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琦 (北京印刷學院 102600)
從藝術作品的藝術美角度來欣賞經典佳作《教父》三部曲
夏 琦 (北京印刷學院 102600)
藝術作品作為藝術家精神生產的成果,是具有物理狀態的存在。它是一項創作活動的完成,是消費與藝術接受的基礎。而藝術美是由藝術家通過自身審美意識的提煉,依據美的規律,為創造美的目的而生成的作品的美。創造藝術美,是藝術創作的最高要求和根本要求,是藝術家藝術造詣的極致,也是藝術作品價值的最高準則。下面本文將從藝術作品的藝術美角度來分析欣賞影片《教父》,并從中欣賞其帶給觀眾的審美享受。
藝術作品;藝術美;格調;教父
在文章的開頭想要檢視:在接觸藝術概論等相關理論學習前的我們如何選擇和欣賞電影。其實很多時候只是憑借自己盲目的喜好與所謂“挑剔”,這樣做甚至無法得到其他人的認同。但在接觸過相關理論方面的知識后,發覺這些喜好、挑剔似乎又是有章法可循,有道理可言的。于是今天,將首次嘗試通過藝術美的角度來分析自己之前盲目認為好的影片,試圖從理論的角度支持所謂“好惡”的判斷。
藝術美是從藝術作品中呈現出來的。作為美的形態之一,藝術美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藝術美是藝術作品中人的精神力量通過藝術形象的感性外觀顯現而出的。指的是所有藝術作品中的美,是藝術家在特定的審美目標、審美實踐和審美理想的指引下,依據美的規律創造而出的一種全面的美。
在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的前提下,下文來簡介《教父》這部影片。
《教父》三部曲可以說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黑幫電影,他為黑幫片做出了全新的注解,它當之無愧為黑幫電影的巔峰之作。
《教父》第一部劇情摘要:邁克是一名在美國教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乖乖的大學生”。他的父親維克多?柯里昂是有名的黑社會頭目,因不肯參與其他幫派合作販賣毒品的行當,險些被人暗殺身亡。為了給父親報仇,看似文弱的邁克竟在談判中先后殺掉其他幫派的代表和涉黑的警察局長,然后回到故鄉意大利西西里島暫避風頭。后由于繼承家業的大哥被殺身亡,邁克繼而回到美國成了黑手黨新一任的領導人。
馬龍?白蘭度飾演的第一代教父的發跡史非常傳奇,在影片第二部中側重描寫。電影中著重表現了家庭對于老考利昂的重要性,他經常會提及要照顧好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兒女,第一位的應該是家庭之類的話語。但應該注意的是在考利昂家族發跡以后男人無限膨脹的野心逐漸取代了家庭第一的信條。邁克隨后的發跡史和父親的路線十分相似。兩代教父在經歷一生坎坷后,最終心都還是回歸于家庭之愛的。二人同樣都是在故鄉西西里島告別人世,相比于老考里昂去世于和孫子享受天倫之樂的情形下,邁克獨自離開人世還是顯得較為凄慘、孤獨。電影總還是在意大利男人深深的故鄉之愛處落下帷幕。而這份濃厚的家庭歸屬感又似乎在這以男性為主的影片中更添了幾分韻味。
教父一詞在百度百科的解釋中是在嬰兒或幼兒受洗禮時,賜以教名,并保證承擔其宗教教育的人。而在影片《教父》中,本意中嬰幼兒的身份似乎變為了整個黑暗包裹下的地下社會。這形成了一種富含深意的反差,讓人充滿想象。每次謀殺似乎都在一次宗教儀式之后,這也形成了一種非常具有沖擊性藝術效果的反差。
另外影片的音樂與場景也非常值得一提,體現出一種完整性的意大利西西里島的美麗濃郁的氣氛,古典而親切。
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把《教父》奉為心中的經典,不知道又有多少人因為《教父》而領略到電影的真正魅力。那在落地窗前沉默不語的教父、那在劇院臺階上無聲慟哭的教父,一幕幕經典畫面總能讓我們念念不忘。那么觀眾的積極的主觀感受到底能不能說明《教父》就是一部具有藝術美的優秀藝術作品呢?下面我們來結合藝術作品論中的藝術美方面具體分析。
