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晟
民間花會,源于古代,為春節、燈節等重大節日或廟會的娛樂活動。它與社會風情、地域經濟、生活方式等密切相關,為百姓喜聞樂見,是勞動人民自己的娛樂方式。勝芳(現霸州市勝芳鎮)地處水鄉,富舟楫之利,商業發達經濟繁榮,人煙密集,百姓富而思樂,因此花會眾多,言稱七十二道會。每逢重大節日,八方花會相繼而來,順序擺開,各獻技藝,形成熱鬧的競技場面。
尊重一個人,就會爭取到這一個人;尊重一種信仰,你卻能夠得到一群人。欲要了解一個地方先得要了解當地的民俗民風,更要尊重當地的信仰。勝芳在今天的信息社會下能比較完好的傳承下來眾多的百年花會實屬不易,這種現象引起眾多人的注意和思考,引來四方賓客想要了解勝芳花會。但要想了解勝芳花會就必須要了解勝芳的火神信仰,因為勝芳花會的擺會就是火神崇拜的一種祭祀儀式。
火神爺的原型
火神爺的原型到底是誰,至今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民間信仰,都有很多種說法。目前比較盛行的說法認為祝融就是火神爺的原型,火神祝融原名重黎,相傳為帝嚳高辛氏(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時,擔任火正之官,以火施化,為民造福,因為管火有功賜名為祝融。《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曰:“火正曰祝融”,火正,就是掌管火的官員。《漢書·五行志上》一書說:“古之火正,謂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墨子·非攻下》記載如下:“天命融隆火干厘夏城之閑,西北之隅。”講的就是成湯伐夏的時候,天帝命祝融降火,來祝商滅夏。所以后世把火災稱為“祝融之患”,認為火災是祝融光臨,并用祝融來代替火災。
祝融又是誰呢?《山海經·海內經》說他是炎帝的第五代孫,可是在《大荒西經》說祝融又成了黃帝之后了。那么,祝融又是一副什么模樣呢?《山海經·海外南經》中說:“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可見他是一位神,有的解釋就把他解釋為“火神”,在我國的西南地區相傳祝融的生日在農歷四月初八。
因為過去有燧人氏取火之說,所以有些地區就把他尊為火神,并稱為火德星君;在滿族中火神卻是一位女性,稱為火神母。
那么在勝芳火神是誰呢?筆者走訪了當地的很多火神信徒和參與到花會擺會活動的會眾,他們都把火神稱之為“火神爺”并且認為他的原型是《封神演義》中火燒西岐的截教弟子羅宣,陣亡后被姜子牙封為火部正神。他們還告訴筆者火神爺是玉皇大帝的外孫(一說是玉皇大帝的外甥)。筆者還是第一次聽說火神與玉皇大帝還有這層關系,但有一點和上文一致,就是把火災也稱之為火神光臨。
火神爺的信仰
勝芳過去有一座火神廟,舊址位于今天的河南派出所附近,廟里主神是馬神,火神是其陪神(據信眾調研而來),可惜于1953年被拆,火神爺的塑像也被毀,現在的火神爺像是文革后重新塑的。火神爺是勝芳的主神,一個地方的主神并不一定要是神職多么高的神,雖然火神爺在中國眾多的神中他的職位并不是最高的,但是他在勝芳能起到現實的作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縣官不如現管”。因為在百姓的心目中信奉了火神爺就能避免火災,火神爺就不會光臨他們家了。
為什么勝芳這里會把火神爺做為主神來供奉呢?這是由于勝芳的自然環境因素造成的。在1963年根治海河前勝芳可稱得上北方少有的水鄉了,煙波浩渺、野鴨翔集、蘆蕩千里,真是不輸江南。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勝芳人得此富饒之地焉不利用之。當時勝芳的草行(蘆葦業)、鐵行(鐵匠)、漁獵業都特別發達。特別是草行,它是解決勝芳人就業的第一大行業,站到現在的勝芳閘橋附近放眼望去,光兩側的葦場一個挨一個望不到邊際,可見當時勝芳的草行是多么的興旺。但是草行特別怕火,一旦碰到火災連救的可能都沒有。因為怕火,所以才要敬火神爺,希望火神爺永遠不要來到這里。所以草行是信奉火神爺最為虔誠的信徒。
