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走向世界與回歸傳統

2014-03-11 00:41:23張麗鳳
華文文學 2014年1期
關鍵詞:文化

張麗鳳

中國現代文學經歷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已形成了自己較為穩定的漢語敘事傳統;比較文學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也逐漸獲得學科性的獨立和全面深入的發展。為了進一步審視中國現代文學與比較文學的發展歷程,探討現代文學和比較文學的發展前景,2013年11月19日,澳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和南國人文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現代文學與比較文學”學術研討會。來自國內外的30余位學者齊聚澳門,圍繞“中國文學的現代性與世界性”的主題展開討論,就中國文學的現代性、世界性以及中國現當代作家與世界文學的關系等論題給予探究。在本次研討會上,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與怎樣保持民族文化傳統依然是大家關注和審視的重點;翻譯文學作為溝通不同語種的重要方式得到影響研究、文本重生、史學敘述等方面的考察;而現當代作家作品的現代性和世界性也得以全面地確認。

一、全球化視野下對中國文學及

比較文學的認知與審視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傳到國內后,在整個社會掀起一陣熱潮,由此引起的震動久久不能平靜,其影響一度遠遠超出了文學自身。這種狀況的出現既是中國人長久以來諾貝爾情結的一種顯現,也是中國真正被世界認可后國人一種自覺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審視,同時還有以政治經濟為支撐的文化自信。正是在這種自信的支撐下,學者們自覺地回顧和審視20世紀以來中國現代文學和比較文學的發展,不僅對現代文學和比較文學的未來發展給予客觀的認知和理性的預測;同時,對世界范圍內的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與傳播過程中的問題勇于審視和反思。

文學理論的視野往往和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緊密相關,隨著中國在國際上地位的確立,中國的學者對于世界性的問題已頗為敏感并給予關注。清華大學王寧教授注意到“世界主義已經成為當今國際學界的一個前沿理論話題”,然而卻“依然很少在中國的文學理論批評界得到深入的討論”。王寧教授在《世界主義、世界文學與中國文學的世界性》中認為,雖然五四的知識分子先驅為了實現中國文化和文學的現代化,自20世紀20年代掀起了大規模的翻譯運動,將西方以及蘇俄和日本的文學作品和文化理論思潮引入中國,顯示了推動中國文化與世界的接軌的努力和愿望。但是五四時期“全盤西化”的做法致使我們“在不遺余力地譯介西方文化和理論思潮及文學作品的同時”,“忘記了向國外推介我們自己的文化和文學”,結果“導致了翻譯的單向度效果”,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主流接近的同時也喪失了民族特色。基于此,作者認為在今天全球化的時代,當我們大力弘揚中國文化、促使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時,“我們應該不遺余力地借助英語的‘霸權力量來把中國文化的精髓和中國文學的優秀作品譯介到全世界。”在世界主義“公共”話題上,“我們完全可以用中國的具有普世意義的思想文化觀點推介到世界上。”王寧認為莫言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恰到好處地把中國人所面臨的一些基本問題放在一個廣闊的世界語境下來探討,而這也正是世人所共同關心的問題。”顯然,政治經濟地位的提高,使有擔當的中國學者感覺到在世界上發出中國人自己的聲音,貢獻中國人所特有的經驗,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正如王寧教授所言在英語的“霸權”統治下,要中國文學走向世界貢獻自己的文學經驗時,翻譯和傳播的問題將隨之而來。如果說中國現代文學的世界性更多地源自國外文學思潮及理論的影響,那么當代文學的發展可謂是逐漸獲得了一種自足,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更是證明了漢語新文學發展幾十年后取得的成果。然而,當代文學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在多大范圍內得以接受,或許是中國的作家、研究者樂觀地走向世界時應該考慮的問題。中國人民大學程光煒教授以《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的幾個問題》為題,對當代文學在海外的傳播情況進行審視。程光煒教授通過對以往海外傳播研究成果的分析,認為“仍然覺得有一些問題需要深度展開和討論”,即必須了解“海外傳播”的具體歷史場域、現場氛圍等細部情況,不然“我們的研究可能只會給人觀念化的印象,從而影響對中國當代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定位的基本判斷。”程教授分別從“翻譯介紹中國當代文學的漢學家在西方主流學術界的權威性問題”、“當代作家在海外演講的問題”、“出國參加各種文學活動的問題”以及“異識文學作品在‘海外傳播中的增量問題”四個方面提出了超越感性階段,進行實證性、客觀性研究的必要性。他建議要切實地研究海外傳播,必須“先建立起豐富詳細的資料庫,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取樣、分析和整理,逐步將研究的問題推向深入”,以期對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現象的研究,“進入到實質性階段”。這種對力求客觀、全面地掌握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的努力,是學者對本國文化的自我審視和認知,同時也是對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理想途徑的探索。

