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惠川
會計準則是公司編制財務報表向外部投資人和利益相關者傳遞信息的基本規范和指導,準則中規定進行職業判斷的地方屢見不鮮。而盈余管理的手段通常是會計選擇和職業判斷,會計準則的變動將會對盈余管理產生影響。本文通過分析公允價值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的內容與《企業會計準則》(2006)中關于公允價值規定的差異,試圖闡述關于公允價值的準則在修訂過程中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
一、征求意見稿推出的制度背景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已不能滿足報表使用者對信息的需求,在這種經濟背景下,2006年的會計準則中全面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在總則中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關于公允價值計量的具體規定分散在投資性房地產、資產減值、企業合并、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等多項具體準則中。
新準則在我國已經連續實施6年,因準則主要針對上市公司,這里討論的是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準則實施期間出現了因公允價值使用降低信息可靠性的問題,如在債務重組中通過調整估值技術、改變參數來調整非貨幣性資產的公允價值,以改變當期損益調整利潤表;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關于交換是否具有商業實質,準則只做了“換入資產和換出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在風險、時間和金額方面顯著不同”、“換入資產與換出資產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不同,且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差額與換入資產和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相比是重大的”的這些定性規定(楊英男,2012),缺乏操作性,這些都給了企業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的空間。財政部在2012年5月17日出臺的公允價值征求意見稿,旨在規范公允價值的使用。
二、盈余管理概述
關于盈余管理的定義,凱瑟琳·雪珀(1989)認為“盈余管理實際上是企業管理人員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威廉·斯科特(1997)在《財務會計理論》中指出“盈余管理是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保羅和詹姆斯(1999) 認為,盈余管理是公司的管理當局為了誤導外部信息使用者,在編制財務報告時進行的會計選擇和職業判斷。
在這里,盈余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盈余管理的客體是會計準則、會計方法和估計等。盈余管理中既包含合法的操控性行為,也包括非法的或欺詐性的操縱行為(沈烈,張西萍,2007)。當企業在準則、制度規定的范圍內進行職業判斷和方法選擇導致盈余的賬面價值變動是正當的行為,當盈余管理行為超過一定的限度時,比如虛構交易、違背準則進行會計選擇和估計,就屬于非法的操縱行為。這兩種行為都可以反映管理當局為達到公司價值最大化而在披露信息過程中帶有的傾向性。
三、征求意見稿對盈余管理影響的幾點分析
在征求意見稿中,具體規范了公允價值定義,明確了公允價值計量的方法和級次,并對公允價值計量相關信息的披露做出具體要求。這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3號——公允價值計量》的內容結構基本一致,也反映了在修訂會計準則過程中保持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持續趨同。
1.規范定義,引入新概念。在征求意見稿中,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發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或者轉移一項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對比《企業會計準則》可知,征求意見稿中將之前的公平交易改成了有序交易。有序交易,是指在計量日前一段時期內相關資產或負債具有慣常市場活動的交易。清算等被迫交易不屬于有序交易。強調一些非公允情況下的交易價格需剔除,使得公允價值的可靠性增強,降低了企業操縱利潤的空間。
此外,征求意見稿中還引入了計量單元,主要市場、最有利市場等概念和假設,為具體實務中公允價值的計量提供了規范,降低主觀判斷的程度。規定資產或負債以公允價值計量時以計量單元而不是單項資產或負債為最小的計量單位,強調了經濟活動的實質。
2.規范公允價值計量。征求意見稿首先將使用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和負債分為非金融資產、負債和企業自身權益工具、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這三大類,然后分別對每類的計量進行規定,為實務中的操作提供規范。對估值技術、采用的假設(輸入值)、公允價值的級次等做了系統的闡述。準則規定在確定估值技術時,主要看是否有足夠可利用數據支持,盡可能的使用從有序市場中獲得的可觀察數據。因為市場價格是金融資產(也包括非金融資產)的最佳估計,是最公允的輸出變量(葛家樹,2006)。規定公允價值級次由輸入值的級次決定,判斷輸入值的級次則依據其是否利用來自有序市場數據、是否可觀察。這一規定使得企業用公允價值計量資產時最大化的利用了市場客觀數據,降低了公允價值估計中的主觀判斷,從而降低盈余管理的空間,增強信息的可靠性。同時也將為增強我國市場的有效性作出貢獻,推動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
3.完善公允價值披露要求。關于公允價值的披露,征求意見稿規定企業根據相關資產或負債的性質、特征、風險以及公允價值級次對其進行恰當分組,并按照組別披露公允價值計量的相關信息。分組后披露將增強財務信息的可理解性,使外部信息使用者更好的理解企業披露的信息,有助于他們識別報表中因盈余管理而造成的數據變動。此處規定企業除了應當披露公允價值外,還應披露確定公允價值過程中的方法、輸入值、公允價值計量級次、估值技術,這些更多的信息可以幫助信息的使用者分析披露的公允價值在確定過程是否依據客觀現實,幫助信息的使用者辨認公允價值的可靠性高低,從而降低了企業進行盈余調節的空間。
4.存在的問題。由以上分析可知,征求意見稿豐富了關于公允價值的規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在經過上述調整之后,其對盈余管理的限制仍然有限,這也是準則兼顧科學性、適用性的結果。比如在資產減值準備中,資產組的確定等仍需要大量的職業判斷,給盈余管理留下空間。從國際趨同的角度看,公允價值計量中還沒有引入全面收益等概念,引入公允價值的概念不夠全面。這也與我國的經濟環境有關,全面收益等概念的引入也需要更完善的市場環境作為基礎。
會計準則不是盈余管理產生的原因,準則會影響進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實際上在會計準則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盈余管理,它的出現有其深層的社會、經濟原因。在會計準則出現和修訂的過程中,企業會隨之改變盈余管理的手段,使其行為更隱蔽,避免受到法律的制裁,降低盈余管理的成本。在這里分析征求意見稿對盈余管理的影響,了解企業可能運用的手段,使其隱蔽的行為一定程度是明朗化。準則修訂的過程是準則制定者與管理當局博弈的過程。準則在修訂的過程中,既要考慮其適用性、科學性,又要考慮其對管理當局可能的盈余管理行為的約束性,準則的制定者將在二者之間進行權衡。從前面的敘述可以發現,此次征求意見稿中,沒有拓寬公允價值的適用范圍,而是在具體公允價值計量的過程中細化了一些規定,使其更加明確,操作性和針對性更強。雖然征求意見稿不是為專門針對控制盈余管理而發布,但準則在修訂的過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盈余管理。
(作者單位:上海海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