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劉 華
每一座傳統村落各有其特色,留存和傳承也沒有保險模式可循,要找到保護和開發的最佳平衡點,過程中難免顧此失彼。其實,目前已經發現和仍在不斷發現的傳統村落歷經滄桑能留存至今,除了環境、交通等客觀條件使得它們幸免于難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們與當地村民的生活起居和精神生活仍有著密切的聯系。
傳統村落作為鄉村社會的生活空間,存儲著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通過一座座古村落所包含的環境文化、祠堂文化、屋宇文化、家居文化、民俗文化等等,可以反觀一個地域乃至我們民族的文化風度、精神氣質和心靈歷史。
傳統村落文化不應只是傳統村落建筑,更應包含生活于建筑空間里的人和這些人創造的文化。傳統村落的保護,不能僅囿于傳統村落的建筑保護,而應涵蓋物質與非物質文化在內的傳統村落文化。
傳統村落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規劃必須先行。在傳統村落規劃設計中,需要成立由民俗、古建、民間藝術、理論研究等專家組成的隊伍。可先在古村落多的地區進行試點,發揮示范作用。此外,保護傳統村落,要多關注村民的文化權利和經濟利益,要讓他們擁有尊嚴和驕傲感。不僅要解決傳統村落居民的住房供給,還要提高村民的保護意識,讓有識之士共同加入到保護古村落的隊伍當中,實現保護機制的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