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1835/j.issn.1005-2909.2014.01.004
收稿日期:2013-04-12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模塊化教學模式在藝術類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的運用(2012Y217)
作者簡介:張春明(1978-),男,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云南少數名族地區區域性民居建筑的復原與再造研究,(E-mail)310600469@qq.com。
①我國內地建筑院校共233所[其數據來源于:朱一文.當代中國建筑教育考察[J].建筑學報,2010(10):1],作者在文中提到了231所建筑院校。截至2010年年底,云南共5所院校有教育部公布的建筑學專業,(原來只有三所),分別是昆明理工大學、云南藝術學院、昆明學院、大理學院、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因此,筆者認為內地建筑院校共233所。
②林洙:《困惑的大匠.梁思成》,山東畫報出版社,濟南,2001。
摘要:建筑學專業一直被列入工科體系的招生范疇,此體系設定強調了建筑的功能性和結構性,忽略了建筑作為藝術的一面。文章通過分析當下藝術類院校建筑學教育現狀,結合藝術類院校學生特點,探索具有藝術院校特色的建筑專業教學方向和教學方法,以期得出切實可行的教學措施。
關鍵詞:藝術類院校;建筑專業;發展特色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4)01-0015-03
在中國,建筑學專業一直被列入工科院校的招生范疇。此體系設定強調了建筑的功能性和結構性,忽略了建筑作為藝術的一面,而這一點在歐美恰恰相反,建筑學專業有的隸屬于美術學院,也有將建筑學作為綜合性藝術技術學科獨立設置為建筑學院。近10年,中國的藝術院校建筑教育才逐漸被社會認可,但其發展緩慢。在中國內地233所建筑院校中,藝術類院校開辦建筑學專業的僅有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云南藝術學院、廣西美院8所,僅占總數的3%①。為此,藝術類院校的建筑專業如何發展其特色,在眾多的建筑專業院校中獨樹一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進行了探索性思考。
一、從藝術類院校的優勢入手
中國建筑學家梁思成認為,“建筑師的知識要廣博,要有哲學家的頭腦,社會學家的眼光,工程師的精確與實踐,心理學家的敏感,文學家的洞察力,但最根本的他應當是一個有文化修養的綜合藝術家”②。建筑作為一門專業,需要學生掌握的不僅僅是工程方面的專業知識,同時它需要學生具有很強的藝術修養,這對于建筑專業的學生來說十分可貴。說它可貴,是因為它需要學生在大學階段進行全方位的藝術專業接觸,而這樣的藝術氛圍營造,在廣大設有建筑專業的理工院校中極為稀缺,甚至不可能。但是,在設有多門類藝術專業課程的藝術院校,這一點恰恰是其具備的特征之一,這也正是作為藝術專業院校設置建筑專業應該極為倚重的優勢。在藝術類院校中,設有美術專業、音樂專業、戲曲專業、陶藝、民間工藝、雕塑、聲樂、舞蹈等,這些都是藝術所涵蓋的內容,在學生五年的課程設置中,應該從制度上引導學生去學習。具體做法是在教學大綱制定之初,將相當數量的學分劃入選修課,要求學生在眾多藝術類課程中選取一定數量的藝術課程作為選修課學習。這樣在五年的學習中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功底。如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從綜合素質培養的角度看,甚至比專業課程的學習更具有長遠的意義。
二、從辦學特色入手
在辦學之初,確定好人才培養的方向以及辦學特色,對于學科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云南有著豐富的地理和人文資源,各個地區的人們充分利用當地自然、地理環境,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建筑風格,而由此形成的人文資源更是豐富多彩,使得云南的人文建筑有著強烈的地域特征性。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滲透,地區建筑的形態與當下生活的沖突日益明顯,在此背景下,如何使得傳統建筑形態在適應現代化生活方式的同時,能很好地體現本地區本民族的建筑地域特色,這正是我們需要研究的重要方向,同時也是云南藝術學校設置建筑學專業的目的之一。
云南地處祖國邊陲,與多個東南亞國家接壤,長期以來多種文化互相交融碰撞,在不斷演化過程中,云南本土的建筑從中吸取了豐富的營養,進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云南地區建筑風格。豐富的資源,為教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沃土”,尋求云南地區建筑特色,繼承和發展地區性的文化,正是我們研究的重要方向,著眼于云南地方文化的多樣化的繼承與發揚,放眼全球,在這個研究過程中,不僅能使得民族和地區建筑保持持續的凝聚力和活力,又使得全球文明的發展有利于云南民族地域文化的發展,“與地域環境共生,與現代生活環境同構的地區建筑”正是我們在辦學中追求的首要目標。
三、從藝術類院校地方特色入手
前面所及,從宏觀上確定了辦學的首要目的及目標,那么從實際教學上又如何入手呢?這里,首先思考的問題是何為藝術類學生的長處?顯而易見,藝術類的學生在入學之前,都或多或少接觸過繪畫、色彩方面的訓練,較之理工類院校學生都有了較強的美術功底,具備了一定的造型功底和藝術修養。基于此,在專業課的講授中,特別是專業設計課,在強調功能、流線的基礎之上,任課教師應該把建筑的造型設計放在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上來看待,這一點正是基于藝術類學生的長處而考慮的,同時也符合市場對建筑設計的基本要求。
