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2013年,注定要在四川的經濟發展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2013年,是全國宏觀經濟形勢錯綜復雜的一年:市場需求不足、企業生產成本上升、產能相對過?!袊洕呀浉鎰e高速增長時代,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我省的形勢也不容樂觀:4月,蘆山強烈地震襲擊四川;7月,特大暴雨洪災又給我省經濟帶來重大災難,這樣的重大自然災害給我省經濟帶來了嚴重的影響。省統計局預測,僅“4·20”蘆山強烈地震,就拖累全省經濟增長近0.3個百分點。
然而,在這樣一個特殊困難接踵而至的年份,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人民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堅定“科學發展、加快發展”不動搖,全面實施“三大發展戰略”,奮力推進四川“兩個跨越”,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四川經濟在2013年交出了不俗的成績單。
穩增長來之不易,搶抓機遇得先機
作為西部省份,四川“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發達”的基本省情沒有變。同時,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要求,也決定了四川必須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必須要有一個較快的發展速度,保持一種追趕跨越的發展態勢。
據省統計局預測,今年我省有望增添3個千億元GDP新成員。這也意味著我省GDP總量過千億元的市州將達到12個。這樣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源自全新發展戰略的開啟: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構建全省競相跨越新格局;實施“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形成“四化”同步發展新態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轉型發展、跨越提升新動力。
然而,這個譜寫偉大“中國夢”四川篇章的開局之年,走得并非一帆風順。
地震災害后,怎樣打破客商對四川投資環境的顧慮?暴雨災害后,怎樣吸引客商來川?在光伏企業、部分科技公司停產的情況下,如何扭轉危機局面?四川省以一系列大手筆果斷出擊。
距離“4·20”蘆山強烈地震不到一個月,5月16日至17日,“央企入川”活動高規格舉行。隨后,“民企入川”、“港澳企業四川行”相繼舉行。省投資促進局提供的數據:“三大投資促進活動”累計簽約項目投資總額8336.9億元。
6月,財富全球論壇在成都上演。這場全球最負盛名的財經盛宴首次移師中國西部,就吸引了全球600多位跨國公司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及世界知名政治家和學者匯聚。
10月,又有兩場盛會接踵而至——第十二屆世界華商大會吸引了104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名海內外嘉賓參會,第十四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以更加國際化的姿態讓世人將目光聚焦西部、聚焦四川。
嘉賓如約而至,為四川帶來先進的思維啟迪,更帶來實實在在的支持。一個個大動作,不僅提振全省上下的發展信心,更開拓了發展空間。
轉方式調結構,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穩中求進,穩中有進,既要“穩”,也要“進”。不穩無法進,不進難以穩。穩,需要智慧;進,更需要勇氣。放眼全省,一個“進”字貫穿全年。
四川開放型經濟、國內貿易和服務業呈現全面增長、提質增效、穩中向好的勢頭。最新數據顯示,在川落戶的世界500強企業達269家。目前除川西北少數地區外,全省次級城市實現境外世界500強企業全覆蓋;境內世界500強企業實現全川覆蓋。
1-10月,全省公路水運建設完成投資1128.4億元,同比增長16%,連續3年穩居全國首位,預計全年完成投資將超1200億元。
然而,過度依賴投資拉動增長,低端產業規模擴張的發展路子,“三高一低”的粗放增長方式以及通過政府高負債推動快速增長已不可持續,四川到了“轉型才能更好發展”的關口。
重拳出擊,化解過剩產能,騰挪發展新空間:2013年,全省關閉小煤礦400多處,大力推進鋼鐵、造紙、水泥、玻璃、光伏等過剩行業整合化解,有序淘汰433戶企業的落后產能。以市場為導向的兼并重組、抱團發展頻頻上演。
培育優勢產業,打造新興增長點:2013年前11月,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14.9%,七大優勢產業中,電子信息和汽車制造產業成為推動工業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從投資結構觀察,全省安排的500個重點投資項目中,高速公路投資近年來首次“減速”,戰略性新興產業繼續“升溫”。不僅如此,民間資本投資占比不斷攀升:2013年前11月,民間投資占全社會投資比重達到56.2%,比上年同期高2.9個百分點。
曾經的“短板”也在補足。
5月,《關于2013年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意見》公布,六大重點工作、五大改革措施,不僅鋪平了農民入城之路,更拓展出擴大內需,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之路。
3個月后,針對又一處發展“短板”,《關于推進民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意見》和《關于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雙雙“出爐”,民營經濟發展迎來利好。
一年來,抓投資、促工業、促消費、推進城鎮化——4個“8條措施”,促進外貿穩增長、調結構的“10條措施”,逐一落地。
抓發展促改革,挖掘經濟增長潛力
對四川民營企業家來說,“穩中有進”,離不開一扇扇投資的“玻璃門”不斷被打破,讓民間資本的觸角得以自由伸展。
去年8月出爐的《關于推進民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和《關于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可以為民企進軍金融找到最直接的注腳。《意見》提出:“切實破除體制性障礙,推動民間資本有效進入金融、能源、鐵路、電信、文化、醫藥健康等領域。”
數據更能顯出成效,去年前11月,我省民間投資同比增長23.1%,較同期全社會投資增速高出6.3個百分點。
去年,省政府明確提出“審批事項全國最少、程序最簡、辦理最快、費用最低、服務最優”的目標。省本級除取消調整3批257項行政審批事項外,還取消38項非行政許可項目,取消行政事業性收費13項;目前省本級保留行政審批事項260項左右,是全國最少省份之一。這些都為民營經濟開拓更大的空間掃清了障礙。
2013年9月、10月,習近平總書記訪問中亞四國和東南亞等國時提出絲綢之路戰略構想。四川省委、省政府敏銳地意識到這一戰略構想的提出,將對四川乃至整個西部地區產生深遠而廣泛的影響。于是,推進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開啟亞歐大陸共同發展通道被提上了日程。
目前,從成都發往歐洲的“蓉歐快鐵”列車,總是裝得很滿,貨物不僅有成都造電子產品,還有廣州、廈門的機械、服裝、汽配等貨物。但是,在從歐洲駛回成都的列車上,卻一直空蕩蕩的。相關專家說,這是因為“蓉歐快鐵”還沒有挖掘出所經過區域的產業互補性,對歐洲及其獨聯體國家的進口貿易缺乏需求導致的。單向開行的現狀,直接導致“蓉歐快鐵”運輸成本居高不下,四川必須加快與歐洲磋商返程的貨品貿易。
改革改變生活!四川正敞開大門,創造更美好的2014。(責編: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