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菲律賓作家黎薩爾與20世紀中國文壇

2014-03-11 00:43:10孟昭毅鄭寧人
華文文學 2014年1期

孟昭毅+鄭寧人

摘 要:黎薩爾是菲律賓具有中國漢族血統的著名作家,他因臨刑前寫的“絕命詩”所表現出的強烈的反抗精神而受到魯迅的重視。他因此成為自20世紀初就在中國產生影響的亞洲作家,這種影響因為其“絕命詩”的中譯問題而和中國的6位作家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聯系,與中國現當代文壇結下近一個世紀的不解之緣。本文梳理分析了其中詳細的過程以及深刻的社會原因,為中國和菲律賓兩國之間的文化文學交流增添最新的研究成果,促進中菲兩國人民之間更深層的了解與互動。

關鍵詞:菲律賓;黎薩爾;中國文壇

中圖分類號:I1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14)1-0043-05

黎薩爾(1861—1896)全名何塞·黎薩爾,是菲律賓民族獨立運動的先驅與領袖,啟蒙主義思想家和近代最杰出的文學家。在菲律賓他作為民族英雄家喻戶曉,有“菲律賓國父”的贊譽。他具有中國漢族的血統,是祖籍福建的菲律賓人。他因在菲律賓創建第一個民族主義的政治團體“菲律賓聯盟”,反對西班牙的殖民統治,曾多次遭到逮捕、流放、囚禁,直至槍殺。

黎薩爾英年早逝,犧牲時只有35歲。但是他的革命精神,不僅鼓舞了菲律賓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也影響了清末民初中國的熱血青年的“叫喊復仇”與激烈反抗。他的創作,尤其是2部長篇小說、1部自傳、37首詩歌、2部劇本和大量的散文、書信等,以其深刻的愛國主義思想、強烈的反抗精神和高度的藝術性成為世界文學的寶貴財富,并從20世紀初開始與中國文壇結下近一個世紀的不解之緣。

黎薩爾1896年11月3日被押回馬尼拉圣地亞哥城堡監獄,12月26日西班牙總督判處他死刑,12月30日清晨被槍決。在臨刑前夕,他用西班牙文寫下《我的訣別》一詩,全詩14節,每節5行,共70行。他將寫好的詩藏在酒精燈里,交給前來探監的妹妹帶出監獄,再由香港長大的愛爾蘭姑娘約瑟芬·布蕾肯(1876—1902,黎薩爾在臨刑前和她舉行了悲壯的婚禮)帶到香港。繼后由黎薩爾的好友馬里亞諾·彭西(1863—1917,是孫中山先生在日本結識的菲律賓戰友,菲律賓第一共和國駐日本的外交代表,歷史學家)于1897年1月率先在香港發表。黎薩爾這首絕命詩流入中國大陸的詳細過程,已無從稽考,只知到目前為止共有17種中文譯本,其中中國的譯者(包括香港的王世昭)共有6位。

早在1904年(光緒三十年)4月,黎薩爾的《我的訣別》一詩就已傳入中國。當時由清末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中堅分子戢元丞(又名戢翼翚,湖北人,19世紀末官費留學日本,創辦多種報刊鼓吹革命,排滿反對保皇黨)與日本友人下田歌子在上海合作創辦的“作新社”出版了一本“學堂樂歌”珍籍:《教育必用學生歌》(簡稱《學生歌》)。該書分正續編,前者輯有中國“近人近作新歌”18篇,計有:《醒獅歌》、《醒國民歌》、《愛國歌》、《新少年歌》、《愛祖國歌》、《勵志歌》(一)、《勵志歌》(二)、《合群歌》、《醒獅歌》、《警醒歌》、《閱法文支那變色圖狂歌當哭》、《愛國自強歌》、《可惜歌》、《進步歌》、《幼稚園上學歌》、《出軍歌》、《軍中歌》、《旋軍歌》。后者“附錄”有翻譯成中文的6首外國詩歌:《日本少年歌》、《日耳曼祖國歌》、《法國國歌》、《德國國歌》、《德國男兒歌》和《菲律賓愛國者黎沙兒絕命詞》。只看這些歌名即可知其中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振興民族的激情。黎薩爾的“絕命詩”也赫然列入其間,可知詩中那種為國忘我獻身的革命精神,那種“不遲疑,不彷徨,我國民奮勇兮赴生存競爭之戰場”(施蟄存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大系·第11集·第28卷·翻譯文學集三,上海書店,1991年)的豪邁氣概,必然會激起感同身受的中華少年的普遍共鳴,在他們稚嫩的心靈中定會留下刻骨銘心的印象。只可惜不知道這首愛國詩歌的譯者是誰,但它的影響不異于20世紀中國“萬馬齊喑”中的一聲驚雷,響徹大地。(詳見胡從經著:《胡從經書話》,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311—321頁)

