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漢
算起來1998年8月末,是我第二次來柳州。在云南思茅經歷了兩個多月的刻骨銘心的生活之旅后,我取道貴陽到了柳州親戚家中。第二天稍稍安頓好后,我就來到了柳侯公園,想再次憑吊一下柳宗元墓。
因為愛好文學,很喜歡背誦柳宗元的詩作《江雪》,以及《黔之驢》、《捕蛇者說》等名篇,也喜歡他那些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記,如《永州八記》等,多是其遭貶后游歷山水后的感懷之作,或放情山水傾慕渴望,或抒寫性靈寄托追思,文字峭拔峻潔清邃奇麗,顯示了獨特的心性和自然之美。為此,追蹤著這位唐代大師的文脈,去憑吊他居于柳侯公園的墓冢等。
實際上柳侯公園正是為了紀念柳宗元這位大文豪所建,走近柳侯公園大門,即可看到有這樣一幅對聯:“公德如山萬樹蔥蘢榮勁柳;園庭勝景千秋鼎盛祀賢侯。”充分表述了對他的敬仰和尊重,同時也讓人沉痛追念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要說柳宗元比較聰慧,很早就中了進士。當時有句話形容考中進士之難:“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唐代科舉中最重要的便是進士。在我們所知道的唐代考試中,有“兩極分化”的態勢,如柳宗元、王維、白居易等很早就考中進士,而像周進、范進等直到晚年才有了轉機,更多的讀書人一生無緣,下場可悲。
且說那一年,柳宗元二十一歲得了進士,按唐朝慣例,中進士之后都要在曲江邊上會宴一場,他就在好多人羨慕的眼神中走進了一群文雅書生的交際圈中,其中這里邊還有一位日后寫出《陋室銘》的劉禹錫。那時,劉禹錫只有二十二歲,年長柳宗元一歲,詩人氣質的風貌使他們一見如故,彼此相似的生活經歷為他們久后成為至交奠定了基礎。不過中了進士后再通過吏部的考試,并非就有了高官可做,更多具有詩人氣質的文人過于清高,不愛巴結人,適應不了官場那種氣氛只得做一些刀筆小吏。當然經歷了幾年的歷練,終于有了機會,柳宗元被調回長安做了監察御史。當時與他同官的還有一位名人韓愈,兩人性格接近相得益彰。不過在彼此的交往中,韓愈與柳宗元的政見顯出了裂痕,并不影響他們之間的友誼。相比而論劉禹錫則和柳宗元則可稱是真正的志同道合。他們與其他六人一起參加了王叔文、王伾領導的“永貞革新”,一個任屯田員外郎,一個任禮部員外郎,成為這場革新的中堅力量。如果歷史就這樣沒有波瀾地發展下去,那么他們的前途將非常光明,或許他們有望成為大唐三百宰相中的一員,然而革新何其難呀,僅僅半年多就宣告失敗。可惜他們有銳利的目光深沉的思想,卻沒有叵測的居心,更缺乏政治家的陰謀,失敗也是情理中事。于是,在一場茫無頭緒的變革中,順宗連升兩級從太子到皇帝再到太上皇,而原本意氣風發的二王劉柳等人則全部被貶,王叔文和王伾二人后來又被追加賜死,其他包括劉柳在內的八人,則分別成為八個州的司馬。柳宗元被貶至邵州又到永州,劉禹錫被貶到了朗州,從此開始了他們的貶謫生涯。
在唐憲宗元和十年,“八司馬”中的柳宗元、劉禹錫、韓泰、韓燁、陳諫五人,再度遭貶,而柳宗元則被貶到更加荒涼的柳州做了刺史。在柳州雖然郁郁不得志,在此地卻做了四件有益的事情,即:釋放奴婢,開鑿水井,興辦學堂,開荒建設等,并寫出了大量抒發心志的作品。隨著腦海中的追憶,參觀了柳宗元紀念館后,我走進了柳侯祠正門,映入眼簾的是這靜穆的儀門。門額上“柳侯祠”三個字沉穩勁樸、俊逸豪放,是中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書法家郭沫若所題。門柱上方的“山水來歸,黃蕉丹荔;春秋報事,福我壽民”的金字對聯是根據唐代文豪永州柳子廟韓愈《柳州羅池廟碑》一文集煉而成,語精墨妙,意境悠遠,表達了柳州人對柳宗元的思念之情。由于柳宗元在柳州的德政之舉,被后人尊稱為“柳柳州”,為了紀念他,在其生前經常流連的羅池畔建成羅池廟;當年停放他靈柩的地方建起了衣冠墓。走進柳宗元衣冠冢,可以看到墓地周遭青蔥蒼翠,綠樹成蔭,讓人體悟了幾分肅穆的氛圍。此時,靜靜站在柳公的衣冠墓前,回想他生前敢立人先的創舉和留下的600余篇傳世詩文,不由得對其崇敬有加感慨倍至。