從事鐵匠的人認為他們打鐵用的爐子,是太上老君的煉丹爐,希望爐火永遠旺。所以他們也信奉火神爺。而漁獵業因為過去主要是用火槍、搶排等火器捕魚、打野鴨。過去這些獵戶家家要存放火藥,而火藥也是特別怕火之物,并且勝芳的獵戶到洼淀里打獵,一去就是幾天,船上存放火藥,這也是非常怕火之物。所以獵戶也極度的信仰火神爺。
換言之,在勝芳怕火的要敬火神爺,用火的也要敬火神爺。因為怕火到了極點,所以勝芳人就敬他到了極點,乃至于出現了每年兩次對火神爺隆重的祭祀儀式。過去是在農歷四月初八,六月二十三對火神爺要進行連續四天的祭祀。(此段根據勝芳鄉藝總會現任會首王志計口述整理得知)凡是有祭祀的活動,就需要類似于祭祀的人或者組織,在勝芳組織對火神爺祭祀的組織就是勝芳鄉藝總會(古時稱鄉藝總會,后改為勝芳杠會,再后來又改為勝芳大會,2005年又重新改回勝芳鄉藝總會)。勝芳鄉藝總會最先由許、王、張三個勝芳的草行和鐵匠大戶聯合組成,當時擔任總會會首的是勝芳四大家族之一薛家,一個歷史階段后由許家擔任會首。鄉藝總會的職能就是每年為火神爺舉行兩次隆重的祭祀儀式,但是勝芳對于火神爺的祭祀卻非常的有獨特性,他們不是迎神而是送神,希望火神爺永遠不要光臨。因為在信眾的概念里認為:只要把火神爺送走了,就永遠不會有火災了。那么勝芳這里以什么方式送火神爺呢,這種送神的方式更為特殊,就是為火神爺送殯!由此不得不對勝芳的這些先人們感到無比的尊敬,他們以自己的聰明才智想出了一個送神的方式,并且是徹底的送走了火神爺,我們想想火神爺都已經死了,火災還能來嗎?
那么勝芳鄉藝總會又以何種方式來為火神爺出殯呢,就是勝芳花會的擺會活動。
勝芳花會的擺會
傳說玉皇大帝的忌日是農歷的四月初八,火神爺的忌日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三,所以解放前勝芳花會的擺會時間分為兩次,四月初八到四月十一為第一次,六月二十三到六月二十六為第二次,每次連續四天進行擺會活動,兩次合起來一共是八天。解放后,為了恢復勝芳花會的這一傳統形式,當時的鎮委書記任俊明把兩次擺會的時間改為每年的正月初三到正月初六,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從而替代之前的兩次擺會時間,以適應當時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當時的人們都進了生產隊,每年中只有正月才有富余時間,所以把擺會時間改在正月,出會的人和看會的人都有時間。)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次擺會時間的變革也標志著勝芳花會擺會形式從娛神到娛人的一次蛻變。(此段根據王志計口述整理)endprint
因為當地歷史上缺乏對勝芳花會擺會的文字記載,我們只是從乾隆賜給挎鼓會的黃帶子和御覽轉秋千的觀賢燈可以確定乾隆時代就有了“擺會”的活動。順便說一下題外話,當地人總說乾隆七次下江南中的第五次路過勝芳時才賜予上述這兩道會的,最近勝芳民俗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到北京考察時從清史中得知,其實是乾隆到石溝考察大清河的水患來的,是純粹因為工作原因才來到的勝芳,而不是下江南游玩的時候路過勝芳。其中恰巧趕上勝芳花會擺會,才分別賜與上述兩道會的,正因為有了這次,勝芳花會才留下了一點歷史痕跡。勝芳花會的擺會形式到底從何時開始出現的,現在已經沒有了任何資料可以考證。我們知道明朝道教極為興盛,擺會從形式上看應該是道教的一種祭祀活動。理論上講,一個儀式活動的產生應該受當時社會背景影響,至于勝芳花會的擺會是否從明朝開始的,則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考證。
擺會的儀式和順序