黎薩爾的“絕命詩”在中國的第二個譯者是梁啟超。1925年時值北京爆發“女師大事件”和上海發生“五卅慘案”之后,魯迅有感而發,在6月16日寫的《雜憶》一文中特意提及黎薩爾:“時當清的末年,在一部分中國青年的心中,革命思潮正盛,凡有叫喊復仇和反抗的,便容易惹起感應。那時我所記的人,還有波蘭的復仇詩人Adam Mickiewicz;匈牙利的愛國詩人Petofi Sandor;飛獵濱的文人而為西班牙政府所殺的厘沙路,——他的祖父還是中國人,中國也曾譯過他的絕命詩?!保ā遏斞溉返谝痪?,第233—23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文中所寫“飛獵濱”即菲律賓;“厘沙路”即黎薩爾,系日文“リサル”的音譯,黎薩爾在香港行醫時,印在名片上的漢文名字;“他的祖父”現已考證應是“他的高祖父”,名柯南,系清康熙年間從中國福建泉州晉江羅山鎮上郭村移居菲律賓的。(參見朱正:《厘沙路的中國根:〈魯迅全集〉的一條補注》,《魯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12期,第69—70頁》)據《魯迅全集》第一卷240頁第七條的注釋:“厘沙路(J.Rizal,1861—1896)通譯黎薩爾,菲律賓作家,民族獨立運動領袖。1892年發起成立‘菲律賓聯盟,同年被捕;1896年第二次被捕后為西班牙殖民政府殺害。著有長篇小說《不許犯我》、《起義者》等。他的絕命詩《我的最后的告別》,曾由梁啟超譯成中文,題作《墓中呼聲》?!庇械膶W者根據“厘沙路”一詞是日文音譯的理由,推測“梁氏是從日文轉譯絕命詩的?!保枵茫骸遏斞冈u介黎薩爾的重要意義》,《魯迅研究年刊》1991—1992年合刊,中國和平出版社)遺憾的是雖經多方設法查找,至今尚未找到梁氏的中譯文,只好留待日后補缺。

但是就此問題,學界頗有爭議。菲律賓學者邦規(吳文煥)在菲律賓2000年5月16日的《世界時報》上的《魯迅談黎剎名詩〈我的訣別〉》一文中談到這一問題時,以編者按的形式注明那首詩實際上是菲律賓華人陳天懷所譯。2000年7月4日,菲律賓人梅南在菲律賓《商報》上發表《關于黎剎絕命詩梁啟超譯文》的文章中指出,作者幾經探訪,尋找到了曾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梁啟超中譯的黎剎絕命詩第三段,抄自其他書本上,并見于《魯迅全集》及《飲冰室文集》?!肮饷靼兹战K至,若是天色黯淡,有我鮮血在此,任憑祖國需要,傾注又何足惜,灑落一片殷紅,初升曙光染赤?!敝劣谌孔g文,至今尚未找到。2008年12月8日《世界廣場》上刊發一篇文章,名為《黎薩〈訣別詞〉又一中譯本及譯者——寫在黎薩甥孫女的〈爺爺扶西·修訂本〉發行前夕》,文章用非常確鑿的證據和嚴密的考證推斷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魯迅全集》第一卷《雜憶》一文中的第七條注釋,是一條不符合事實的注釋。譯題為《墓中呼聲》的詩是一個名叫真吾的人所譯。(真吾,原名崔功河(1902—1937),又名崔真吾)