進后門左轉前行,是一條幽長的走廊,走廊的墻壁上銘刻有許多碑文,字里行間無不透視出歷史深邃的脈脈靈氣,我近前輕輕觸摸,仿佛感受到了厚重的人文和滄桑的古意,似有浸染的墨韻芳菲在指間流動。為了將柳宗元的業績傳承流布下來,后人請柳宗元的生前好友、唐代文學大家韓愈寫下《柳州羅池廟碑》一文。碑文前部分概述了柳宗元在柳州的煌煌政績,后半部分附錄一首《迎享送神詩》的名詩。為揚其功業,若干年后,宋代名家蘇軾將《迎享送神詩》親筆書寫下來,由柳州人士于宋嘉定十年即公元1217年,刻石立碑于羅廟內。皆因這塊碑的內容集中國文學史上“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愈文、柳宗元事、蘇軾書于一體,所以,后人稱此碑為“三絕碑”,其意旨非同一般。
走廊盡頭,便是柳侯祠的正殿了。殿內正中可見柳公的雕像,其勢威嚴飄逸,那骨子里儼然透出一代文學家的儒雅和瀟灑。雕像的兩側并排站著幾位護佑將軍氣勢雄壯威嚴。殿內左首墻體,雕刻著一幅巨型壁畫,眼下已顯斑駁之態,但人物造像個性鮮明,展露出一股蒼茫凝重的風雅古韻。
走出大殿步上臺階,再仔細審視整個建筑群落令人感慨萬千,一幅“魂歸河東”的牌匾異常醒目,讓人懷想這位柳河東在柳州四年件件往事……站立臺階凝視,不由人撫今追昔浮想翩翩,古往今來歷朝歷代,不管是秦皇的“焚書坑儒”、明代朱元璋的“文字獄”,到“文革”中的十年浩劫,都無不勾畫出知識分子的命運多舛,更多的人無聲無息消失在歷史滾滾的風煙中,而像一代先賢柳宗元等具有風骨的人,他們心存報國之志,努力踐行著自己的意愿,且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假如不受其中之苦,也許不會有柳宗元那些愛憎分明、憤世嫉俗、意蘊雋永的數百篇精粹之作。由此可見,苦難是一所大學校,它可以磨礪人的心志和毅力,造就更多的志士仁人,高舉心中的義旗走在信念的路上。因此他們是偉大的,后來人應該向他們獻上崇高的敬意。
探訪莫高窟
在去往新疆的途中,我決定取道經安西到敦煌的莫高窟做一次旅行,因為想游歷莫高窟是我早已有的夢想。endprint
乘汽車下午三點到敦煌。七月的夏日天依然很熱,我下車首要的任務是先找到居住在此的一位近門侄子,他已經有十多年沒有回故鄉了。來前三哥曾告訴過我他的具體地址,但是找到他十分不易,問了許多地方方才找到住處。晚上吃過飯,敘敘舊,我被安排住進了一個就近的招待所,好好睡一覺,備戰第二天出行的莫高窟。
可惜此時正值旅游旺季,中外游人很多,先后去往莫高窟的幾趟車我都沒有趕上,便利用這段時間去了新華書店,還買了有關敦煌的書籍。然后在近門侄子處吃了午飯,馬不停蹄趕上了下午去莫高窟的旅游車。
離開敦煌東南行25公里即到了名聞中外的旅游景點莫高窟。她俗稱千佛洞,位于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據說,莫高窟與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和甘肅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名窟,之所以莫高窟的聲望遠遠超越其他石窟,其原因一是敦煌莫高窟開鑿年代較早,迄今已有1644年的歷史;二是規模宏大,現保存完好的洞窟492個,像蜂窩一樣密密麻麻排列著,錯落有致,綿延1600多米;三是雕塑,壁畫十分精美,現存彩塑2499身,壁畫45000平方米,有人稱敦煌莫高窟既是一大雕塑館,又是一個佛教藝術畫廊。走進去果然名不虛傳,當我走入那寬敞的廣場,迎面看到了“莫高窟”三個隸書大字,的確讓人心神為之一振,我終于可以走進莫高窟,去近距離欣賞她那曼妙的姿容了。
首先走進一三零窟,里面有彌勒佛石刻等,栩栩如生色彩艷麗,石刻高26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僅一手指就需要三人摟抱,畫像三層,據記載僅這一幅,從建唐開元至天寶年間就雕刻了長達二十多年,可見雕工之精湛。有一洞窟,鑿于盛唐,畫面是方套圓、圓套方,頂部的圖畫也赫然在目,里面有樂器等,并以建筑為主,顯示了開闊逼真的影像,還有小橋流水亭臺樓閣等,其畫法別具一格。
游覽了幾個洞窟,令人掃興的是,有些洞窟是不能隨便進去的,那就是說非要出示甲等票方才能入內。好在游人如織,尤其外國參觀團不少,后來我心生一計,混入一個外國游團,方有了看到更多精品壁畫的機會。在參觀中,聽導游介紹,莫高窟最早開鑿于公元366年,據說曾有一位高僧西游至此,見千佛閃耀,于是就決定在此修行,鑿下第一個石窟。早期的石窟低矮狹窄僅可容身,就是為了個人靜修所用,導游說那些石窟就是僧人們的宿舍。從十六國到元朝,石窟的開鑿一直沿續了十個朝代,大約1500年。敦煌古稱“沙洲”,是一座擁有二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那時她處于古絲綢之路的名城重鎮,所處的歷史地位就相當于今天的香港、上海,是一個現代化的國際大都會和重要通商口岸。稍后走進了96窟“九層樓”。那彌勒大佛很大,坐姿沉穩,大有仙風道骨的氣韻。聽說如今在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有“佛誕日”,莫高窟都會舉辦廟會和轉佛大會,人們可以進入96窟“九層樓”繞彌勒大佛轉佛,而彌勒大佛在平時是不能繞轉的,每年都有大量敦煌當地民眾和各地游客來到九層樓前焚香禮佛,十分熱鬧。
