眾的影響水平可能受到大眾情感需求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而大眾的情感需要則受時代特征影響,在社會不同的發展時期具有不同的表現。從國內的社會發展動態來說,抗戰時期,人們需要的是贏取戰爭勝利的正能量;建國初期,人們表現的是對新中國成立和對自身終于被解放的一種喜悅;生產發展時期,人們表達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大革命時期,人們表現的是一種病態的變革心理;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設時期,人們除了關注全國的發展,也開始關注自身的發展。而在不同的時代要求下,流行歌曲也隨大眾心理產生著包括曲調、歌詞等在內的不同變化,并一直作為促人奮進的存在而不斷改變。
大眾的審美心理作為影響流行歌曲發展的主要內容,受大眾情感動態的影響較為嚴重。雖然從自我角度而言,大眾對于同一內容具有不同的情感表達,但是從整體來看,當大眾的情感需求被最大程度的激化時,其對于流行歌曲的審美心理具有一定的共通性。比如,對于一些古典歌曲,或者說雅樂來說,由于大眾的審美需求和歌曲本身的復雜度超出了一般人的接受水平,因此很多人可能十分向往這類音樂,但是并不將其作為常規的內容接受;而對于那些審美程度較低的俗樂,因其復雜程度較低,表達太過直白,不產生任何促人奮進的動力,因此也會受到大眾的抵制。而大眾接受的主要還是一些歌曲本身不太復雜,在大眾理解范圍內的,能夠引起大多數人情感共鳴的歌曲。而情感的共通性也是流行音樂的主要創作基點。
在當前時代,大眾的審美需求受到來自國內外多重思想潮流的刺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社會中大量的流行歌曲也形成了一定的審美疲勞。當前大眾在接受流行歌曲的過程中,除去關注歌曲本身的變化之外,也開始更多的關注音樂本身的刺激性和表達性。總體而言,曲調和歌詞的變化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流行歌曲需要通過更加新奇的方式來捕捉大眾心理。比如將雅樂的內容和流行歌曲的形式結合起來,或者在流行歌曲中加入大量的中國風元素,再或者將流行歌曲與一些念白相結合等,都屬于流行歌曲的一種創新形式。如《忐忑》這類的歌曲之所以能夠流行,也是因為其抓住了情感刺激和形式刺激對于大眾接受能力的影響。
總之,流行歌曲是來源于大眾生活,在不同時代下具有不同特點的一種大眾娛樂手段。其需要在不斷結合社會現實和人們生活水平的基礎上做出一定的創新,適應當前生活節奏和發展節奏的同時也抓住大眾的心理特征,引起更多人的情感共鳴。
管建華. 后現代經濟學視野下城市的音樂生產[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