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坤 (安徽省太和縣舊縣鎮文化站 236600)
留守兒童一般具有三個基本特征:一是無人看管,缺乏監護;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遠離父母,缺少關愛。
他們缺少父母的照顧,容易在營養狀況、身體健康等方面受到影響?,F在大部分留守兒童是由自己的親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兒童甚至實際上沒有監護人。
由于得到的親情、情感和心理關懷的缺少,許多孩子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又很少與外界接觸。久而久之,有的孩子與家人產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內心的封閉、情感的冷漠、甚至行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現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礙。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務勞動甚至一些農活都落在了留守兒童身上,不能保證孩子們的學習時間,學習成績因此而有些下降。臨時監護人對孩子學習的督促幫助不夠、方法不當,甚至有的監護人放任自流這些孩子,最終使這些孩子產生厭學,棄學的心理。很多孩子產生了讀完初中外出打工的想法。
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時的指點和幫助,一些錯誤行為和做法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容易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和道德品行。
調查顯示,看電視是留守兒童的主要活動,它是64.8%的兒童的暑期生活主要節目;和同伴玩位居第二位,占47.7%;做作業和看課外書位居第三位,均占44.5%;接著依次是做家務、走親戚、上網,分別占 29.7%、20.3%和18.6%;旅游、上興趣班、參加夏令營之類的集體活動、干農活及其他則相對較少。
因此,相關部門若能有效利用留守兒童的假期和業余時間,開展一系列活動,必能取得實效。鄉鎮綜合文化站作為基層的文化單位,具備這一優勢,可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
為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工作的領導力度,政府部門應依托鄉鎮綜合文化站成立了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協調小組。協調小組各成員單位結合各部門職責,積極發揮自身優勢,配合教育部門構建“黨政領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共同推進留守兒童關愛工作。
各級組織部門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作為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服務群眾的重要內容,在大學生村官中開展“大手拉小手”活動,為農村留守兒童辦實事、獻愛心。
鄉鎮離退休老同志獻愛心,自愿擔當“代理家長”,負責掌握孩子的家庭、思想等方面情況,履行監護責任。鄉鎮綜合文化站免費對農村留守兒童開放,為他們提供書籍、影像和信息資源等服務。動員和組織學校教職員工對他們進行“一對一”結對幫扶,及時掌握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學習、生活情況及困難,并及時幫助解決。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活動,引導農村留守兒童樹立自信大方、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以心靈關愛為重點,高度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教育活動,提高留守兒童的綜合素質,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鄉鎮綜合文化站應作為留守兒童活動的載體。指導各學校成立了相應的留守兒童工作領導機構,建立了統籌協調機制、包保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制定了實施方案、工作規劃、建設和管理辦法。
充分發揮綜合文化站的陣地作用,在暑假期間,圖書室、電子閱覽室、留守兒童活動室地等活動場所全部免費開放,為暑期中小學生及留守兒童休閑娛樂提供了新去處。
鄉鎮文化站還可以與鎮人大、婦聯和學校等相關部門聯合開展安全知識教育宣傳,讓留守兒童遠離危險,遵守交通規則,不玩水、嚴禁下溝塘游泳、防溺水不玩火、不觸碰電線等,積極營造關心青少年兒童生命安全的良好氛圍,既讓他們學到知識又使家長放心滿意。
實際的操作中,鄉鎮綜合文化站可根據本地學校的規模大小和特色,深入挖掘,以活動為動力,圍繞“一鎮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工作要求,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結合留守兒童寄宿制管理學校和留守兒童之家,開展“萬人結對關愛留守兒童”行動,通過與留守兒童共度節日、生日,給留守兒童送節日慰問品、生日禮物,為留守兒童輔導作業等,把對留守兒童的點滴關愛送達每個留守兒童的心田。努力形成“鎮政府——中學(中心小學)——村級學校”的組織體系,保障留守兒童管理工作的順利實施。
[1]龔偉.《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調查研究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調查研究》.
[2]徐敏娟.《對農村留守兒童閑暇教育的思考》.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