既然是一種祭祀活動,就得有嚴格的儀式和流程。擺會的第一天凌晨時分,勝芳花會中挎鼓會(傳說這道會是火神爺的耳朵)和南音樂會要敲鼓和吹奏著來到當時供奉火神爺的廟宇(今天的河南派出所附近),來把火神爺請出廟宇進行出會,因為要把火神爺請出自己的行宮,所以過去勝芳花會的擺會不叫出會而叫“起廟”。這個時候勝芳大會的負責人要擺祭品、上香、燒黃錢等一系列的祭拜儀式。當把火神爺接到勝芳大會的所在地以后(現在的前進街),還要在他的鑾駕前擺上祭品、上香、燒紙,然后勝芳大會在10點左右會敲響直徑大約一米的響鑼(這里叫響篩),算是通知花會中參與擺會的人,火神爺駕已到集合地點,準備集合了。因為當時勝芳河網密布,洼甸縱橫,這清脆的鑼聲會傳的很遠,在會的人聽到鑼聲后就會收工,趕到12點前到大會集合。但是集合完畢不能馬上進行擺會,因為火神爺是玉皇大帝的外甥(也有人說是他外孫),擺會的路線要經過玉皇廟(即:玉皇大帝的廟,在現在的前進街,也稱廟頭),外甥的鑾駕在經過舅舅的廟時,是要進行祭拜的,這種祭拜儀式當地人就叫“闖老爺駕”,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具體表現形式為:八個人抬著這尊火神爺的駕在玉皇廟門前連續闖三次,代表火神爺給玉皇大帝磕三次頭,闖駕順利完成后,這就表示火神爺的舅舅許可他出自己的行宮進行擺會了。
這里還有一點需要提醒大家,勝芳大會的負責人要在出會前的一個多星期,給各道花會送請帖,因為挎鼓和秋千會(大頭會)是皇帝賜封的,所以要下黃帖;而北梨園小車會因為演繹的就是一段皇家的故事,所以也要下黃帖;其它的花會就是紅帖了。每道花會到大會指定地點集合,途經大會門口時都要和大會的負責人交換拜帖,大會的鑼手敲響大鑼以示歡迎,然后就會到大會指定的休息地點進行休息。這個時候各道花會的主要負責人要到火神爺的駕前進行自己的祭拜儀式。各道會的祭拜儀式也不一樣,例如:高蹺會最前面的大和尚要把雙棒舉起來連續敲三下,而大和尚后面的其他高蹺扮演者要撂一個簡單的小場;武會敲鑼的師傅要敲三次鑼,然后把鑼雙手舉起來舉三下,磕三次頭,然后方可擺自己的祭品、上香、燒紙。第二天就不用這么繁瑣了,各道會在火神爺駕前抱拳作揖,高蹺的大和尚敲三下手里的棒子就可以了。
等各道花會集合好后,大約12點左右就要開始擺會了。最前面的是大會,大會里的鑼手敲著那兩面大銅鑼鳴鑼開道,然后就是炮會,為什么要有炮會呢?因為擺會的路線是要過勝芳所有的橋,當擺會要過橋的時候要點三枚大炮,一是表示禮節性的告訴人們出會了;二是因為是為火神爺出殯所以過橋要放炮,把一些在前面擋道的小鬼趕跑(當地民間喪葬也一直沿用此風俗)。接下來就是各道花會了,第一道是中幡,取其為火神爺打幡之意;第二道是挎鼓會,剛才說了因為它是火神爺的耳朵,鼓聲為其開道,這鼓聲能傳數里之遙,第三道就是云錦刀山了,后面直到火神爺駕都是大會根據當時會里所扮演的角色安排的,最后面的幾道才有八人抬的火神爺駕,在火神爺駕的后面就是南北兩道音樂會,取為其送殯之意(現在當地的辦喪事出殯的最后面也是音樂會)。過去有72道花會(包含茶棚會),順序是這樣,現在還剩下20多道(不包含茶棚會),基本順序也沒有變。最前面是中幡,最后面是南音樂會。當時我們的老祖先是充滿睿智的,他們設計的花會擺會路線非常講究,其中要過勝芳所有橋、過各道花會的會頭、過各座廟宇、過當時的衙門。擺會的路線在解放后略有改動,但絕大部分還是以前的老路線。當時的72道花會又分為文會、武會、茶棚會,當時的武會就有四道,它們分別是:慶太平(今天東公樂、西公樂、同義武術的前身)、東公平、五虎風云會、西同樂。這四道武會是要上妝、穿行頭的,并且演繹的也是戲曲或傳說中的故事。東公平化妝成《連環套》里的角色、五虎風云會扮演成《盜御馬》、慶太平扮演的是《四霸天》、而西同樂演繹的則是《水滸傳》。因為過去東公平在武會的最前面,所以現在擺會東公平也在武會的最前面。這72道花會里包含的茶棚會就是在擺會途經的道門、廟宇、會頭、衙門門口擺放茶果,用來供人們休憩的場所,其實就是為其它花會服務的會。(注:獅子會當時一道頂三道,白天他們出獅子會和杠子會,晚上是龍燈會,這樣加起來才是老人們所講的72道花會。)
在這些廟宇都被拆除,沿途少了很多的茶棚會,不過在途經會頭、街尾時還能看到這種茶棚會。這里還要提到一個禮節性的儀式,在各道花會去大會集合的途中,途經其他花會休息的地方或在街上遇見,以及擺會途經會頭所在地的茶棚會時,都要互換帖子,帖子上有“****會拜”的字樣。