魯迅實際上早在此前就已經關注黎薩爾了。他在1918年4月至1919年4月間寫的“隨感錄”中就有相關的文字:“其時中國才征新軍,在路上時常遇著幾個軍士,一面走,一面唱道:‘印度波蘭馬牛奴隸性……”。注釋中:“印度波蘭馬牛奴隸性”是指“清末流行的軍歌和文人詩作中常有這樣的內容,例如張之洞所作《軍歌》……《學堂歌》:“波蘭滅,印度亡,猶太遺民散四方?!笨梢姟秾W堂歌》之一的“黎沙兒絕命詞”魯迅應該是早知道的。同時他還說道:“那時候不知道因為境遇和時勢或年齡的關系呢,還是別的原因,總最愿聽世上愛國者的聲音,以及探究他們國里的情狀……所以我最注意的是芬闌斐律賓越南的事,以及匈牙利的舊事。匈牙利和芬闌文人最多,聲音也最大;斐律賓只得了一本烈賽爾的小說;越南搜不到文學上的作品,單見過一種他們自己做的亡國史。”“聽這幾國人的聲音,自然都是真摯壯烈悲涼的;但又有一些區別:一種是希望著光明的將來,謳歌那簇新的復活,真如時雨灌在新苗上一般,可以興起人無限清新的生意?!边@篇《隨感錄》是根據手稿編入《魯迅全集》第八卷《集外集拾遺補編》的。文中提及的“烈賽爾的小說”即“黎薩爾的長篇小說《社會毒瘤》(原譯《不許犯我》)”。此書1887年在德國柏林出版了德文版,1912年有英譯本。魯迅在文中十分精準而且具有遠見卓識地從黎薩爾的小說中聽到了“愛國者的聲音”,雖然其中不乏“真摯壯烈悲涼”,因為這是“謳歌那簇新的復活”之音,“可以興起人無限清新的生意”。這正是他“最愿聽”、“最注意”的事情。聯想到1925年,魯迅先生在“雜憶”中“所記得的人”中就有黎薩爾,認為他是以生命為代價“叫喊復仇和反抗的”愛國詩人。魯迅先生僅憑黎薩爾的一部長篇小說和一首絕命詩,就切中肯綮地認識到這位作家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意識的深處,難能可貴。至今這種評價對人們認識這位作家作品的世界意義仍有啟迪作用。

魯迅多次評介黎薩爾為人、為文的做法逐漸引起文壇對這位菲律賓作家的關注與重視。尤其是其充滿愛國激情的絕命詩和刑場上的婚禮,都使得當時充滿革命激情的青年作家難以忘懷。我國文壇前后又有林林、王世昭、李霽野、凌彰四位作家將黎薩爾的絕命詩譯成中文,使其絕命詩在中國文壇成為千古絕唱。

“絕命詩”的第三位中文譯本的作者是林林(1910—2011)。他是福建詔安人,原名林仰山,“林林”是他在東京開始寫詩時的筆名,取自柳宗元的“總總而生,林林而群”。1930年就讀于北平中國大學政治經濟系,1933年夏他赴日留學,先后在早稻田大學、中央大學學習,研究興趣逐漸從經濟轉向文學。1934年春,他開始參加左聯東京分盟的工作,任干事會干事,參與《雜文》(后改為《質文》)、《東流》、《詩歌》3個刊物的編輯工作。1936年夏回到上海,在郭沫若任社長、夏衍任主編的《救亡日報》工作。后任桂林《救亡日報》編輯,香港《華商報》副刊編輯。1941年從香港去菲律賓馬尼拉,主持地下抗日報紙《華僑導報》工作。馬尼拉解放以后,林林化名楊墨主編已公開出版的《華僑導報》副刊“筆部隊”。他還將黎薩爾的絕命詩譯成中文,以《最后書懷》為題,(原詩無題,譯者各自加題)發表于1946年12月29日的《華僑導報》上。1947年冬他回到香港繼續任《華商報》副刊編輯。建國后歷任駐印度大使館文化參贊,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亞非司司長,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中日文化交流友好協會副會長等職。1979年,林林任日本文學研究會會長,致力于研究和翻譯俳句,他譯的《日本古典俳句選》、《日本近代五人俳句選》等都是日本文學研究者的必讀書。林林根據Hurat Halstead的英譯,譯出的《最后書懷》,在海內外17種漢文譯本中屬爭議較小的一種,即認為他的錯誤較少,足見他深厚的翻譯底蘊。他日后還高度評價說:“菲律賓民族英雄愛國詩人黎剎的絕命遺作,是血寫的不朽的詩,這年輕的國家,也有這崇高而凈化的靈魂,菲律賓的人民,以有這顆尊貴的心,引以為榮的?!保至郑骸锻荆M攻城來了》后記,文生出版社,1947年。)