在走向世界和審視當下的雙重視角影響下,比較文學的研究必然成為一個備受矚目的話題。上海復旦大學楊乃喬教授以《比較詩學的翻譯與譯者詩學的操控——兼論21世紀后孔子時代的中國知識分子》對比較詩學的發展及中國比較詩學研究現狀給予考察,肯定了在后現代語境下,比較文學研究向批評、理論與美學轉型的必然性。在“總體文學”的概念下,認為“比較詩學的翻譯行為其本身即推動了詩學在語際之間的移動與融合”。在當下這個學術研究在跨界中互為欣賞與互為風騷的時代,比較詩學已成為文學研究領域的主脈。因此,“面對中西學術的相互參證,當代中國知識分子應該獲取一種恢宏且健康的學術心態,以推動當下中國學術與國際的接軌”。楊乃喬教授對當下比較詩學現狀的理性分析及概括,進一步肯定了比較文學在當下的意義,其對學界的期許正是渴望未來的比較詩學能夠健康深入地發展。

對中國現代文學和比較文學的認知和審視,不管是自信地倡導參與到世界文學之中,還是謹慎地考察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程度,甚至是對比較文學發展前景比較詩學的論述,都顯示了全球化視野下中國學者的一種自信和冷靜,是中國文學以實體真正參與到世界文學之中的重要步驟。

二、走向世界與保持民族文化

傳統之間的張力與可能

中國現代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系,一直是一個既明了又令人困惑的問題。因為中國現代文學本來就是在西方現代性歷史驅動下發生并發展起來的,然而上世紀八十年代,對于“五四”的反思卻陷入困惑,即過于歐化的漢語新文學是否切斷了與傳統文學的聯系。新時期以來,受拉美等國家文學的影響,一大批作家再次認識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真理性。于是“走向世界”和“保持傳統”成為一種既對立又緊密地膠著在一起的共存狀態。在這種共存的狀態下,可以看到走向世界和保持民族文化傳統之間的張力,同時也能發現兩者共存的可能性。

澳門大學講座教授楊義先生以《莊子的魚和老子的牙——比較文學的古今、中西參照的方法論》對古今、中西的方法論進行實例的考察和論證。以“莊子的魚和老子的牙”為引子,并通過分析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明:“真正獨立的理論,不能簡單地以外在的直線移植,而應該在借鑒的同時,加深對自身文化和生命的內省”,認為“中國現實社會的‘務實大文本與古代的或外國的理論‘務虛泛文本之間存在著不應抹殺的距離”,而“距離所在,就是現代性思想原創的必要和可能的空間之所在”,由此強調從“‘枯魚之肆中找來的理論需要重新激活。”這種將研究方法回歸到文學本體的做法,是對文學生命的一種護衛,是對當下一些生搬硬套西方理論的善意警醒。和楊義先生的警醒相似,澳門大學訪問教授黃維樑先生注意到當下中國學術界可能存在的一種現象:“在西化、全球化的風潮中,不少中華‘后學勇往直前,只取西經;不論西經有理無理,唯西經是尚;即使西經艱深難念,仍愛西經——這是當代中華學術界的‘過度西化現象”。面對這種現象,黃維樑教授認為:“中外古代文論是一幅華美的織錦,其中的中國文論有龍有鳳的美麗姿采。20世紀西方文論是織錦上的百花,是gilt lilies,而花有真假,花莖有刺;百花爛漫,春色往往困人惱人,采花者要小心。”這種觀點就不僅僅是對保持傳統的一種警醒,而是對整個20世紀現代西方文論持一種謹慎的態度,雖然其觀點有待商榷,但是其對中西古代文論在現實中的影響和肯定,從某種程度上啟示文學傳統之不輕易被遺棄和割斷的現實。

而正是在文學傳統很難被拋棄和徹底割斷這一意義上,中山大學郭冰茹教授就對現代性視域中的“敘事傳統”給予了細致的考察。正如郭教授看到的,不管“關于‘西方如何催生并影響著中國現代文學”,還是“當代的許多作家也毫不諱言西方文學對其創作的滋養”,“在中國現代文學的生成過程中,或曰在中國文學的現代化進程中,傳統敘事資源的影響始終存在。”但是,在現代性視域中,中國現代小說對中國古典小說傳統進行的再確認,“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客觀的評價”。郭教授通過分析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進程,對中國小說傳統未受到足夠重視的深層原因給予考察,認為“敘事傳統被切割處理無疑與內容和形式的關系理論有關”,當敘事傳統超越形式和內容的分野,在當代文學中可以獲得整體上的意義和再生。這種對傳統敘事的爬梳,使以往過于偏重于從“西化”認知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思路得到糾正,正如作者提到的“如果說我們以前曾經有所偏廢,那么現在需要在秩序的變化中保持某種平衡,敘事傳統和西方小說一樣是能夠激活當代文學的重要資源。當漢語的主體性越來越強時,當代文學與敘事傳統的距離就會越來越近。”

