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念 (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 430000)
工業革命以后,機器代替了手工,傳統的審美方式受到沖擊,粗糙的工業制品與社會等級所需的精美用品產生極大的沖突,客體的改變與主題的矛盾驅使人們不斷變革以解決這個矛盾,現代主義設計思想的啟蒙也隨之誕生,從德意志工業聯盟到包豪斯,他們成功解決了適應主體變化的課題特征,提出在新加工方式的條件下,形式與功能的協調問題,這樣在藝術與工程、材料領域,重新組織知識的想帶設計方法應運而生。因此,完好的解決功能并有與之相協調的設計審美價值觀逐漸形成。
上世紀70年代,隨著電子技術的出現,解決功能的手段更加完善,課題審美特征有一次面臨重要改變,隨著電子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化,控制技術也得到發展,產品自動化的概念首次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實現產品功能的技術開始變得簡單,人們希望將這種技術應用到更廣的領域,以智力創新為主流的設計價值也應運而生,SONY創新管理方法使其電子產品風靡世界,其產品所展示的全新概念成為設計的主流價值,創新也成為產品設計價值的唯一標準,這也是課題審美適應主題審美的經典轉型與變化。在電子技術出現以前,設計價值的生命周期比較長,這是應為工業革命以后,機械及動力技術完成深化的周期比較長,人們將工業技術真正成熟的應用到工業生產的各個方面,用了近100年,從此,科學技術飛躍發展的分水嶺就是以人本電子技術發展為標志,涉及審美主客體的變化周記日益縮短,特別是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人們就開始不適應審美主客的快速體變化了。進入21實際,在多媒體及互聯網信息平臺下,設計領域一夜間冒出目不暇接的新概念,新知識,新理論,設計工作內容開始讓人迷茫,人們會問:設計主體及工作內容是審美?怎樣設計?什么是好設計?怎樣跟上技術創新?設計知識體系怎樣建構?……所有這些問題,如果離開對設計價值體系內的主客體研究,涉及行為就會顯得片面,始終把握不住設計的核心價值。工作從過去單一的解決人與機器的關系問題走向以人的行為為依據,滿足當代人與產品在社會環境下的協調問題,知識系統從技術藝術簡單協調到設計價值的因素從協調生產關系,審美主體是在社會實踐特別是審美實踐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審美能力的人。
離開審美客體就無所謂審美主體,同樣沒有審美主體也就不存在審美客體。審美主體具有社會主體和個人主體的兩種含義,但一般來說通常是指個人主體,即人類個體或個體人。當然,個體人并不都是審美主體,只有當他具有一定審美能力并從事審美實踐活動,才能成為審美主體。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最初的人類是不具有主體性的,當人在不斷的社會勞動實踐中逐步認識并掌握了客觀對象的規律性的同時,也創造了人類自身,產生了與動物根本不同的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體性。在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進程中,主體在對對象的直觀中意識到自己的本質力量,從而獲得情感的愉悅,這時審美主體才真正形成。1
因此設計審美價值要建立在信息時代社會整體特征上,同時科學的分析在信息時代下,互聯網構筑了社會主體的主要內容,因此,抓住人在互聯網技術平臺下反應形式成為研究當今設計價值的重要內容,當今的人們是一種什么特征呢?首先,由于人們經歷了繁榮的物質生產時代,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商品與用品的基本功能已經不是人們生活的主要矛盾,人們的需求從單一的物質需求逐漸向安全需求、精神需求轉變,因此人們判斷產品的價值發生了根本轉變,工業時代的大批量、標準化開始向個性化、單一化轉變。以生活方式創新與改變的消費需求主導市場的產品走向,喬布什用了眾多成熟的現成技術組合成的平板電腦征服全世界的銷售奇跡證明了以壽命、價格、質量、功能為設計價值的壽終正寢。第二,在以商業市場為中心的工業時代,由于超快速發展,人們為發展付出了產重的代價,在全世界范圍內環境污染嚴重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高物質享受成為社會遺棄陳舊價值觀,人們開始思考解決這樣的難題,綠色設計、可持續設計就是這樣的設計價值具體體現,另一方面,在社會工業化發展工程中,特別是城市化進程中,人們毀壞了眾多的人類遺產,無論是環境還是建筑、人造物,這樣的毀壞使人們失去了文化的連續性,因此,對文化的保護以更高的要求被提出來,今天的文化創意、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設計工作就顯露出這個價值怒表。第三,在互聯網時代,全世界的任何一個人具有公共信息的平等權力,人們在世界范圍內對自己的審美價值做出選擇,過去通過市場營銷、通過品牌宣傳的被動審美時代變成了自主選擇、自主判斷、廣義的比較、高效的服務,人們有更多的渠道抒發自己的情緒,平等與民主體驗下的設計價值成為社會的主流。
從當代的設計審美特征分析,我們可以多看到,今天的設計審美價值具有多元的特征,價值內涵具有不同屬性,具體反映在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對心理需求與精神生活的向往,對新技術特別是數字技術與生命科學的適應;對環境的保護;對社會的整體協調發展;道德成面的價值因素開始變得重要起來。所有這些審美主體的變化都是社會客體變化的反應,隨著新技術的發展,社會也會更加精細化的發展,客體審美特征也會變化,只有敏銳的觀察與研究這種變化,我們才會不斷構筑新的知識體系與實踐方法,在設計活動中把握正確的設計價值方向。
注釋:
1.吳建新,趙伯飛,朱海燕.“審美主體視野下的審美文化自由意識探析”.《理論導刊》.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2009.02.
[1]張玉能.《席勒的審美人類學思想》.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車爾尼雪夫斯基,周揚.《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系》.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