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順妍博士(Mabel Lee)是悉尼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香港公開大學翻譯系名譽教授。由于對近現當代中國思想與文學的研究,她成為澳大利亞人文學學院院士。她出版了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高行健《靈山》(2000)、《一個人的圣經》(2002)、《給我姥爺買漁竿》(2004)、《文學的理由》(2006)、《論創作》(2012)等書的英譯本,早從1990年代還陸續出版了對高行健創作研究的大批論文,可算是打下“高行健研究”基礎的重要人物之一。
歐陽:先問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你的英文名字是Mabel Lee,但據說你的中文名字是陳順妍。能問一下為什么嗎?
Mabel: 我是在澳大利亞出生的,父親陳欣也是在澳大利亞出生的。他一兩歲的時候就跟父母一起回去廣東中山馬山村。但離澳之前移民人員認為這小孩名字既然是陳欣,那么“欣”就應該是姓,并且按照廣東話的發音聽起來很像“Hunt”。之后我父親的姓就是Hunt,而我出生之后的名字就是Mabel Hunt。
我前夫姓李。按照1960年代的習慣,女人結婚就跟丈夫的姓。之后我就是Mabel Lee,也用這名字發表學術方面的論文,因此也懶得再改。
出生的時候父母也給我取了個中文名字,即順妍,但我一直住澳大利亞,根本不需要用。最近幾年我多次參與主要使用漢語的國際會議,寫的論文、報告與在會的介紹講話等無不使用漢語。我這才意識到我的中文名字是必要的。之后我就開始中、英文名字同時并用。
歐陽:太有意思了,這種名字里深藏的意蘊!你在澳洲出生的那個地方和年代,像你這樣的華人多嗎?
Mabel: 父親在鄉村長大,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才回澳大利亞,在Parramatta城市的中山老前輩開辦的水果店里打工。工資雖少,但分為匯鄉下養活父母與積累船票的錢,以便每兩三年回去鄉下。他從十三歲的時候就這樣過日子。
當時“骯臟中國人”的形象在澳白種人中流行,但我父親的特點是愛干凈,還總穿的一身干凈整齊的衣服,人也長得比較英俊。本地白種人看到這無家長愛護的小伙子,無不很樂意教導他、教他英語,并且在各方面支持鼓勵他。
父親首次回家就跟我母親訂了婚,再過10年才能在石岐鎮租房結婚。到了1930年代,母親已生了我的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但這時澳大利亞經濟情況突然間轉壞了,而父親無法按時匯錢給石岐四口子的小家,因此他就漂流到新南威爾斯州鄉下的小鎮找個賺錢的辦法,最后在小鎮Warialda組了一個小雜貨店借此謀生。1930年代后期,日本飛機在中山和附近海岸地區不時放炸彈。這會兒我母親把家中的東西賣了或送給親戚,而四口子的小家就到了香港辦手續去澳大利亞。等船位等了幾乎一年,收不到父親的錢,母親就靠打麻將的技術贏錢付床位租和買菜。
父親1939年1月在悉尼迎接了妻子小孩之后,全家就乘火車到Warialda去。小鎮居民首次看到一家有夫有妻有小孩的華人家庭,當時我大哥十三歲,二哥十歲,大姐三歲,我十二月圣誕前夕就出生了。
歐陽:這么看來,你家里都是說廣東話的,你從小也會講廣東話嗎?
Mabel: 我似乎從小就說廣東話和英語,但從來不會把兩種語言弄渾了。
歐陽:但普通話是怎么學的呢?學校教嗎?
Mabel: 普通話可以說是自己學來的。上中學時根本沒有中文課,等到上大學選讀中文科(頭一年我還選讀經濟科、心理科、法文科),我們的老師認為教普通話太花時間并且對他們來說確實太費勁、太無聊。讀了4年多不少中國古代文學最優秀的作品后,我還是不敢開口講普通話。另外的問題是,當時在悉尼的確也無法找到能說普通話的人。突然間來了一位原來住北京的法師。他讓我背書。背了十幾個星期,我就此慢慢的開始敢說普通話。之后我需要準備年底最后一次考試、論文也需要寫完。那位法師不久也到美國去了。
歐陽:那你背的是什么書呢?看的古代文學又是些什么書呢?哪些對你印象最深?
Mabel: 那位法師好厲害。不管我帶給他看什么書,他似乎翻開一頁就能背。我雖然沒有背書的習慣,但最后也能背梁啟超的幾篇論文,大概是他在日本辦的《新民叢報》上發表的文章。之后全忘了,包括文章的命題。在大學讀的都是從《孟子》、《論語》、《莊子》、《韓非子》、《史記》、《資治通鑒》、《古詩十九首》、《古文觀止》、《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書選出來的。還讀了朱熹、張載、程頤、程顥等宋代理學家的文章和不少唐詩、宋詞,和特別多陶淵明、蘇軾的詩和散文。我的老師熱愛古代文學,而我閱讀中文的能力,還不能讓我欣賞所讀的優秀作品。印象最深的可能只有張載的《蓮頌》吧。
歐陽:這么說來,你從讀古文開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你又是如何喜歡上了當代中國文學呢?中間是否還研習了過渡段,即從古代到現代的過程呢?
