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 楠
用音樂放飛夢想 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宋飛訪談錄
文/姜 楠
在第五屆沈陽中外音樂文化交流展期間,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宋飛帶領該院人事處、教務處、藝術實踐處和國樂系四部門的業界同仁到沈陽音樂學院進行為期五天的調研交流活動,宋飛還舉辦了題為“中國音樂風格語言在二胡演奏中的表達與技巧運用”的學術專題講座和“弓弦情”宋飛師生二胡音樂會,系本屆沈陽中外音樂文化交流展的重要活動之一。
筆者在宋飛內容豐富、緊湊的日程安排間隙對她進行了一個簡短的采訪。
筆者:請您談一下此次率隊來訪的主要行程和目的。
宋飛:為了加強院校間的交流與合作,這次我們中國音樂學院人事處、教務處、藝術實踐處和國樂系四部門的同事來到沈陽音樂學院,就人才培養模式、教學管理、青年教師梯隊建設、藝術實踐建設與管理等專題,進行調研交流活動。中國院與沈陽院一直有著很好的合作基礎,學校層面、老師層面或者部門層面的交流特別多,這次我們就是要把以前合作當中已經形成的共識付諸“藝術實踐直通車”協議并簽署下來,對下一步兩校間的合作進行進一步的溝通,對教師隊伍特別是青年教師的培養也是一個很好的想法?!八囆g實踐直通車”是三年來中國院倡導的機制,三年中相繼跟天津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簽訂協議,在校際層面推動實踐教學,為藝術實踐搭建一個連動平臺,資源共享,整體推動,形成一個整合效應,大家都能夠得到提升。當前,國家對藝術教育實踐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樣一種借助于校際之間的聯合,使藝術實踐對藝術教育教學有更好的推動作用,最終實現九大音樂學院藝術實踐聯盟,形成一個機制。音樂教育的整體發展就會有一個優勢的整合。
筆者:作為學院領導,請您談一下對藝術學學科建設和藝術教育的理念。
宋飛:國家聚焦藝術教育,在現在的條件下,藝術教育將會有更好更切實的發展。我國的音樂教育嚴格意義上來說,最早的進入是借鑒非中國傳統的方式建立起來的,我們的課程以前蘇聯和歐洲的教育方式為當時的基礎,發展到這個世紀,對于音樂教育呈現我們中國民族音樂整體的傳承發展和傳播創造來講,擺在我們面前的是更新的、更艱巨的課題和任務。因為我本人是從事民族音樂演奏和教育的,作為中國音樂教育,要在現在多元文化空間當中更加開放和包容,在開放和包容當中要有很強的自主,有了這種自主和自信,然后面對多元文化的社會發展的空間,就會比較自如,不會失去自我。所以我覺得從國家倡導的中國文化傳統的大氛圍下,我們的音樂教育要思考如何成為中國音樂教育的特質。我是在中國音樂教育模式中成長起來的,我在接受系統而全面的專業訓練的同時,又有幸隨諸多名師修習其他民族樂器的演奏,形成了我音樂學習和表演實踐的兩條路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實施“雙語”教學模式,在傳承過程中兼容、包容和借鑒。我們也會就某一學科某一專業的人才培養召開研討會,做一些探索,做一些課題,比如說,中國音樂文化精髓的探索與實踐。我會帶著學生做游學,向民間學習,整理很多民族音樂的特色的教學資源,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一個教學的獨特的方式和模式,對于中國傳統音樂精髓來說,去做很多嘗試、探索和實踐,也邀請專業人士做一些跨界的研討。去年我組織了一次二胡專業精英人才培養研討會,當時有很多專家提到,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都曾做過精英尖子生的實驗班,現在這些尖子生經過跨界培養和多種專業學習的經歷后都已成為名家和大家,現在在各音樂院校中,我們也在交流對于尖子生、優秀生給予政策上的傾斜與支持的經驗和做法,還沒做到給予特殊課程的搭配,沒給他特殊的“營養”。對于專業和學科建設來說,這些都要放在我們的視野當中。去年,我們學院再次完善教學大綱,就是為了完善、建構音樂教育體系。
筆者:您作為二胡學會會長,請您談一下二胡專業發展的長遠目標和當務之急,應該解決的問題。
