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應馨
案例解析5萬斤魚受污致死“緝兇”遭遇三大難
馮應馨
1994年成志平與光明社區簽訂承包合同,承包期15年,主要養殖青、草、鰱、鳙、鯉、鯽、鳊等魚類。2004年,光明社區將上游距池塘約500-1000米的窯廠空地租給當地村民張幫云等經營林木; 其后,張幫云又將此地轉租給吳兵等十一戶進行生豬養殖,養豬糞便通過小溝渠直接排放到相通水域。與其毗連的第一個大塘青甫葛于養豬場建成次年發生“翻塘”事件(整塘魚都死光),至今成為廢塘。雖然污水經過下游2個大塘的過濾,使流入成志平養魚塘的污水有所減輕,但日積月累仍然造成水質惡化。
2007年5月25日,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區鳳凰山街道辦事處光明社區的成志平所承包的魚塘突現死魚漂浮整個水面的現象,最重的魚達30斤。在養豬場建成前該魚塘從未發生類似事件,而截止事發時,養豬場內共養豬1054頭?!胺痢笔录l生后,成志平于27日委托巢湖市環境保護監測站對水污染情況進行檢測,結果顯示養殖場所排污水不符合國家規定的污水綜合排放一級標準,嚴重超標。成志平得知后尋求賠償途徑,多方求助無果后,便向中華環保聯合會投訴。經調查審核后,中華環保聯合會向成志平無償提供法律援助,墊付訴訟費、鑒定費,并免費提供代理律師。
2007年9月12日,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區人民法院受理了該案件,并委托中國環境科學會環境損害鑒定評估中心就事發時巢湖市環境保護監測站的檢測結果進行鑒定。2008年4月21日,鑒定結論顯示“魚塘內魚死亡與水污染有直接的因果關系”。2009年3月20日,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區人民法院判定吳兵等十一位養豬戶及巢湖市道德醫院東風社區服務站共同賠償原告成志平魚塘損失86040元,此外,共同承擔案件受理費4300元及鑒定費29738元。

3.78公傾漁塘一夜“翻塘”,近5萬斤白鰱成死魚,直接損失近9萬元。成志平/供圖
徐孝云:安徽益上律師事務所合伙律師,本案代理律師
本案雖已過去6年,但如今回顧,其成功維權仍有不尋常的意義。從外部看,當時媒體、中華環保聯合會、律師聯動,共同開展環境公益維權,使覺醒的環保意識更加深入民心;另一方面,辦案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與困難,也對今后如何有效的開展環境維權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一些當時存在的問題仍然是目前及今后環境維權道路上所面臨的難點。
證據留存、固定難。
其首要原因當屬受害方意識不到位,往往待污染發生一段時間后,受害人才想起來應當搜集保留證據;其次,證據本身留存不易,有些證據稍縱即逝,如過境污水會被一場大雨沖刷干凈,待搜尋時蹤跡全無;再次,留存的證據存在時效性,如此類水污染案,死魚留存時間不能過長,放置時間稍長會自然腐敗,待有條件檢測時無法分析導致魚類死亡的污染物質;另外,污染者反偵查能力強,精心隱藏排污痕跡,也是造成證據留存難的原因之一。
因果關系確定難。
雖然法律規定環境污染案件由污染者就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但同時沒有免除受害方基本的舉證義務。沒有基本的現象聯系,法院立案都困難。就本案來說,養豬場位于水庫上游且有污染物排放,這是現象聯系,但對于造成死魚這一損害后果來說,存在諸多可能因素。那么法院判定因果關系不可能僅從現象出發論證,需要有一定的科學方法,如排除法、歷史統計法等。鑒于本案水庫周邊環境復雜,可能的污染源較多,這些方法都不可行。為保證案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與法庭溝通后,由原告方提出進行因果關系鑒定。經多方聯系,法院依法委托中國環境科學會環境損害鑒定評估中心進行因果關系鑒定,該鑒定機構最終給出了令人信服的客觀結論,才使案件得以順利進行。
損失計算難。
環境污染案件損失如何計算是過去、現在以及將來一段時間都無法克服的困難。一方面在于環境是生態系統的載體,其破壞勢必影響整個系統,如此其損失范圍無法確定。其中,最為常見的是環境修復問題,修復的費用無從估算,而且按國內目前立法傾向,此類間接損失,不能得到法律支持。另一方面是沒有法定的環境損害評估機構,全國人大關于司法鑒定管理的決定只限于法醫類、物證類、聲像資料類鑒定,對于環境損害不在其內,國內僅有的幾家能做環境損害評估鑒定的機構其評估結論往往因此受到當事人合法性質疑。
無肉不歡,是許多人對飲食的要求,然而很少有人會注意到這些美食在餐桌之外造成的影響。近年來,在畜禽養殖業迅猛發展的同時,畜禽糞便廢棄物也成為農村地區的主要污染源。2013年,海南省東寨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內上百畝紅樹林離奇死亡,探其原因,居然是上游種豬育種基地的外排污水搞的鬼。
據了解,每頭豬日均產生排泄物6公斤,同時養殖場通常還需要用5—10倍的水量去沖洗。也就是說,一個生豬存欄量達一千頭的養殖場,一年將會產生13000余噸的污染廢水。
生豬嗷嘈,雞糞惡臭,污水橫流……養殖場的種種污染讓臨近居民苦不堪言。數據統計,畜禽養殖業的化學需氧量、總氮和總磷分別占農業污染源的96%、38%和56%,是當前我國農業源污染中最為突出的問題。
由于畜禽養殖仍屬低利潤行業,環保經費本就有限,加之農村地區環境意識淡薄,所以養殖場所往往只有在造成重大的污染事故后才會被追究責任。
延伸閱讀:
2013年3月,上海黃浦江上驚現大批死豬。公開資料顯示,相關方面共打撈出死豬1萬余頭。調查發現,部分死豬來源于黃浦江上游的浙江嘉興、平湖以及江蘇等地。嘉興方面表示:生豬總體養殖量大,規模小,密度高,小規模戶飼養管理水平差,全程成活率相對管理水平高的養殖場低,是造成正常死亡絕對量大的原因。
民眾最為擔憂的,不僅是觸目驚心的死豬數量和檢測出的豬圓環病毒,而是死豬打撈地正是上海市飲用水的取水水源所在。幸運的是,上海市有關方面多次出面表示,飲用水源未受影響。
《大西洋月刊》撰文稱,豬在中國的飼養量巨大,但由于是農場養殖,抵抗力弱,病死后農民習慣一丟了事,對危害衛生安全的丟棄物進行處理的做法還不普及?!度A爾街日報》也說,大規模丟棄死豬的缺德之舉令國民震驚,但人們質疑的不僅是豬的死因,還有中國處理動物死亡事件的方法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