Mabel: 其實我一直對文學不感興趣,不過當研究生的三年時間,我竟把主要的五四作家的作品都閱讀了一遍。為的是把現代漢語閱讀能力提高,同時多了解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心理。那個時候我還看了不少近、現代史的書。博士論文的題目是《晚清的“重商”運動》,所看的資料無不是古漢語寫的。我是1966年的博士畢業生,同年留在母校當中文老師。之后我就一個人負責給悉尼大學打下現代漢語課程的基礎。當時沒有適合的教材,因此要想辦法自己編寫,還讓學生直接閱讀五四時期的小說和詩歌。這樣的做法,讓我同時也打下近、現代文學和歷史的基礎。但是我只把文學當歷史教材,沒有考慮作品本身的文學價值。1970年代,我初讀魯迅的《野草》詩集,才意識到文學(尤其是詩歌)在另一方面的價值。
中國文革的浪潮也把悉尼大學中文系的學生卷了進去。學生領導認為“孔夫子還活在悉尼大學中文系”,被學生報狠狠攻擊的課文都偏向古代文學,現代文學課文則偏向多年前的五四時期文學。他們要求我們拋棄那些古老的書,要求老師在教室里拋棄落后的翻譯文學作品的教學方法,還要求中文系選用中國當時的報紙,作為主要的教學資料。我們系的老師當然沒有投降。文革開始的時候,因為圖書館沒有訂購《光明日報》和《人民日報》兩報,我就自己出錢買報,了解情況,還提出安排“選讀報紙”的一課,讓學生享受享受。學生“享受了”一個學期以后,竟放棄了這個要求。
歐陽:你在研習中國文學期間,似乎有一個叫Ormsby的澳大利亞人教過你的中國古詩,請簡要談一下中國古詩進入澳洲、進入英語的過程。
Mabel: 那位老師并不是教中國文學的。他的名字是Robert Ormsby Martin。他在悉尼大學教的是從秦始皇到清朝初期為止的歷史。他當歷史老師的時候,我們完全不知道他懂中文,并且早在1946年出版了澳大利亞最早的中國古詩集的英譯本。那本六頁的小冊就是《山水:中國山水詩的翻譯集》(Shan Shui:Translations of Chinese Landscape Poems),由文藝界名氣博大的米安津出版社(Meanjin Press)出版。那一代的澳大利亞詩人估計當時都看了這本小冊子。
歐陽:另外,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人物,名叫劉渭平,好像也曾在悉尼大學教過中文和文學。請介紹一下。
Mabel: 劉渭平教授是我的老師。他完全看不起中國現、當代文學,但是對中國古代文學似乎什么都知道。他并不是一般的老師,常常會帶最優秀的學生去吃中飯(幸而包括我在內)。他出版的主要書籍有《清朝詩歌的發展》(臺北,1970),華人在澳大利亞的歷史(香港,1992)和華人在太平洋各處的歷史(香港,2000)等書。我和同學(后來是同事)斯特番奧斯卡博士(Agniezska Stefanowska)合作編輯了他以英文寫的自傳:《浮云:位于中國與澳大利亞之間》(悉尼,2002)。
歐陽: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名叫Lo Hui-min,不知他的中文名字是什么,也不知他在中澳之間起到了什么樣的文化橋梁作用?
Mabel: Lo Hui-min就是駱惠敏教授。他多年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太平洋與亞洲研究院當研究員,一直整理澳籍的莫里循(G. E. Morrison)的檔案。1897年至1912年莫里循是英國《時報》影響力很大的記者,后于1912年至1916年間充當袁世凱的顧問。他留下的文件很豐富。駱惠敏《莫里循信件》(劍橋,1974)出版之后,駱惠敏繼續在新南威爾斯州圖書館工作。據他對我說,他看檔案資料看得入迷了,曾幾次被鎖在圖書館里面。
歐陽:你對高行健的作品是何時開始感興趣的?
Mabel: 我是1991年在巴黎認識高行健的。頭一次見面是詩人楊煉帶我去他家拜訪。我們聊天、喝酒、吃點心時,他竟拿出他剛出版的《靈山》,并送了我一本。之后我一面聊天,一面隨便翻看這本長篇。立刻吸引我的就是《靈山》的語言,讀起來很有詩意的感覺。走之前我問他《靈山》有沒有英譯者,他愿不愿意讓我給他翻譯。
歐陽:你似乎還很喜歡魯迅。為什么?
Mabel: 我讀魯迅的《野草》里的詩好像能聽到他心里最深處的聲音。之后我也讀了他的舊體詩,以及他1920年代、1930年代不少文章。他的文筆,就是我所喜愛的。
歐陽:你翻譯過魯迅的作品嗎?
Mabel: 魯迅的《野草》的散文詩和他的舊體詩我都翻譯過,但沒有出版也沒有留下。1980年代初起我寫了不少關于魯迅的文章,都發表了。
歐陽:除此之外,你還翻譯了哪些當代中國作家的作品?這些作品在西方的接受情況怎樣?
Mabel: 我翻譯了楊煉的三部詩:《面具與鱷魚》(悉尼,1990),《流亡的死者》(堪培拉,1990)和《YI》(洛杉磯,2002)。2000年左右,我還翻譯了虹影的一些詩,都在澳美文藝刊物(包括詩人歐陽昱主編的《他鄉》)上發表了。如今正好翻譯了一百多首虹影的詩。
歐陽:你常去中國嗎?
Mabel: 差不多每年有一兩次吧。
歐陽:是否仍然關注當代中國文學?
Mabel: 最近似乎太忙了,并且想要看的書太多了。
歐陽:你對顧彬關于中國當代文學都是“垃圾”有何看法?
Mabel: 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我看的很有限。每個國家都有“垃圾”作品。不看,就是了。
歐陽:你對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怎么看? Mabel: 我祝賀他。
歐陽:請問你目前是否還在做與當代中國文學相關的項目?
Mabel: 有高行健的詩集。另外還正在主編英譯本《中國詩人:虹影、翟永明、楊煉》;翟、楊的詩是以前的同事翻譯的。
歐陽:謝謝你的精彩回答。
寫于2013年
(責任編輯: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