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邊 疆
古箏種種
文/邊 疆
古箏的品種很多,傳統箏分為大箏、小箏、潮州箏和鋼弦箏等。新中國成立以來,古箏演奏家與樂器技師合作,先后研制成功移柱轉調箏、蝶式箏、系列箏、新轉調箏、新斜岳山箏、“多聲弦制”箏、唐箏、青花箏、半箏、蝶盈香檀箏、翹楚箏和水晶箏等,有力地支持了我國民族音樂事業的發展。
大箏即古老的傳統箏,全長200厘米左右,十三弦。通體用桐木刳鑿后加底制成,兩端岳山平行,用拉力栓弦法張弦,琴弦用絲弦,而且都是粗細相同的老弦。依靠左右移動箏柱調定音高。發音柔和,音韻渾厚。
小箏即近代的傳統箏,全長150~165厘米,十六弦。通體用較硬的桑木、槐木制作,其上蒙以桐木面板而成共鳴箱。兩端岳山平行,在琴尾端裝有上扁下錐的木制弦軸系弦。琴弦使用絲弦,依定音高低采用三種不同粗細的子弦、二弦和老弦。
潮州箏又稱客家箏,流行于粵東、閩南、閩西和贛南部分地區。當地人稱彈箏為楂(抓)箏。形制的主要區別是:首寬尾窄,弦軸置于桐木面板上,邊框和底板用硬雜木制作,底板上開有方形、長方形和半圓形音孔各一個。用弦軸(枘)系弦,一弦一軸,柱可移動。多為十六弦、十八弦,張粗細均等的銅絲弦,發音柔美清亮、音質淳正。但因其質脆,易跑弦、斷弦,后改用鋼絲弦。十六弦箏長114厘米、首寬22.4厘米、尾寬15厘米,音域G—g2;十八弦箏長148厘米、首寬29.5厘米、尾寬18.5厘米,音域G—C3。均按五聲音階定弦。改革后為二十一弦、二十五弦,張粗細不等的鋼絲弦或尼龍鋼絲弦。二十一弦箏長153厘米、首寬35厘米、尾寬28厘米,音域G—g3。
潮州箏有效弦距短,面板橫截面弧度較大,弦的共鳴音強。演奏手法細膩委婉,左手吟、揉、滑、按交替使用,右手彈、勾、托、抹剛柔相濟,技巧運用均較省力,發音靈敏,容易奏出潮州樂曲的韻味。這種箏自持高雅,只奏絲弦樂曲,少與戲曲、民謠或山歌配合,保持了古樸典雅的風格特點。有時也用于潮劇伴奏。
鋼弦箏又稱高音箏,是現代的傳統箏。全長165厘米。尾岳呈S形,二十一弦、二十三弦或二十五弦,采用鋼絲弦或尼龍鋼絲弦,使用金屬弦軸和弦鉤張弦,發音清脆明亮,由于琴弦與高、低音部配合較好,發音靈敏,音響洪亮,音域寬廣,適于表現輕快流暢的音樂效果。適于獨奏、重奏或合奏,在伴奏方面效果也佳。
移柱轉調箏沈陽音樂學院張琨、崔作新在院長李劫夫支持下,在鋼弦箏上先后通過岳山截弦、張力變音和橋碼截弦等方法試驗轉調。歷經20年的不懈努力,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最終在1978年研制成功首臺轉調古箏。
這種箏通過移動箏柱改變有效弦長,使音高變化達到轉調目的。箏的音箱加大、增寬,在面板上設有可以活動的岳山共振柱,它導音性能良好、移位靈活。活動柱頂端裝一小滑輪,柱下置雙軌道,柱可在軌道上自由滑動以改變弦長。軌道固定在一條拱橋上,拱橋兩端以框板為支點,中間架空。面板不承受柱和弦的壓力,可自由振動,從而使箏獲得明亮、清脆的高音和圓潤、渾厚的中低音。控制音高的五聲音階腳踏板分為三檔。可使音升高、降低或還原,能演奏各種和弦。此箏二十一弦,全長185厘米、首寬36厘米、尾寬34厘米、厚11厘米。音域A1—a3。保留傳統箏定弦法和各種滑音、顫音技巧的演奏,轉調方便,音色統一,音準穩定。
蝶式箏于1978年由上海音樂學院何寶泉研制成功。面板兩端有“S”形岳山,中間設有中岳山。兩側交叉裝弦,弦下均有可移弦柱。音位按十二平均律排列。張四十九條尼龍鋼絲弦,音域D—d3。在低音的三個八度內,設有腳踏制音器。面板左側裝有變音弦鉤,可在左側用傳統方法演奏五聲音階箏曲。還可演奏七聲音階和變化音較多的現代作品,由于它的音色、音量可與民族管弦樂隊和西洋管弦樂隊結合,其演奏技巧和藝術表現力更為豐富。
