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歷史上,曾經向兩名身份特殊的人發出講學的聘請。
一位是相對論的創立者、現代物理學的奠基人愛因斯坦。他接受普林斯頓大學的聘任后,提出只需3000美元的廉價年薪,令許多人不解稱奇。后來,在大學領導的再三要求下,愛因斯坦才勉強同意將年薪提高到10000美元。愛因斯坦說:“每一件財產都是腳下的絆腳石。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了什么,而不是去看他能取得什么。”
另外一位是我國當代著名的作家、學者錢鐘書。普林斯頓大學開價16萬美元,邀請他去講學半年,負責行程所有費用,食宿全包,還可偕夫人前往,而且只要求他兩周授課一次,每次40分鐘,半年講12次即可。但錢鐘書不為所動,予以堅決拒絕,繼續潛心于他酷愛的文學創作與研究。
古羅馬智者郎加納斯曾說過,金錢的貪求,促使我們成為它的奴隸,也可以說,把我們整個身心投入深淵。其實,不論古今,還是中外,但凡一個真正的成功者都具備一個共同的素質特點——把握自己,不為金錢所縛所惑。
【素材解析】
文中的兩位大師級人物若想獲取金錢是很容易的事,但他們都有正確的金錢財富觀,金錢夠用就行,不為金錢所縛所惑,集中精力做更有意義的事。這或許也能從一個角度來詮釋愛因斯坦、錢鐘書成功的原因。
【話題運用】
財富、舍棄、得與失、對待金錢的態度、不受金錢所累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