但僅僅從造型上評判學生設計作品的優劣并不全面,更為重要的是在學生進行造型設計的同時,任課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設計進行構造設計,在結構選型的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講授,在引導學生如何將設計做漂亮的同時,還應該結合學生具體的單體設計,告訴他們如何從技術的角度來實現和滿足設計要求,因此,構造設計和結構選型課的講授尤為重要。在講授過程中,教師可結合一到兩個學生作品設計進行解析,從建筑作品的實際入手進行解剖,從散水到女兒墻,從墻身大樣到屋頂造型,從跨距選擇到梁柱大小的設定,逐一地將一個個專業知識點融入到學生自己設計的作品中去,將學生繪制的圖紙落實到實際工程實施中。這樣從理論到實際,從簡單的造型設計到具體的工程實施,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完整的認識。
四、藝術類院校建筑學專業在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藝術類院校中,藝術類院校的課程設置更側重實踐內容,而相對于理論性較強的專業知識課,特別是與數理有關的課程開設較少,這與長期以來形成的教學模式有緊密關系,相對于理工類學生,藝術學院的學生在數理方面的知識較為薄弱,邏輯推理能力相對較差,但這一點在建筑學課程的學習中卻是不可缺少的能力,如何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是藝術類院校在建筑學專業課程設置教學中應當注意和加強的問題。
對此,可從兩方面來實現:第一,在設計課程中引入數理知識,用一些形象的案例或模型進行講解,進而較為深入地講解一些數理性較強的專業知識,如彎矩、剪力、內力等力學知識;第二,對于數理方面的知識,在制定教學大綱之初,任課教師應該有清晰的認識,酢情降低這方面的教學深度。
藝術類的學生長期受藝術熏陶,感性思維較為突出,形象思維能力很強,因此在設計中能夠有很好的想法,設計的作品外觀新奇并富有特色,但欠缺工藝方面的考慮,往往難于實現或實現成本較高。對此現象,從教育的出發點出發,不宜過多限制甚至指責學生的發揮,但是為了讓學生的設計更好地結合實際,在專業設計課開課之初,可帶領學生進行一些針對性較強的教學參觀實習,無論是正在建設的工地還是已經建成運行的場所,當置身其中的時候,實際建筑物對學生的觸動,加之教師的專業講解引導,會對學生產生很好的影響。通過觀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并帶著問題進行設計,這樣對于設計的創新與實施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在藝術類院校中,建筑學專業設置較晚,所以建筑學的教師大多是理工類院校畢業的學生,都具備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對此,可以讓這些專業教師同時擔任班主任,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及時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引導。
五、結語
對于藝術類建筑學專業而言,我們重點在如何用設計創意的思維來發展地方本土文化,從而形成前述的“與地域環境共生,與現代生活環境同構的地區建筑”的辦學目標,以建筑文化引領整個建筑設計課程,淡化建筑類型設計,強調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不僅僅是民居的再現,這是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努力的方向,也是區別于其他工科院校建筑學的最大不同之處。
參考文獻:
[1] 朱一文.當代中國建筑教育考察 [J].建筑學報,2010(10):1.
[2] 林洙.困惑的大匠:梁思成[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
Architectur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with characteristics in local arts academy
ZHANG Chunming
(Arts and Design, Yunnan Arts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P. R. China)
Abstract: Architecture specialty is in the scope of engineering enrolling for a long time, which stresses the functioning and structure but ignores its feature on the other side. The current education situation of architecture specialty in local arts academy was analyzed. The teaching direc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curriculum setting of architecture specialty with characteristics were explored and presented combin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in local arts academy.
Keywords: arts academy; architecture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編輯 梁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