系列箏于2000年,上海民族樂器一廠設計研制成功。包括高音、中音和低音箏三種,音域由B2—d4 。是在二十一弦箏的基礎上,各向低音和高音區再擴展一個八度。高音箏,十七弦,音域b1—d4;中音箏,二十一弦,音域D—d3;低音箏,十七弦,音域B2—b,中間新增的D1—B1五弦是最富特色的區域,距奏者較遠的七弦為半音區,是根據所奏樂曲而靈活定弦區域。整套樂器音色統一。世紀之交,這種系列箏已為上海、香港、臺灣和新加坡等地的古箏樂團所采用。
新轉調箏又稱新箏,2000年,由樂器改革家潘海新、潘海偉經十多年的努力研制成功新轉調箏。在二十一弦箏上,改成中置柱碼,左右各成一有效音區,左為七聲音階,右為五聲音階,利用有效弦長調整音高,增設了轉調器,彈奏Fa、Xi兩音較為方便。若將柱左或柱右一邊調成半音,另一邊的音不動,則構成十二平均律,可演奏創作的樂曲。新箏提升了左手的演奏技巧,有時還可左右手交叉彈奏,達到嶄新的藝術境界。已在國內流傳。
“多聲弦制”箏于2007年由中央音樂學院李萌教授與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合作創新研制。這是一種五聲制和七聲制的組合箏,可在不改變五聲、七聲弦制奏法的同時,加進更多的音及音色,在不改變琴體情況下,兩制古箏互用共鳴箱,并使樂器有較好的發音和音質。在演奏中可隨曲目的需要來調節五聲或七聲弦制,也可調節出兩邊均為五聲或七聲、一邊為五聲另一邊無弦制等多種不同的組合方式,堪稱國內古箏界一大創新之舉。
唐箏于2008年由江蘇揚州著名琴箏技師熊立群研制。是在參考古代文獻、繼承和發展了盛唐十三弦古箏形態的基礎上,通過與眾多專家、學者、制箏技師全方位的深度探討與合作之下,進行了一系列改良和創新后研制成功的,同年獲得國家樂器實用新型專利。唐代的十三弦是大箏,共鳴箱用梧桐木刳鑿后加底而成,箏身筆直、張絲弦,而且是手工上弦;改良后的唐箏則是面、底板膠合一次成型,采用現代弦軸繞弦方式,不僅容易上弦調音,而且音色的穩定性能也有保證,使唐箏音色清雅、含蓄、細膩,具有唐代風采。
青花箏2008年,江蘇揚州工藝美術師熊立群研制青花工藝箏成功。這種獨具中國傳統特色的古箏,受到演奏者的青睞。獲得國家樂器外觀設計專利。采用上等紅木,面板由優質桐木制作,箏身和箏架表面施飾青花工藝,白色為底,配以藍色圖案紋飾,幽倩美觀,明凈素雅,呈色穩定,端莊大方,發音靈敏,音色優美,深受奏者歡迎。
半箏2009年,江蘇揚州制箏技師朱崇文大膽創新、改革研制成功半箏。具有體積小,重量輕,音色佳、攜帶和演奏靈活方便等優點。箏長僅為傳統箏的一半,其有效弦長和共振空間均達到極限,還應用了新斜岳山箏和薄型琴箏兩項專利技術,使半箏的音色達到傳統箏的效果。方便了古箏演奏者和愛好者,特別是工作流動性大、流動演出、外出旅游、居所狹小、住校學生等,使之可輕松攜帶、隨意演奏。
蝶盈香檀箏于2009年由上海民族樂器一廠設計制作。這是我國首制的巨型古箏,外觀呈蝴蝶造型,兩翅長404厘米、重達200公斤,由制箏技師歷經一年精雕細刻打造而成。在兩對翅膀上置有四臺燕翅式古箏,可供四人同時演奏同一樂曲,其音響高低有序,音色優美華麗。其仿制的觸角、復眼、腹部和翅膀等蝴蝶器官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翹楚箏于2 0 0 9年由江蘇揚州工藝美術師熊立群設計研制成功。這種箏模仿古琴演奏中琴首較低、琴尾較高的態勢,而將古箏首端壓低、尾端翹起,猶有躍躍欲飛之勢,故名。全長152厘米、首寬34.5厘米、尾寬25.5厘米、首厚16厘米、尾厚6厘米、腿高20厘米。箏材以雞翅木為框板、桐木面、黑檀木和牛骨做岳山和箏柱。造型優雅獨特、古香古色。張二十一條尼龍鋼絲弦,音質清澈,音色優美。它不僅創新和發展了制箏領域,還擴展了古箏的演奏形式,可以立奏、坐奏和席地演奏,給觀眾清新舒暢的視覺和聽覺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