當天擺會結束后,是不能把火神爺送到火神廟的,因為要擺四天的會,所以火神爺每天都有不同的行宮,四天就有四座,當地人叫做駕棚。第一天要把火神爺送到小河西的行宮(今天的勝芳鎮五明小學);第二天是河南的行宮(今天勝芳鎮紅旗街委),現在在紅旗街還有一條胡同就叫駕棚胡同;第三天在河北(勝芳鎮建華和東風附近)、第四天的行宮在河東。當天的擺會結束后,把火神爺請到自己的行宮也有莊嚴的儀式,八人抬著火神爺的駕在南音樂和挎鼓的鼓聲和伴奏下,被請進自己的行宮,然后大會負責人會擺祭品、燒紙、上香、磕頭等一系列的祭拜儀式。這個時候其它的花會都回到自己的會頭休息準備第二天的擺會了,可是南音樂會不能休息,他們回家吃完晚飯后要馬上趕回火神爺所在的行宮,一直吹奏到半夜12點方能停止。第二天早晨起來,挎鼓會和南音樂要早早到火神爺所在的行宮,還要把火神爺請出來,當然又是一番同樣的祭拜儀式,然后進行第二天的擺會。最后一天擺會結束后火神爺才被請回火神廟。endprint
每天擺會的路線不一樣,因此擺會的結束地點也不同。第一天宣布擺會結束的地點是裕濟橋(今天勝芳鎮河南派出所附近);第二天是北橋南;第三天是北橋北;第四天是西橋西頭南面。每天到達固定結束地點時,大會的兩面鑼分列在結束地點的路兩邊,不停敲打預示著當天擺會結束,直至最后一道會走完。當第四天結束地點的鑼聲響起,勝芳大會的負責人要沖著一一經過的花會抱拳作揖,一方面表示感謝,另一方面預示今年擺會結束,來年再見。
關于火神爺的一些傳說
火神爺是神,神就具備了無邊的法力,因此現在流傳下來的傳說中很多賦予了神秘色彩。傳說火神爺在出會的前三天或者出會后的后三天,他會來到人間。這個時候供奉火神爺的地方會在八仙桌底下上香、燒紙錢來迎接他。傳說中他會隨風而來,走自己常走的門進到屋子,附到自己的神位上。
因為火神爺是中國的,人們還賦予他一段愛國的故事。傳說日本兵占領勝芳后,趕上六月二十三出會,幾個日本兵看到擺會途中對火神爺隆重的祭拜儀式非常不理解,并且還要八個壯漢來抬著他的駕,就在一旁說:“你們中國人真是無能,抬這么個玩意還要八個人,怪不得要當亡國奴。”大會的負責人對他們說:“你們出八個人抬抬看。”這時候八個日本兵就抬起了火神爺駕,哪知道他們剛一抬上火神爺駕,卻飛了起來,一直被吹到北橋北面當時木材市場上一堆最高的木頭堆的頂端,八個日本兵被懸空于火神爺駕上,嚇得哇哇大叫。
還有一段火神爺勇救上吊者的故事,傳說出會的時候,有一戲班在勝芳的戲樓演出《李翠蓮上吊》。誰知道扮演李翠蓮的演員卻被道具繩子真的把下巴套住,她越掙扎套的越緊,眼看就要死了。這個時候火神爺正巧在擺會途中,他帶著八個抬駕的壯漢就飛到了戲樓上,你們猜怎么著,演員套在脖子上的繩子自動就解開了,人們都說是火神爺把吊死鬼趕走了。
火神爺面對高高在上的日本兵毫不留情,而對最下層的戲子都能救上一命,可以看出他被民間賦予的人文色彩和愛國主義情操。
火神爺的今天
無論是火正之官祝融還是火部正神羅宣,他們都給人們帶來了火。人類有了火之后我們才能脫離茹毛飲血的時代,才和其他動物徹底的區分開,我們才有了光明,人類才有了文明。人們對火的信仰就是對光明的信仰,這不能看做迷信,何為迷信:以謀財害命為目的就是迷信。我們這里對于火神的這種信仰國際上稱之為俗信。勝芳人對火神的信仰,祈求的是安居樂業、國泰民安。所以我們應該尊重這種信仰。
文革剛一結束,王志計和許振友(前任大會會首,2009年初已經去世)兩位老人,四處奔走終于得以重塑火神爺塑像,終于恢復勝芳花會的擺會儀式。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勝芳的主神,如今只好被擱置在前進街尾的一件堆放雜物的倉庫內,只有在擺會期間,才會擦落塑像身上的塵土,來供萬民瞻仰。王志計老人常說:“只有在太平盛世勝芳才會擺會,兵荒馬亂誰還敢出來看會。”是啊,回顧百年來勝芳花會的擺會活動,從1937年日本侵入華北開始擺會停了十多年;文革又停了十多年,每一次戰爭,每一次運動勝芳擺會都會停止。只有到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勝芳花會的擺會才迎來真正的春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