曲靖師范學院張永剛教授深切地感受到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在全球化巨大影響下可能出現的問題,即民族化的寫作面臨著市場挑剔的篩選,“我們正在為經濟目的而傳承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目的正是為了利用它”。一旦這種經濟全球化波及民族文學寫作,必然“有力消解少數民族文學的歷史意識與民族特色,缺少深層內涵,那民族文學逐漸退步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很多事物都有多面性和多種意義,當我們看到全球化對民族文學帶來消極影響的同時,也隱含著有利于民族文學發展的因素,正如“后現代在解構崇高、消解深度、破除‘整體與‘中心、挑戰二元對立思維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多元主義和相對主義思想,正是激發少數族裔文化主動向和個體自覺的有效供給。”關于這一點,北京大學陳曉明教授在提交的會議論文《漸行漸遠的漢語文學》中提到:“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多樣化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無疑是極具有開掘的潛力的。實際上,21世紀較有分量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打上地域性特征……這是當代中國作家特有的文化資源,這也使21世紀的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學十分不同,有著自己的文化印記。”而當“當代中國文學(這里說的主要是小說)在把自己的語言的、文化和生命存在的獨特性表現得更加豐厚時,它也必然在另一條道路上相交,它真正地內在地在世界文學中,它才可能是世界文學的一部分,或許還是21世紀世界文學的魂靈。”

走向世界與保持民族文化傳統之間出現張力是一種必然,但世界文學和漢語新文學發展的歷史經驗則再次確認,在走向世界過程中,保持民族文化傳統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三、翻譯文學的存在意義和歸屬的探討

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發展都和漢語翻譯文學緊密相關,正如澳門大學朱壽桐教授和澳門大學博士生楊青泉在《文本的重生:翻譯文學與漢語新文學》中提到的,“沒有翻譯文學的大量實踐,沒有翻譯實踐所沉淀的深厚文學功力,沒有通過翻譯所先‘拿來再創新的文學思維,就不會有成熟的新文學創作”。然而,漢語翻譯文學的定位卻一直充滿爭議,其歸屬究竟是外國文學還是中國文學?隨著中國現代文學和比較文學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翻譯文學存在的獨立性,翻譯文學不僅受到比較文學研究和翻譯文化研究的共同關注,也日益成為中國文學史研究的一個熱點,尤其是在中國現代文學走向世界的過程中,翻譯更成為考察的重點。上海外國語大學宋炳輝教授從文學的“權屬觀念”、“中介性”及“不確定因素”的角度,從文學觀念層面從邏輯上探討中國現代翻譯文學在文學史中的敘述;朱壽桐和楊青泉從文本的語言角度將其歸入“漢語新文學”的組成部分之中。

朱壽桐和楊青泉在論文中分別從“翻譯作為傳播方式,其結果具有文本重構的意義”、“翻譯作為資源憑借,對文本重新編碼并予以定型”以及“翻譯作為語言創造的途徑,變革中國文學的文本”三個方面,對漢語翻譯文學作品給予定位,這種從翻譯文本的漢語形態認定翻譯文學歸屬的觀點,既是對翻譯文學經常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中“缺席”的一種不滿,更是從語言的角度對翻譯文學在漢語新文學發展過程中所承擔的意義構建的肯定。正如文中所述:“經過新文學家翻譯、介紹的種種努力,翻譯文學成為中國新文學重要的文學、文化、思想資源;漢譯外國文學有效地開掘了現代漢語表達的豐富性,既極大地強化了現代漢語的表達力度,又拓展了現代漢語的表達方式,并且逐步規范了現代漢語,使得現代白話文脫離日常口語、走出日常白話的閾限,從而進入到書面語的表達體系。”中國現代翻譯文學是外國文學中國化進程里的主角,凸顯“漢語”的特性,使翻譯文學被當作外國文學的錯誤理念得以糾正,同時也使得翻譯文學這一文本存在有了合適的地位與歸屬,其存在意義得以確切體認。天津師范大學孟昭毅教授以《黎薩爾與20世紀中國文壇》對菲律賓民族獨立運動的先驅和領袖,啟蒙主義思想家和近代最杰出的文學家何塞·黎薩爾在中國被翻譯接受的情況,分析其與20世紀中國文壇的關系。早在1904年黎薩爾的《我的訣別》一詩就被清末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中堅分子戢元丞選入“學堂樂歌”珍籍,后來得到如梁啟超、魯迅、林林、王世昭、李霽野、凌彰等的注意和翻譯。黎薩爾那種不遲疑、不彷徨,敢于叫喊復仇和反抗的愛國主義精神為20世紀的中國仁人志士帶來反抗的力量和奮斗的精神。南京大學李寄教授通過對魯迅翻譯日本廚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的分析,認識到廚川白村寫作的《出了象牙之塔》不禁是魯迅過敏性思想的源頭之一,而且其中的雜文對魯迅后期的雜文創作及雜文理論的建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黎薩爾、廚川白村的翻譯事例再次呈現了翻譯文學在中國現代文學發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及其存在意義。

