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朦朦 (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 610211)
視覺制造
——論視覺思維與環境空間設計
常朦朦 (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 610211)
設計可以從任何地方獲得靈感,藝術、文化以及特殊的設計流派都是靈感的源泉,而科學能使其更豐富更充實。視覺思維以科學的方式,為環境設計者的空間制造提供更多來自受眾的思維模式,使設計者有效的利用受眾的視知覺心理進行空間環境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創造更加適宜需求者的環境空間設計。本文試圖對視覺思維與環境空間設計的互動關系進行梳理,來探討二者在視覺制造空間中的作用。
視覺制造 視覺思維 環境空間
視覺語言自人類學誕生以來就始終在人類的知識語言系統中充當著重要角色。在空間設計中的點、線和面等視覺語匯的運用,是要將它們自身串聯成一套獨特的視覺體系,來吸引受眾眼球,實現在受眾腦中重新自我理解的視覺思維過程。對這一視覺反饋過程的理解,可以使得設計師能從受眾視覺思維的角度進行環境空間的制造。近年來,審美直覺心理學研究領域的不斷延伸與拓展,為理解空間創造中視覺提供了理論基礎,更為設計者提供了空間設計的視覺思維出發點。
視覺是人類認知世界圖形最直觀的工具。眼睛是視覺的感受器,他將外界的圖像信息通過編碼的形式提供給大腦,輔助大腦神經系統的運行,是一種低層次的認識方式。而思維在一般心理學中被認為是對客觀事物的間接反應,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征,它是心理過程中高層次的認知過程。那么視覺與思維之間到底擁有怎樣的聯系呢?
安恩?海姆對此進行了較為形象的回答。他提到“對于人類來說,他總是在想要獲取某件事物時,才真正地去觀看這件事物。這種類似無形的“手指”一樣的視覺,在周圍空間中移動著,哪兒有事物存在就進入哪里,一旦發現事物之后,它就觸動他們,捕捉它們,掃描它們的表面……因此視覺完全是一種積極的活動”。
因此,視覺思維是有別于言語思維和邏輯思維等非視覺思維的一種創造性思維方法。“視覺思維”是一種以視覺意象為運作單元且具有理性功能的視知覺,而這種以視覺意象為中介的思維實際上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是設計者空間設計獲得幾何的物質形態之前,空間“心像”的源頭,是設計者對空間的一種獨特的思考方式。
視覺所面臨的環境主要涉及三方面:顏色、明度以及運動。而這三種設計語言卻又恰恰是空間設計者環境塑造不可缺少的語匯。
顏色是個體依賴于各種色彩的物體反射到視覺感受器上的光線生理感知現象,其變化對一定空間中受眾的心理影響較大。例如,對比色、互補色等在室內空間制造中的運用,對受眾情緒的調節(亢奮或者愉悅)作用較明顯。明度是照射在視網膜上的一定強度的光的感受,它發生作用是基于顏色與光線強弱的變化,是顏色設計語言在具體的視覺制造中調節作用的一種細化的延伸。它可以被視為除過顏色之外,對視覺在空間制造中情緒調節的一種微化補充調整。當然,明度也不僅僅依賴顏色起作用,自身也有其獨立性。運動在空間視覺制造中的發生作用是與顏色和明度緊密聯系的。顏色不同的組合排列以及明度的強弱排列,都將引申出空間中受眾主體對運動概念的反映。是環境空間整體設計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基于環境的視覺,在其制造環境空間中,離不開對環境因素(顏色、明度與運動)的設計。因此,把握好受眾視覺思維對環境因素理解能力,也就是把握空間環境制造中的視覺制造語匯句法。
視覺思維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思維形式。它涉及人類的一切活動,從抽象的理論到實際的空間的建造活動。正如安恩?海姆所說“藝術家、科學家乃至任何一個大腦中正在思考著解決某一問題的人都具有視覺思維,”也就是說,“視覺思維是適用于一切領域的”。當他被表述為一種思考方式時,也就意味著它具有自主性,即對環境空間中的視覺符號的主動選擇性。環境設計者若能理解和把握受眾對需求空間的視覺訴求,便是把握了被需求空間中視覺制造的內在機制。
視覺制造必須經由視覺思維所形成的意象來達成。在繪畫中,思維意象主要體現為圖式,它不僅使思維轉化為視覺形態,也呈現了主體從何種角度,以何種方式對世界進行把握。而環境空間的設計思維意象在空間制造中的物化轉換,是依賴于視覺符號整體的組合來實現。所以,懂的如何排列視覺符號,也是空間制造中空間視覺效果形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總之,視覺思維作為審美心理學的產物,不僅為受眾感知空間視覺符號提供了知識學的參考路徑,更為環境空間設計者提供了把握空間視覺制造的手段,架起了設計者與訴求者之間心靈溝通的橋梁。正因為如此,視覺制造才能夠引導空間設計者們以不同的方式切入到空間的制造中,最終以這種制造來影響身處空間中的受眾,進而改造他們的審美心理與心理調節。
[1][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視覺思維[M],滕守堯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英]貢布里希著,藝術發展史[M],范景中譯,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3][美]尼古拉斯?米爾佐夫(Nicholas Mirzoeff)著,視覺文化導論[M],倪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4][英]E.H.貢布里希.圖像與眼睛——圖畫再現心理學的再研究[M].浙江:浙江攝影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