第四位中文譯者是王世昭(1905—1984),原名宇官,號肅明,字鐵髯,福建福州人,詩人、學者、書畫家。1928年畢業于云南東陸大學,曾任教于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地華僑中學。1949年遷居香港,曾任國際學術研究院名譽博士,香港亞細亞文學院院長。著有《歐洲文藝思想史》、《中國文人新論》、《南歸詩集》等,以詩藝書法聞名于港澳南洋。1967年,王世昭到菲律賓訪問,在黎薩爾公園見到紀念碑周圍銅牌上的菲律賓詩人施穎洲的漢譯絕命詩。他非常激動,曾三次撰寫詩文表示贊賞,并將施穎洲的漢譯譯成中文五言古詩《別矣我祖國》,收入他的《菲游散記》。1969年9月,施穎洲將他喜歡的王世昭譯的《別矣我祖國》和他自己譯的《我的訣別》,一起選刊于《大中華日報》“話夢錄”專欄上。

第五位譯者是李霽野(1904—1997)。他是中國著名作家、翻譯家。1925年參加未名社,曾任孔德學院、輔仁大學、臺灣大學等學校的教授。建國后,任南開大學外語系主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長、天津市文聯主席,曾當選為天津市和全國政協委員。譯著有《被侮辱和被損害的》、《簡愛》等著名作品。關于黎薩爾的詩歌,他除了《最后的訣別》,還翻譯有《我的幽居》。中國很早就有梁啟超的譯本,題為《墓中呼聲》,但是不完整的譯本。后來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讀到了這首詩,一直希望有人能夠完整地翻譯這首詩,他把這個任務托付給未名社成員李霽野,但李霽野一直未能找到完整的版本。1925年6月16日魯迅寫《雜憶》一文提及黎薩爾及其絕命詩時,李霽野已經認識并拜訪過魯迅先生了。1976年6月26日他回憶到當時的情景:“就在這前后,先生幾次向我談到厘沙路,并說到北京大學圖書館里似乎有他的詩集英譯本,可以加以介紹,我一直沒有找到他的詩文英譯本,特別是《絕命詩》,所以我在1956年寫的《魯迅先生喜愛的幾個詩人》中,還說到這是一件憾事?!保ā独迳陈泛退摹唇^命詩〉——〈魯迅先生與未名社〉之一節》,《天津師院學報》1977年第2期)直到1976年,值魯迅逝世40周年,黎薩爾殉國80周年之際,在幾個朋友的幫助下,他終于借到了查爾斯·德比希爾用英文翻譯的《最后的訣別》,并完整地重譯了此詩,于1977年10月19日修訂,收入他的回憶錄《魯迅與未名社》一書。

第六位翻譯家是凌彰。他是當代東南亞文學專家,1928年7月10日生于印度尼西亞西加里曼丹省坤甸市,祖籍廣東新會。1947年回國,先后就讀于南京國立東方??茖W校和北京大學東語系,1951年被調到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部門工作?!拔母铩逼陂g下放到延慶縣勞動,1972年分配到北京第96中學教書。1978年轉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東方室副主任,后評為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東南亞文學和荷蘭文學,重點研究菲律賓國父、杰出文學家黎薩爾。1981年出訪菲律賓,被接納為菲律賓作協名譽會員。1988年退休后受聘為中國社科院第三世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同時也是中國老教授協會和中國翻譯協會的會員。近年又被聘為北京印尼邦加僑友會顧問和香港邦華校友會名譽會長。凌彰教授還選取詩經和唐詩40余首譯成印尼語,在印尼獲得極大反響,受到國內外的好評。