首先,從根源上講,藝術美并不是人的主觀意識中固然存在的,更不是憑空出現的,它來源于自然與社會狀態下的現實美,是由此經過藝術家審美意識的處理與篩選最終形成的產物。正如本片的取材不正是來源于對當時背景下意大利黑手黨幫派行事作風的描寫;對西西里人濃郁鄉愁的刻畫;以及對男子漢一心為家族奮斗卻又想追求自我、追求夢想野心情形的真實反映嗎?總之從本片與藝術美結合的角度來看,好的藝術作品,其藝術美的根源必定是來自于普遍的日常生活。
接下來,從條件來看,創造藝術美作為藝術創作的最高和根本要求,那么創造它有哪些條件?首先,美的藝術作品必須完整性較高,其內容與形式必須做到和諧的、統一。而《教父》三部曲似乎正是這樣一部完整性頗高的藝術作品。內容方面,三部片子,原班人馬貫穿始終,這就首先保證了在人物表現上、主體立意上的一致性。片中幾位主角的性格刻畫雖有成長、變化,但依舊鮮明、細致、始終如一。再從形式上講,三部片中均常利用配樂上的細節變化來暗示劇情的發展,如:年輕邁克槍殺仇敵前后的兩聲火車汽笛轟鳴、每次壞消息傳來前樹上烏鴉的叫聲以及貫穿始終的主題曲旋律等。除音樂外,鏡頭的切換及蒙太奇的使用,也在形式上時刻體現著情節的變換與主人公的情感。這些準確到位的藝術語言從各個角度保證了本片在內容與情感上的傳達。
創造藝術美的條件第二條,即是與藝術作品的相關屬性,如作品的意蘊、意境、風格與格調等。即比如一件藝術作品若能創造出一種意境,來描繪現實生活的故事,又做到情感上的融合,就會有一定吸引人的力量;而若能創造出一種風格,能夠表現出與獨特的意境相應的氣派,就能加深欣賞者的印象和感動,這樣的作品就具備了藝術美的條件。《教父》三部曲無疑又具備了以上的條件。重點從“格調”來談,一件作品如果只為迎合世人的普遍喜好,或以奇巧、刺激來作為噱頭,就會很容易流俗,成為膚淺的創作。如果作品在構思立意上和形式表現上不但能為觀眾所樂于接受,更能助人凈化心靈,反思人性,這樣的作品才有資格被譽為格調高雅的作品。在這里并不是要說黑幫片高雅,而是想說其中的精神內涵。拍黑幫片稍不留神就會變成血肉橫飛、槍林彈雨、粗口打斗等所謂表現男人粗野與義氣的豪放片子,這樣一來便成了對街頭黑社會的實況記錄。而本片,雖是幫會亂斗、雖是黑手黨殺人不眨眼,但屈指算來,三部片中的血腥鏡頭并不會超過十處,音樂和槍聲從側面就可以表現這方面的劇情需求,這是從畫面控制上看格調。在精神傳達方面,除了黑幫人都有的義氣、粗獷,本片想表達的恰恰不是這些陳詞濫調,其著意表達的是作為兩代位于黑幫家族頂端的人物,對于家庭、親情的愛護與向往,也許一度男人的野心與強硬曾拉著他們向前飛奔,但幾乎每一部的結尾,都是教父本人(不管新老)對于家庭、情感的深沉思考。比起黑幫老大就應該殺人到紅眼,片中的幫會首領總是要落到反思自己、顧及家庭之上,這便是其精神主旨的走向。這便是本系列片子的格調,筆者認為在一定程度上講,這就做到了格調高雅。
最后再從藝術美的特征來分析本部佳片。藝術美的特征包括永恒性、統一性與普遍性,廣泛的傳播性、導向性與感染力,以及高于生活的獨創性等。《教父》很巧妙的基本完全符合以上這些特征。教父只表現了兩任就戛然而止,這便是其永恒性;在壞人堆里求懺悔的教父并沒辦法成為某一個地域的具體的黑幫首領,這只能是作者對該形象的普遍性設定的表達;幾乎全世界的觀眾都會深深記住“教父”這部片子的名字,這便是其廣泛的傳播性;導向性與感染力方面,可以問問到底有多少觀眾將之譽為男性的圣經;獨創性,再沒有哪部黑幫片子可以理直氣壯的說自己能超越《教父》三部曲了吧。
雖然像如上般逐條對應書中的理論不免顯得有些死板機械,但是筆者想表達的是,對于像《教父》之類的優秀藝術作品,就算書中理論再列舉出更多的特征點,人們總能發現好作品竟都能與其逐一相合。這再次說明,觀眾的貌似武斷的普遍性判斷,竟真是會有理論知識來為其撐腰的。如此說來,便希望越來越多的觀眾擁有積極健康的審美,以助將來的杰出藝術作品迅速脫穎而出,并使無趣庸俗的藝術作品迅速離開人們的欣賞視野。
以上便是結合藝術作品論中藝術美方面的理論知識對經典佳片《教父》三部曲的欣賞與分析,得出結論是觀眾對于作品的普遍性判斷看似主觀武斷,其實是可以得到理論上的支持的,是與普遍的審美規律暗暗相合的。
[1]王宏建.藝術概論:藝術作品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10.
[2]路易斯?賈內梯.認識電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11.
[3]時光網《教父》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