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東冬 陽秋林
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包含國外國內兩個方面。本文借鑒國內外學者的觀點,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基礎研究兩者的關系。即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履行的對股東、債權人、員工、政府、供應商、社區、顧客的責任。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衡量方法
通過文獻閱讀,筆者發現衡量企業社會責任的方法有四種,分別是聲譽指數法、內容分析法、聲譽評級法和KLD指數法。第一種方法是聲譽指數法。即由專家教授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進行主觀打分,然后綜合各位專家打分情況對企業的聲譽排序。該體系選取的樣本均是履行社會責任較好的企業。第二種方法是內容分析法。即將企業具體社會責任賦予標準分值或者數值,然后收集企業的相關報告和文件中關于社會責任披露的文字信息和數據信息,并且用披露企業社會責任的句子個數、數字和頁數來量化信息的一種方法。第三種方法是聲譽評級法。《財富》雜志通過設定可比公司(一般是行業中的領先者),然后從八個方面對目標公司進行打分和排序。在打分時,將這八個方面的指標細分,計算各指標的加權平均數,將其作為聲譽指數。第四種方法是KLD指數法。KLD指數法是指由KLD公司研究的一種計量企業社會責任與利益相關者關系指數的方法。
二、財務績效的內涵及衡量方法
1.財務績效的內涵。筆者通過閱讀文獻發現:對財務績效的衡量大多是建立在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基礎上。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基本論點是公司經營除了要考慮股東收益最大化外,還要考慮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建立與利益相關者理論基礎上的企業績效評價方法,可以通過設置相應評價指標反映各方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保障程度。
2.財務績效的衡量方法。目前,衡量企業財務績效的指標主要有會計績效指標和市場績效指標兩種。會計績效指標基于企業的財務報表數據,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有每股收益、總資產報酬率等。目前研究選擇的財務績效指標主要是總資產報酬率(ROA),數值上為息稅前利潤與平均資產總額的比值(該指標是衡量企業盈利能力的通用指標)。而市場績效指標則基于資本市場,強調股東的回報;由TobinQ值(市場價值比期末總資產)這一指標衡量。
三、企業社會責任和財務績效關系的研究觀點
1.國外研究觀點。國外對兩者關系的研究開始的較早,研究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從而導致結論迥異。
Freeman(1997)研究發現公眾樂于購買履行社會責任較好企業的股票或者債券,從而使這些企業的股票、債券價格上漲,企業的價值增加。Homer.H.Johnson(2003)選擇凈利潤作為衡量財務績效的指標,研究發現合法經營會使企業凈利潤增加。Bassen(2006)選取不同國家的企業作為樣本發現:企業社會責任得分越高,股票系統風險越低。但是,企業社會責任得分越高,企業的債券信用評級越高。
Brammer(2006)以451 家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借鑒了英國權威的倫理投資研究服務中心(Ethical Investment Research Service)公布的各個企業社會責任得分數據,研究發現,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公司其每股收益卻比較低。
2. 國內研究觀點。我國學者對兩者關系的研究晚于國外,但是研究的比較全面。朱松(2011) 以2009年上市公司的數據為樣本,用社會責任報告的評分結果衡量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履行情況,以累計超額收益(CAR)作為市場對公司的影響指標,研究發現,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表現越好,市場評價越高。曹培(2012)以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價值為切入點,采用實證檢驗以及理論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其之間的關系,根據實證檢驗的結果,作者給出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建議。邵君利(2009)整理了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文獻并定量分析,卻發現企業價值越高,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性越低。企業不履行或者很少履行社會責任其企業價值反而越高。由國內外的研究綜述可見,由于研究方法等存在差異,研究并未取得一致性結論,兩者關系正相關、負相關的結論均存在。所以,有必要綜述學者們的研究模型,分析研究存在差異的原因。
四、企業社會責任和財務績效關系的研究模型舉例
1.基于利益相關者角度的模型構建舉例。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利益相關者角度。其內容涉及誠信經營、創新能力、安全生產、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等幾個方面,可細分為對股東、債權人、員工、政府、供應商、社區、顧客等七個方面的社會責任。
企業履行對股東的責任可使股東資本保值和增值,用基本每股收益(X1),股利支付率(X2)來衡量。
企業履行對債權人的責任可獲得債權人資金支持和保證財務的穩健性,用資產負債率(X3)和速動比率(X4)來衡量。
企業履行對員工的責任可增強員工的積極性和歸屬感,進而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用員工工資福利水平(X5)來衡量。
企業履行對政府的責任,按時繳納稅款,使企業避免了不必要的延遲納稅罰款和稅收滯納金,用所得稅上繳率(X6)來衡量。
企業履行對供應商的責任可獲得有質量保證且價格低廉的原材料,因此用應付賬款周轉率(X7)來衡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
企業履行對社區的責任為社區提供捐贈,承擔力所能及的捐贈,用對外捐贈支出率(X8)來衡量。
企業履行對顧客的責任為顧客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用主營業務成本率(X9)來衡量。
企業規模不同往往導致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可比性比較差,所以要加入控制變量—公司規模,可以用期末總資產對數即來衡量。
建立模型如下:
這種模型應用的較為廣泛,但是采用該種模型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和財務績效的關系,容易出現正相關和負相關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結論。其原因可能是:首先衡量兩者關系的指標不同,例如衡量財務績效會因選擇總資產報酬率或者托賓Q值的不同而導致結論不同。其次在回歸模型中可能存在解釋變量共線性的問題。所以有必要修正模型,因此有了基于傾向分數配對模型。
2.基于傾向分數配對模型構建舉例。 該模型采用傾向分數來選取配對樣本,具體做法是:首先按照公司規模的大小、財務的穩健程度、公司的治理結構、公司的管理狀況作為變量建立傾向分數函數;然后分別計算每家公司的概率值,按照概率相近的原則尋找配對的公司;最后得到兩組數據,即履行社會責任的公司和未履行社會責任的公司,這兩組數據共同組成了研究的樣本。
根據以上分析可建立以下logist回歸模型:
其中y 為社會責任變量,當取1時,標明企業披露社會責任,否則取值0;p 為企業被納入披露責任指數的概率;μ是殘差項。
由以上模型選擇了配對樣本,就可以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和財務績效的關系。
以上所介紹的兩種研究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的模型,在樣本選擇方面要剔除企業數據不全的、異常數據、以及ST的企業,以保證研究的精度和效度。
五、研究結論、不足及其建議
綜上所知,企業社會責任和財務績效的概念有許多不同的觀點,衡量標準也有多個,而且學者們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企業社會責任和財務績效的關系,因研究方法的差異,得出的研究結論也不盡相同。而且通過探討發現,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的關系研究存在一些不足,筆者提出以下建議,期望能為以后研究提供參考。一方面,完善二者關系的模型研究計量指標。研究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的衡量指標基本上都是貨幣計量,反應的也僅僅是企業的歷史財務信息,對非貨幣計量的指標很少涉及,這也造成了研究的片面性。為了全面反映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增加非貨幣計量的指標,從而保證結論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建議分行業建立社會責任指標體系以完善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影響的研究。以上模型的分析,由于針對行業的不同,結論迥異。目前,衡量我國社會責任履行情況還沒有統一規范的指標體系,學者的研究也只是假設某一指標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由于不同學者的指標研究假設不同,導致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有較大的差異。而且,不同行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側重點也應不同,如電子行業,強調技術創新方面的責任,而化工行業強調對污染治理方面的責任,所以有必要針對不同行業分別建立社會責任指標體系,進而完善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影響的研究。
(作者單位:湖南南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