面對翻譯文學未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贏得應有的地位的狀況,宋炳輝教授意識到民族文學史沒有給翻譯文學一定地位的原因是“不僅需要在一般意義上確認翻譯文學的文化歸屬問題,而且必須進一步解決翻譯文學作為一種特殊文類的性質界定:必須在與本土創作文學與外國文學的比照中,區分翻譯文學史敘述與在民族文學史中敘述翻譯文學之間的不同”,同時意識到“如何在更廣泛的世界文學的背景下,進行科際交叉整合,進而反思對文學的認知方式,拓展對文學歷史的敘述空間,并激發當下文學與文學創造的可能性”等問題。宋炳輝教授首先對文學權屬觀念給予反思,認為翻譯學科對翻譯文學文化歸屬的理論界定并不完善,翻譯文學不能僅從是中國語言的文本、在中國文化與文學空間內生產并對其發揮作用、不屬于原語文學等角度認定,而應借助伊文·佐哈爾《多元系統論》中的“動態分層與系統產品”的理論啟示,認為“翻譯文學可以在跨文化多元系統的視域下,為一種跨語際文化實踐及其產品,爭得自己雖然有限,然而又是特殊的主體性”地位;同時在思維方式上引入“中介”和“不確定性”的概念,“以便在具體語境的歷史變遷與文化交往的空間坐標中,確認翻譯文學在世界文學與民族文學語境中的地位及其性質。”因此,中國翻譯文學史的描述內涵,“除了基本的譯介事件和闡釋史實外,就是要發掘上述這種理解、轉化和闡釋的歷史‘痕跡”。宋教授對于翻譯文學在文學史視野中敘述方式的探討,是對翻譯文學被敘述問題的提出,為進一步探討這種敘述的理論資源與具體路徑做出有益的探索。

四、全球化視域下中外文學的交流

及存在的問題

全球化的視域中,各國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深入,中外文學的交流在文學文本、理論、批評等多個層面全方位地展開。這種多層面的交流在促進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借鑒的同時,也帶來了誤解,出現直接挪移的生搬硬套等現象。

華東政法大學吳敏副教授通過考察中日韓三國對《春香傳》的傳播和闡釋,發現三國在排演春香、闡釋春香獲得共同文化圈內的文化相認,在展現各自藝術特色和文化風俗的過程中達到了對話、溝通和交流的目的,進而認證《春香傳》已成為東亞文化藝術中取之不盡的藝術資源。《春香傳》因此成為“東方文化交流的典范,東方藝術的共同瑰寶”。上海師范大學劉耘華教授對西方理論家安樂哲和于連的思想進行考察,依循他們在比較中西文化之時的方法途徑,肯定了兩者以平行研究的方法在理解中國文化方面的優越性和獨特性,認為安樂哲和于連的研究為怎么用西方的東西解說中國及怎么用中國的東西解說西方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為中西方更確切地認知“他者”提供了借鑒意義。