1984年12月27日菲律賓《聯合日報》上發表了凌彰翻譯的黎薩爾絕命詩《最后的告別》。他根據菲律賓文化中心出版社的《遺產》刊物1977年12月號刊載的英譯譯成漢文。1991年,凌彰近于散文形式的中譯,收入《外國抒情詩賞析辭典》,由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出版。這篇譯文被有的菲律賓學者稱:“凌譯中文修辭,有的詩行竟然多出二十二字,已近于散文。這是一種闡釋,不是譯詩?!保ā独杷_爾與中國》,南島出版社,2001年5月,第387頁)無論評價是否中肯,凌彰譯介研究黎薩爾的一片赤誠之心,難能可貴。

中國文壇對黎薩爾其他的文學作品的翻譯一直沒有停息,現在他的長篇小說和不少詩歌在國內都有中譯本。首先介紹我國對他的長篇小說的譯介。

《社會毒瘤》是黎薩爾1887年在歐洲執教時用西班牙語創作的,這本書原名是《不許犯我》(《Noei Me Tangef》),英文版的翻譯更名為《社會毒瘤》(《The Social Cancer》)。1891年,他又發表了《起義者》(又譯為《貪婪的統治》),這本書的英文版也是里昂·M·古爾雷諾于1962年翻譯并出版的。這部書由柏群(一些翻譯者的統稱)翻譯并于1977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1977年,陳堯光和其他幾位翻譯者(化名為柏群)翻譯的黎薩爾的西班牙文作品《不許犯我》,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88年更名為《社會毒瘤》出版,這兩個版本都是根據馬尼拉菲律賓教育出版公司1912年版英譯本《社會毒瘤》譯出的。

翻譯家、學者陳堯光,祖籍江蘇無錫,1926年12月22日出生于上海市。他少年時期曾隨父母先后旅居東京和香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他隨父母到重慶,在南開中學高中部讀書,1944年畢業。同年考入成都燕京大學新聞學系,兼修英國文學。1948年大學畢業后,考入上海美國新聞處擔任翻譯。后又擔任廣州《建國日報》駐滬記者。1949年11月,他重返北京,進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工作,從事編譯、研究及接待外賓工作。1958年,國務院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成立時,任該委員會宣傳司科長,主編內部參考資料《國際文化動態》(周刊)。1964年,國務院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增設亞非拉文化研究所時,被調任亞洲組副組長?!拔母铩逼陂g,曾下放“五七”干校四年。1973年回京時,陳堯光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社,擔任《中國科學》(英文版)雜志英文編輯。1978年春,調至新組建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情報研究所工作,歷任第二(歐美)研究室主任、學術委員、研究員等職。1981年11月,他以交換學者身份赴美,擔任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人類學系及東亞研究所研究員、美中教育學院教授,1984年回國,在北京市政府工作。1998年9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陳堯光曾任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理事,長期從事翻譯工作和社會學、政治學、文化人類學及國際文化的研究工作,成果卓著。主要譯作(包括獨譯和合譯)有《根——一個美國家族的歷史》、《社會毒瘤》(菲律賓黎薩爾著)、《俄國在中亞》、《無鳥的夏天》、《杜魯門回憶錄》(第一卷)、《遠征歐陸》、《東方快車謀殺案》、《碧波余生》、《拿破侖論》等;負責校審的譯作有:《艾登回憶錄——面對獨裁者》、《德拉克羅瓦日記》等。

參與《社會毒瘤》翻譯的還有蕭乾和文潔若夫婦。蕭乾(1910—1999),原名蕭炳乾,蒙古族,現代著名作家、記者、文學翻譯家。祖籍黑龍江省興安嶺地區,生于北京。1930年考入輔仁大學英文系,后轉入燕京大學新聞系學習,1935年畢業。開始任《大公報·文藝》主編,并兼旅行記者。1939年受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邀請赴倫敦任教,同時兼《大公報》駐英記者。1942年考上英國劍橋大學英國文學系研究生,進行英國心理派小說研究。1944年他放棄劍橋學位,毅然擔任起《大公報》駐英特派員兼戰地隨軍記者,成為當時西歐戰場上唯一的中國記者。1945年赴美國舊金山采訪聯合國成立大會、波茨坦會議和紐倫堡對納粹戰犯的審判。1946年回國繼續在《大公報》工作,兼任復旦大學英文系和新聞系教授。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人民中國》(英文版)副主編,《譯文》雜志編輯部副主任,《人民日報》文藝版顧問,《文藝報》副主編等職,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1979年起,歷任中國作協理事,中央文史館館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委,民盟中央常委等職。主要著譯作有《籬下集》、《夢之谷》、《人生百味》、《一本褪色的相冊》、《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文潔若,貴州貴陽人,1927年生于北京。7歲那年,曾隨家人在日本生活過兩年。1950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英文專業,畢業后,考入三聯書店,后又調至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歷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編審,蘇聯東歐組編輯,外文部亞洲組日本文學翻譯,《日本文學》叢書(19卷)主編,日本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翻譯協會會員。2012年12月6日,被中國翻譯協會授予“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榮譽稱號。