宋飛:先說問題,不光是二胡,別的器樂教學也存在這類問題,社會化業余考級、升學加分因素,使得教育充滿了功利性因素,更接近一種職業教育或技能教育。而我的感受,更希望是一種文化教育,一種獨特語言方式的表達的教育。二胡已經在民族樂器發展中經過劉天華、劉文金等幾代人的努力已經成為民族器樂隊伍發展中的領軍樂器,這就使我們當代二胡人身上的壓力更大,關系到走向哪里、如何帶動其他樂器發展的問題,我們定期組織召開研討會,對不同層面的二胡教育、傳播、創作、表演等進行思考和研討。民族器樂如何能夠健康發展,創作至關重要,創作的發展方向引領演奏方向,作品會滲透到教學中,人才就會受影響。教育是很重要的基礎,到底要培養二胡專業學生透過學習能夠把握什么、掌握什么,我想更多的是一種能力的培養,是文化傳承力、文化擔當力、文化詮釋力、文化創造力的培養,對于整個音樂學科發展也要有這樣的目標。畢竟一代代人會逝去,會老去,我們要讓下一代人有能力、有信念能夠成為后備力量,如果我們的專業發展或者教學能讓新生代擁有那樣一顆睿智的心最重要,對中國文化的傳承發展及未來擁有思辨能力,有前瞻性,有反思能力,有這樣群體的出現,相信這個專業就會發展得更好。在多元文化的空間當中,表面上看起來會受到外來不同音樂方式的沖擊,特別是在傳媒信息發達過度的時代,在很多觀念上、文化生態上帶來新的考驗,作為二胡人,作為中國音樂教育者,要主動面對這些,不能只是抱怨,不能只是感慨感嘆,我們可以透過主動的行為,利用現代文化生態當中的優勢,掌握更好的路徑,為專業發展和教育傳播有所用。
筆者:請您概括性的介紹一下您倡導的二胡“雙語”教學模式。
宋飛:二胡“雙語”教學,是我1999年回到母校后,在教學實踐中探索、積累,逐步形成并完善的教學模式與方法。二胡的“母語”和“非母語”都是文化的呈現。二胡的“母語”主要是指中國二胡音樂中那些來自傳統、民間,具有二胡傳統文化特質與獨特意蘊的音樂語言、語匯,輔助性的“非母語”不但包括身處當代中國多元文化環境中,對西方乃至世界不同民族、國家弦樂藝術以及各類音樂的借鑒,同時也包括對許多風格、語匯多樣、具有創新意義二胡作品的學習。這兩方面的培養訓練是并置交錯的,每一位學生都要接受“雙語”中不同語系的訓練。在二胡“雙語”教學訓練中,是將演奏技法、音樂語匯、風格氣質等方面的內容貫通在一起,在學習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是這種整體能力的訓練和培養,這是一種區別于傳統的,將不同技術技巧、風格情感的音樂表現通過分階段分級訓練,再進行整合的訓練方式是不同的。不僅傳統的、民間的與外來的、新創的音樂語言需要學習、傳承,在演奏中都要能夠有所把握和表達,都必須相交融匯,從而形成與日俱增、整體發展的演奏能力。在不失本源的前提下,兼顧到“母語”與“非母語”這兩個語系的相互交融,兼顧中國音樂“母語”文化特性和多元文化環境中“非母語”音樂特性的表達,加以有效的訓練和引導,開發激活學生的潛質和能力,逐漸形成“雙語”化的音樂詮釋能力。
筆者:當前民樂演奏技術產生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如何能夠找到技術和音樂的完美結合,以適應大眾審美的需要?
宋飛:確實,當今民樂演奏技術很發達,但受眾不一定很認同,技術是為音樂表達服務的,無論技術高超與否,都是為音樂服務的,技術影響真情實感的表達,如果影響了精神呈現的話,就不是成功的技術,我們杜絕為了炫技而炫技。一切創作都是為了音樂的需要?!盀闃凡豢梢赃`”,要有真情流露的表達。不管技巧多高超,都不能偏離音樂的本心,“真善美”中“真”是擺在最前面的。只有真誠的東西,才能讓人看到善良的心靈,才能感受到美的存在。
雖然對宋飛的采訪時間比較短暫,但從簡短的交談中能深刻地感受到宋飛作為一個音樂人、一個音樂教育者、一個演奏家對于音樂的那份執著。此次宋飛來我院講學、演出,也是第五屆沈陽中外音樂文化交流展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揭開了我院與中國音樂學院合作的“藝術實踐直通車”的序幕,見證了兩?!八囆g實踐直通車”的首航。這是兩校“手拉手、大步走”的新航程、新天地的開始,標志著兩院在師資隊伍建設、藝術實踐運行管理、聯動教學資源、優化人才培養途徑、拓展社會服務功能等多方面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宋飛簡歷
宋飛,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國家一級演員,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國樂系教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表演藝術委員會主任,二胡學會會長,劉天華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胡琴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劉天華、阿炳中國民族音樂基金會副理事長。
她的胡琴藝術集各家各派之精華,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她的演奏風格著重于作品的意、情、趣,聽來自然流暢,揮灑自如。被媒體譽為“新一代胡琴藝術才女”、“中國當代譽滿國際樂壇的二胡演奏家”、“中國民族音樂的‘領軍’人物”,“中國二胡皇后”。是當代活躍在音樂舞臺上的中國民族與器樂獨奏大家,也是備受中外音樂界、唱片界矚目的頂級音樂家。
(責任編輯 董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