如果說《春香傳》的流播證明了東亞文學藝術交流中那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諧狀態,首都師范大學文化研究院陶東風教授則看到了交流中存在的誤解。陶東風教授以《理解我們自己的“娛樂至死”——一種西方文化理論在中國的被綁架之旅》,考察了中國大陸較為流行的關于中國社會文化全面“娛樂化”的批評,面對大家認可的“中國已然進入了娛樂大爆炸的時代,全民娛樂、娛樂至上已是不爭的社會文化現實”的現狀,陶教授從尼爾·波茲曼提出“娛樂至死”觀點的文化境遇出發,認為將這種觀點直接套用到中國是有問題的,是對西方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的去語境化的機械應用,這種機械的應用不利于對中國問題的深層分析和解決。陶教授深刻地指出,我們的現實是“政府的控制和電視信息的過剩同時并存,而且相互勾結”,和波茲曼《娛樂至死》思考的問題決然不同。由此可以看出,在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很多表面看似相同的文化現象實際上卻是對立的,如果對源理論的文化背景沒有清晰的認識,必然出現像“娛樂至死”理論一樣被綁架的情況。對于這種西方理論被綁架的現象,復旦大學的楊乃喬教授深有同感,他認為“作為漢語譯入語的西方理論在漢語學界從來就沒有準確地執行過其在源語語境下所達向的理論價值評判”。和中國大陸一些批評家綁架西方理論相似,澳門大學龔剛副教授則在瑞典文學院評述莫言文學作品時的語詞偏差中,發現了對莫言文學藝術的套用西方概念的誤解。莫言后期作品“《生死疲勞》是對中國的歷史和現實重大問題的一種思考……在寫作上采用了一種‘東方式超現實主義的寫法”,而不是瑞典文學院宣布的“魔幻現實主義融合了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也不是瑞典文學院官網上公布的“幻覺現實主義”。對于這種情況,正如龔剛看到的“瑞典文學院對莫言這位雜取旁搜、恣意‘胡掄的小說家究竟屬于哪個文學流派,并無十足把握。”

在比較文學去中心化的開闊視野中,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華以《中華民族大文學史觀與華文文學》闡述了世界文學的中國話語問題,通過考察中國以往的文學史觀,認為應該在大文學史觀和比較文學的視域下,繪制多民族多區域地的中國地圖。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張志慶教授以《“文化帝國主義”辨析》,重新認識了后殖民理論,敏銳地感知在文化帝國主義的潮流影響下,民族的、本土的文化精神的喪失。這既是對文化交流過程中文化霸權的一種認知,也是對文化交流理想途徑的探索。

同時,還有學者從作家個案考察了文學的現代性及世界性。日本國士館大學藤田梨那教授通過考察郭沫若詩歌中風景的描寫,發現詩人內心世界,以及詩人在文言一致方面的探索,論證了郭沫若新詩創作的歷史意義。韓國慶熙大學校大學院金惠媛研究員通過分析韓國電影《建筑學概論》、美國電影《云圖》和《悲慘世界》以及香港電影《甜蜜蜜》,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偶然相遇在現代交錯敘述中有時候會變為必然的邂逅。臺北教育大學孟樊教授剖析臺灣現代詩人紀弦,認為紀弦雖然提倡“新現代主義”,但其個人詩作中現代主義詩作并不多,并分別從未來主義、象征主義、意象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等面向對其詩作進行檢驗。廣西大學韓穎琦教授以文學的現代性為基點,認為在當下研究中已成為顯學的“紅色經典”研究,存在著“歷史現場”有余、“文學現場”不足的問題。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黃薇教授則從編輯和美學的角度,考察了烏合叢書的現代性與世界性。澳門大學鄭寧人對越南的魯迅研究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和總結,看到“現代越南研究者也開始用現代性重新認識和把握魯迅作品在越南的研究”。重慶師范大學教授、澳門大學博士生張中宇論述了漢語新詩的“雅化”及其前景問題。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澳門大學博士生荒林論述了澳門詩人姚風“跨文化對話中的詩歌創作與翻譯表達”。

本次研討會上,既有概念、理論方法的重新認知和探析,又有個案的深入闡釋;既有文學現象的概括,又有文學規律的總結;既有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樂觀精神,亦有全球化影響下的現代化焦慮和應對策略的思考;當然還有專家們在極力推動現代文學和比較文學發展的同時,對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生搬硬套現象的警示。可以說與會專家們對現代文學與比較文學的深入探討,為推動中國文學的現代發展和現代性研究,以及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和國際接軌提供了相當的思索。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在线天堂|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 久久黄色小视频| 欧美成在线视频|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电影| 一级毛片基地| 中国毛片网|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日本免费一级视频|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一级毛片高清| 永久天堂网Av|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香蕉久久| 极品av一区二区| 四虎在线高清无码|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亚洲三级网站|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国产丝袜精品|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第九页| 免费毛片视频|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午夜色综合|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综合网址|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免费看片| 999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波多野一区|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www.av男人.com|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毛片网站观看|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免费无码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日本不卡一区二区|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久久亚洲日本不卡一区二区| 永久毛片在线播| 1级黄色毛片| 国产又粗又爽视频|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午夜丁香婷婷| 午夜啪啪福利| 91色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日本| 午夜啪啪福利| 98超碰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日韩高清欧美| 国产欧美性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