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金瓊
孩子的好奇心強,對周圍新鮮的事物有濃厚的興趣,他們愛提問,喜歡探究,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他們有獨特的創造性,一張潔白的紙上一會就能畫出各種各樣的新奇東西,給我們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課后,孩子總能想出各種各樣適合他們的游戲,這些看似“頑皮”的言行舉止,恰恰就是學生創造火花的閃現。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呢?
一、拓展學生的視野
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過程,要依靠學生學習知識、積累知識,小學生已有的知識是他們創造力發展的材料和工具。就像《老子》中的一句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應該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多進行知識積累,多注意觀察周圍的一切,增強他們的認知能力,學會自主探究,就有了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練習2》有這樣一題:秋天到了,觀察大自然有哪些變化,將自己找到的秋天畫下來或寫下來,然后在組里交流。如果直接讓孩子畫下來或寫下來,孩子肯定收獲不多,于是我帶孩子到校園里去尋找秋天,孩子們很激動,他們在校園的各個角落細心觀察與發現,邊觀察邊與旁邊的同學討論起來。回到教室后,孩子們暢所欲言,“秋天到了,楓葉紅得像火一樣。”“一陣風吹過,桂花的香味撲鼻而來。”“小草開始變黃了,像給大地鋪了一層金色的地毯。”之后,孩子們紛紛把剛才觀察到的景象通過自己的語言講述出來,并加上了自己的聯想,成就了精彩的課堂!由此可見,孩子在實踐中拓寬了視野,獲得了一定的認識。
二、挖掘教材的因素
教師在鉆研教材,設計教案的時候,應從有利于開發學生創造力的角度出發,充分發掘教材中的可創造因素,激發學生的創造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1.抓住要點——鼓勵學生質疑
清代學者陳憲章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做學問就是既要學又要問,所以我鼓勵孩子要發問,引導學生學會質疑:結合課題發問,抓住矛盾點發問,緊扣關鍵句發問……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學會了質疑,并學會了帶著問題去思考,去理解課文,孩子的思維就如無數鮮花爭相怒放,創新的火花在這里被點燃!
如教《送給盲婆婆的蟈蟈》一課時,學生從課題開始發問:“這蟈蟈是哪里來的呀?”“為什么要給盲婆婆送蟈蟈呢?”“是誰給盲婆婆送蟈蟈啊?”……孩子有了疑問,自然而然讀書的時候就會思考,沒有思考就如小和尚念經一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遍課文讀下來,孩子們都能解決剛才的問題了,對課文也有了一定的理解。這些問題的提出,體現了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求知的意識。在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不僅是思維活躍的過程,更是新的問題產生的過程,學生的創新精神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開發啟蒙。
2.利用插圖——引導學生想象
低年級的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生動的插圖,低年級孩子的感知能力比較強,因此要充分利用文中插圖,鼓勵孩子去觀察、去想象,做到圖文結合。
如《再見了,北京!》一文中,有一幅這樣的插圖:外國運動員深情回望著熊熊燃燒的奧運圣火。于是我讓孩子觀察插圖,并說:“北京奧運會馬上就要閉幕了,這些運動員們看著奧運圣火,他們在想些什么呢?”有的孩子說:“北京,我一定還會再來的。”有的說:“希望奧運精神能想圣火一樣,傳到世界各地。”有的說:“雖然奧運會結束了,我還是會刻苦訓練,爭取比出好成績。”……孩子們認真觀察插圖,通過想象再用言語表達插圖意思,促進了學生創造性想象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3.結合語境——激活學生思維
孩子們思維活躍,善于想象,這正是創造的前提。低年級的學生模仿能力強,善于在模仿中創造,我們老師就應該結合語文教學的特點,結合文本的語境,以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創新的火花在模仿的過程中不斷閃爍。
如:學了《雨點》,教師可以讓孩子展開豐富地聯想與想象,“雨點落到_____,在_____。”一個孩子說:“雨點落到雨傘上,在雨傘上玩滑滑梯。”多么貼切的語句啊,這正是孩子創造力的表現。例如:學了《螞蟻和蟈蟈》,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說一說到了第二年的夏天,螞蟻和蟈蟈分別在干什么呢?讓孩子展開想象的翅膀,培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創設和諧的環境
和諧、民主的教學環境有利于孩子創造思維的萌發,在教學中,特別是低年級的語文課堂中,孩子總有一些新奇的想法或思維,老師要小心翼翼地保護孩子的創造靈感。
在教學實際中,我們往往看到這樣的例子:如有位老師問學生:冰融化了變成什么?有的學生說變成水,有的學生說變成小河。有一個學生回答變成春天。結果回答成“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揚,說成“春天”的被老師罵為“胡說八道”。這樣學生的創造火花被這個老師一盆冷水澆滅了。
有一位名人曾這樣說過:“若不讓錯誤出生,便沒有真理降世。”孩子們的思維活躍,善于想象和聯想,而這正是創造的必經之路。我們應該讓他們的思維插上翅膀,無拘無束的飛翔,才有可能培養他們身上潛在的創造力,這樣孩子的創造性思維才得到發展,小學的語文課堂才會泛起孩子創造的漣漪。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