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高榮 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
冰桶挑戰下的國內慈善尷尬
章高榮 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
我們需要快樂而單純的慈善,動機、多少、形式不應該成為羈絆。

2014年8月17日,因比爾蓋茨、扎克伯格等人參與而風靡全球的“ALS冰桶挑戰賽”(ALS Ice Bucket Challenge)傳入中國。該活動要求參與者在網絡上發布自己被冰水澆遍全身的視頻,然后該參與者可以點名要求其他三個人來參與這一活動。活動規定,被邀請者要么在24小時內接受挑戰,要么就選擇為ALS協會捐出100美元。該活動除了讓更多人知道被稱為"漸凍人"的罕見疾病外,也為了募款幫助治療和關懷漸凍人這一罕見病人群。
“冰桶挑戰”在傳入中國以后,隨著雷軍、郭臺銘、李彥宏等商界人士的參與,無論是參與者的影響力,傳播速度,還是媒體報道關注度,乃至于單項籌款總額都成為2014年度破紀錄的新聞熱點。
在冰桶挑戰的中國化傳播過程中,瓷娃娃罕見病關愛中心成為此次冰桶挑戰的主要資金接收方。截止8月底,瓷娃娃共計接受捐贈達到800多萬元。另外,也正是此次活動ALS及罕見病被中國公眾所熟知。
今天,冰桶挑戰已經告一段落,我們可以看到,伴隨冰桶挑戰在中國取得巨大成功的還有對參與冰桶挑戰者和資金接收方瓷娃娃的質疑。這種質疑既凸顯了輿論對于慈善參與的寬容度有待提高,也凸顯了中國整個慈善生態的尷尬,在罕見病領域則更為突出。
過往中國式公益籌款的成功往往依賴于“眼淚指數”,某種程度上甚至是通過對受贈者尊嚴的剝奪來實現。無論是媒體報道還是慈善組織開展籌款,往往總是以受贈者生活狀況的凄慘為開頭,很多時候媒體更是會進行選擇性的報道,目的就是為了喚起公眾的同情心從而實現籌款。在各種捐贈現場,我們更是可以輕易看到未成年人或者受助者講訴自己的悲催故事,然后向捐贈者表示各種感激之情。簡言之,傳統的慈善所追求的往往是通過虐心來實現籌款。
“冰桶挑戰”活動的成功告訴我們慈善參與可以很快樂,可以用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不一定需要與“眼淚”掛鉤。除此之外,近年來,“壹基金”的“為愛奔跑”和扶貧基金會的“善行者”活動也是對中國慈善籌款轉型的最好詮釋。此類活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將慈善與運動或者說參與者的自我健康相結合。慈善參與者除了完成一定距離的徒步或者跑步外,還需要完成一定數量的籌款活動。此類活動即挑戰了參與者的體能尤其是毅力,也讓其通過動員他人的捐贈來完成籌款金額和傳播慈善理念。“快樂公益”成為此類活動的重要特點。
可以說,現代慈善的發展已經超越了眼淚指數,對受贈者隱私的揭露以及傳統受者感恩于施者與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不符。對中國社會來說我們需要更多的快樂式慈善,而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中國慈善籌款轉型成為可能.某位公益界人士因此評價:如果說我們與美國慈善行業的差距是20年以上的話,我們與美國慈善界在籌款上的差距則不足20天。
除了對“冰桶挑戰”過于娛樂化的爭議外,對冰桶挑戰參與者動機的推測則是另一個更為需要重視的問題。可以說,“動機推斷”一直困擾著中國慈善的發展,雖然這兩年所有改善,但依然成為困擾名人慈善參與的重要因素。馮小剛曾經概括過中國的輿論環境對明星慈善參與是捐多說作秀,捐少說鐵公雞,捐遲算詐捐門,不捐可以高調批評任何人。在此次事件中,包括雷軍、陳光標等人都被質疑動機不純。
從國際經驗來看,動機從來就沒有成為判斷一個人慈善參與的標準。首先在于“動機”本身就是不可測的,對某個人“動機”的推測本身就是不可證實的。其次,慈善參與并不一定要求慈善參與者不能獲利。以企業慈善參與為例,企業慈善發展到今天已經從之前純粹的捐贈發展為戰略慈善,即企業在慈善捐贈的同時自身也能夠實現品牌等可持續發展,從而更好的開展慈善活動。因此,“動機推斷”不應該成為我國對慈善參與者進行評價的指標。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慈善參與者可以從慈善參與中直接獲益。
就冰桶挑戰而言,評價它成功與否的指標首先是通過慈善參與者的參與,是否提升了公眾對罕見病的認知和關注;其次是籌款金額是否顯著增長;最后是慈善參與者是否有其他違背慈善本質的行為或者對其他人造成傷害。如果這些都沒有問題,那么我們就應該肯定這一類活動和參與者的貢獻。
除了對“冰桶挑戰”娛樂化和參與動機不純的質疑之外,中國慈善行業在罕見病領域發展的不足成為此次事件最值得反思的問題。當此項活動傳入中國的時候,新浪微公益平臺的負責人發現該領域專業機構寥寥可數,其中相對規模和影響力還算可以的只有瓷娃娃罕見病關愛中心一家。雖然,后期有其他漸凍人機構認為瓷娃娃劫持了此次籌款,但是平心而論,如果沒有瓷娃娃的參與中國就更沒有其他組織能夠承接此次籌款。
可以說,中國慈善組織整體發育不足,無論是數量還是專業性都存在嚴重不足,這些問題的產生并不僅僅依靠公眾理念改善就能夠解決的。我們國家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的數量只有3-4家,而慈善組織更是少之又少。在美國每萬人擁有的社會組織數量則為30-40家。
這雖然有公眾認知的問題,但更多的是反應中國整個慈善政策尤其是財政扶持不足的問題。當我們細數瓷娃娃的發展歷程時,我們可以看到,正是因為民政部部長的特殊關照才使得以正式注冊。可想而知罕見病相關慈善組織除了這一群體本身力量薄弱以外,我們的法律政策依然薄弱。
首先,罕見病本身大部分沒有被社會保障體系覆蓋。其次,財政基本沒有購買服務用于該類群體。從國際經驗來看,政府采購往往占到慈善組織資金來源的三分之一,在我國香港地區政府購買服務更是占到了慈善組織資金來源的90%。因此,除了公眾慈善理念和慈善組織自身努力外,還需要政策的進一步扶持。這其中除了政府購買服務以外,慈善組織的登記注冊問題也需要進一步破題。
冰桶挑戰雖然取得了成功,但是其背后所折射的公眾理念和政策問題卻更為重要和值得我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