他們是在“文革”期間參與翻譯黎薩爾的這兩部小說的,當時文潔若得以回京,被分配到人民文學出版社亞非組,經常在辦公室工作到晚上10點,再帶一部書稿回家看到夜里2點才休息。而當時蕭乾還在農場勞動,兩人兩天三天就通一封信,好多都是討論書稿翻譯的,其艱苦程度常人很難想象。此外,黎薩爾還有一些詩歌被譯介到中國,包括凌彰譯《我們的母語》、《流浪者之歌》、《勞動的贊歌》、《思故鄉》、《致菲律賓》和《獻給菲律賓青年》等,以及李林譯的《蝴蝶與毛蟲》。

隨著1975年6月9日中菲文化交流的開展,尤其是中菲作家之間逐年進行的互相訪問,中國作家深感要了解菲律賓文學和菲律賓人民,必須先了解黎薩爾;雙方的一個共同感受就是要把專注西方文學的目光擴大到東方文學上面來,特別是要努力加強中菲兩國的文學交流。

1981年11月,以老作家于黑丁為團長的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菲律賓時,凌彰應邀參加,并在菲律賓《世界日報》(1981年12月5日)發表介紹文章《菲律賓文學在中國》,其中首先談到魯迅早年對黎薩爾的評介。此文被譯成英文載于馬尼拉的英文月刊《評論》1981年11月、12月合刊號。中國作家訪菲后,也寫了不少深情緬懷黎薩爾的作品,如唐達成的散文《古堡之游》(《人民日報》1982年3月7日)和中流的抒情詩《寫在何塞·黎薩爾紀念碑上》(菲律賓《世界日報》1987年4月15日)等。1982年4月,菲律賓國家圖書館代表團訪華時,向北京圖書館(今已改名為國家圖書館)贈送了一批菲律賓的珍貴圖書,其中有8卷本的英文版《黎薩爾文集》以及研究黎薩爾的論著。

1986年12月29日,為紀念黎薩爾殉國90周年,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作家協會聯合在北京舉行了紀念會。對外友協副會長黃世明主持了大會,凌彰應邀在會上作了題為《菲律賓的國父、杰出的文學家》的發言。出席者有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袁鷹,菲律賓駐華大使館臨時代辦羅薩里歐女士等外交官員,北京大學的菲律賓教授貝爾費茲女士,以及有關單位的菲律賓問題專家、學者陳堯光、王其良、李林和孫正達等共70余人。這是中國第一次正式隆重集會紀念黎薩爾。

以上表明,中國對黎薩爾的評價和研究在最近改革開放的三十余年里已經結出碩果,但與中國作為一個東方的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地位仍然很不相稱。我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中國文壇會在菲律賓文學研究,尤其是黎薩爾的研究領域里作出更大的成績。

(責任編輯:莊園)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综合色88|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AV网站中文| 97视频免费看|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欧美区日韩区| 又粗又大又爽又紧免费视频| 国产a在视频线精品视频下载|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国产|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 91成人免费观看| 华人在线亚洲欧美精品| 日韩国产另类| 综合网天天|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欧美成人免费|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天堂成人av|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欧美精品啪啪|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 国产激情第一页|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欧美在线网| 伊人激情综合|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操国产美女|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人妖无码第一页| 四虎成人精品|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国产xxxxx免费视频|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AV网站中文| a欧美在线|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任我操在线视频| 无码不卡的中文字幕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