到敦煌游歷莫高窟,就會讓人想起了一個著名舞蹈《飛天》,那一個個飄然游動的女子像仙女一樣,時時如夢如幻般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而莫高窟的壁畫上,那反彈琵琶的飛天仙女幾乎無處不在。有記載稱,飛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釋天的神,且能歌善舞。在那曼妙的壁畫上,她們不時在茫茫的宇宙中飄舞,有的手捧蓮蕾,直沖云霄;有的從空中俯沖下來,勢若流星;有的穿過重樓高閣,宛如悠閑的游龍;有的則隨風漫卷,悠然自得。可以想象,我們鬼斧神工的畫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長線、舒展和諧的意趣,惟妙惟肖地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優美而空靈的想象世界。這些形象而飛動的色彩、線條,在具有豐富想象力的西北畫師手中那動情而凝重的描繪里,透視出了一種柔婉而清鮮的美,似乎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戈壁荒原上那種縱騎狂奔的力度之美,也許正是這種柔中有剛的激情,才孕育出壁畫中那種狂放張揚的想象力吧!
有了非凡的創造,當然也伴隨著惡意的損毀,就是這座融建筑、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也曾多次遭到盜竊。在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五月二十六日早晨,一個來自湖北麻城的逃荒到西北的農民,在酒泉出家做了道士,后成為莫高窟下寺主持的他,在不經意間發現了一個一人多高的長方形復室,里面堆滿了經卷、文書、繡畫、法器等四萬多件,其中還有不少書籍孤本,當時他并不知道這是一了不起的發現,這個復洞就是后來稱作藏經洞的敦煌石室。遺憾的是,十多年后,相繼有來自俄國、日本、美國等打著收買或是明搶暗盜種種幌子的洋人,運走了不少文物,尤其1907年、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一萬多件;1908年法國的伯希掠走5000多件,一次次的偷盜和掠奪,流失了許多珍貴的文物,不然莫高窟的石窟,將會更為宏偉和精彩。由此,后人也記住了那個因小利而失德的王道士。自然這些貪財的罪人并不知道,就在公元366年,一個具有藝術天才的樂遵和尚,在天竺佛教傳入敦煌的第一站——敦煌的東南方,以飛動的靈性和堅韌的氣派,在鳴沙山的石壁上雕刻了第一尊佛龕,她面向著不遠處的三危山,就是第一個莫高石窟。從此,這里青煙繚繞香火不斷,樂遵的信徒也以堅韌不拔的信念開創出了一座名揚世界的古代藝術之宮。有關樂遵和尚在一五六窟的唐人題壁和巴黎博物館的唐人《莫高窟記》里都有記載:“秦建元中,有沙門樂遵,杖錫西游至此,遙禮其山,見金光如千佛之狀,遂架空鐫巖,大造龕像。”
山河依舊,滄桑流變,不滅的是藝術瑰寶的呈現,經歷了2000多年歲月的風風雨雨,莫高窟雖然依然挺立于世界的東方,但畢竟是殘缺的。那些無德外國人肆意的掠奪是一種戕害;而也有一種聲音說,鑒于好東西被外人偷去也會收藏,也就留于這個世界,興許也是一存在的方式。但是我們不能原諒自己,在多年氣候的浸蝕、破壞,加上戰爭烽煙頻仍,失于保護是一種罪責,是民族的恥辱。好在解放后,國家加大了保護的力度,還建立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增派了不少專職的研究人員,使得這些人類的藝術瑰寶受到了一定的保護。但因為技術或是其他種種原因,莫高窟一些壁畫仍然存在隱患,鑒于文物的珍貴、稀缺、不可復制性,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否則會愧對子孫,那將是不可饒恕的罪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