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婷 陸曉云 (南通大學 藝術學院 226007)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魚紋符號一直是民眾喜聞樂見的裝飾紋樣。遠至上古時代的半坡彩陶,近到現代的裝飾設計應用,魚紋符號走過近六千多年,依然以其獨有的文化魅力活躍在各個領域,演繹著各式各樣的風情。在魚紋符號長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吸取各個時代的精髓并不斷創新,為后世留下豐富的藝術瑰寶。其自身孕育的文化內涵,傾注了勞動人民的創作靈感與熱情,構成了具有鮮明人文特征的圖形符號,對現代藝術設計也有著不可估量的啟示作用。
魚紋符號是從鮮活的魚中得來,由具象到抽象,發展到后來,再有抽象引申出具象。
少數民族的服飾可以說是一本多彩的古書,以紋樣的變幻記載著服飾歷史。而魚紋符號大都體現在其中,以蠟染、刺繡、印染、編織等手法表現,裝飾于少數民族服飾的鞋帽、大襟、圍兜、袖口、褲腳、香包等地方。以組合魚紋的形式傳達吉祥寓意,如圍兜上的魚蓮紋、衣襟正中央的交魚紋、童裝上魚龍紋等。其中一些魚紋代表對祖靈的崇拜,如哈尼族姑娘佩戴的魚紋裝飾的銀飾,景頗族姑娘形狀如同魚泡的夸張肩飾,彝族姑娘戴的魚尾帽,再配上綴花長裙,遠看如美人魚一般等等都是屬于對祖先的崇拜。
“辟邪求吉納福心理是一種普遍的民族文化心理,”魚紋符號圖案因其滿足人們共同的情感需要,成為中國陶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紋樣之一。魚紋瓷器在明清時期的發展空前繁榮,窯址遍布全國各地。瓷器上的魚紋符號多表達富貴有余、多子多福等寓意,常繪于瓷盤、瓷碗、瓷瓶、瓷罐等器物上。常見的紋樣組合有:魚蓮紋組合、水藻魚紋組合、錢幣魚紋組合、魚龍紋組合等。如明代青花五彩魚紋洗、清代五彩魚龍紋盤等。
魚紋在青銅器里的水器中較為常見。例如商代晚期出土的蟠龍紋盤,此時期魚紋構圖簡要,表現的主要特征為側視形、雙鰭,有的纖細瘦長,有的圓潤體胖。鱗片則用格紋或弧線表示,線條規整但不刻板。相對于仰韶文化時期,魚紋的地位已降為輔助紋飾,紋飾的設計目的也轉變為裝飾與功能相結合的造物思想。
中國古代建筑素有“彩畫”裝飾建筑的稱號,善于在建筑上進行藝術處理,大至一整棟房屋,小到一塊磚瓦。建筑師們通過長期的歷史積累,創造出品種繁多的雕刻小獸運用于亭臺樓閣中,增添了建筑的意趣。這些建筑裝飾不僅美觀還有一定的寓意和人文內涵。在古代,魚是民間的祥瑞之物,所以古代建筑常可以看到魚紋符號的身影。如浙江一帶,常可以看到一種幻化的魚紋——鴟吻。據明周祈《名義考》中記載:“東海有魚似鴟,噴浪即降雨,唐以來設其象與屋脊。”相傳其形狀是龍首、魚身、魚尾,是一種生活在大海里的神獸,能避火。所以作為防火保護神大量運用在建筑裝飾中。
民間剪紙靠廣大勞動人民代代相傳,一直保持著獨有的文化特征和藝術品質,成為文化藝術發展史上的一枚“活化石”,其獨有的藝術造型與寓意內涵在傳統中國工藝美術史上都能找到同樣的溯源。在民間剪紙藝術中, 以魚紋符號為表現方式的剪紙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寓意吉祥,表現人類最樸實的生命意識和情感愿望。如流行于安徽、陜西一帶的民間剪紙 《雙魚送福》《福魚得水》《雙魚娃娃》等剪紙紋樣都體現了這種在自然形象的基礎上加以創造的智慧。
李硯祖先生在《造物之美》一書中曾談到“紋樣的符號性亦是紋飾功能的一種表現。符號是寓意象征的產物,亦是抽象的產物。”而魚紋符號的象征意義是受到生活、宗教、神話故事的影響所產生的,但歸根到底還是對理想生活的期盼。
魚紋符號產生的原因主要和當時原始居民傍水而居的生活習慣有關,魚是重要的食品來源,漁獵生活使先民們對魚的形態及生活習性留有深刻印象。因魚生命力旺盛且有極強的繁殖生育能力受到原始先民們的崇拜。原始社會以血緣關系作為部落紐帶,強大的生命力則是部落繁榮的基礎。魚因其獨有的特性變為原始半坡氏族的“圖騰”而受到崇拜,并且原始人相信魚是生死輪回的媒介,可以給去世的人指明回到人間的方向。原始先民們希望通過對圖騰崇拜的方式,將魚極強的生命力傳給自己和子孫后代,乞求永恒的生命力和超強的繁衍能力。
在造詞方面,“魚”和“余”取諧音,所以人們常用魚紋裝飾符號來表達“富足有余”的意思,“魚”與“玉”同音,成語有“金玉滿堂”來形容非常富有的意思。在民間年畫、對聯、剪紙藝術中還會出現“連年有余”“吉慶有余”等吉祥語,都具有濃厚的民俗色彩和中國傳統文化風情。在紋樣裝飾方面,自有“鯉魚跳龍門”的美好故事后,魚龍紋樣也從原始宗教觀念走向現實生活中。如《琵琶記·南浦囑別》中云:“孩兒出去在今日中,爹爹媽媽來相送,但愿得魚化龍,青云直上。”李白又曰:“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所以魚龍紋在生活中也經常可見,人們以魚化龍的紋樣來表達化卑為尊,金榜題名,加官進爵等美好愿望。
魚紋符號以單純直接的形式承載著民族文化,將審美性與文化內涵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流傳至今仍然被人們所喜聞樂見。在古代,魚紋符號常出現在彩陶、金銀銅器、漆器、瓷器、服飾、壁畫、年畫、剪紙等工藝中,積累了許多古人的聰明才智,對當代的設計有較大的啟發作用。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標志,2008 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貝貝的設計等都采用了古老彩陶魚紋元素,傳統的魚紋符號植根于自然,可以讓現代人們看到本源,返璞歸真,并且還帶有美好的寓意祝福,所以設計師們常愛用魚紋裝飾自己的設計。
魚紋符號雖已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和變化,但蘊涵的民族精神、傳統文化及中國風情一直扎根于其中。我們在繼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加以現代化的視角創新,讓魚紋符號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更加時尚多元化。魚形符號將作為我國傳統裝飾紋樣,以強大的生命力,服務于千秋萬代。
[1]羅子林,吳笑萍.陶瓷文物考古中的數字化應用[J].中國陶瓷,2005(10).
[2]畢圣男.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裝飾美[J].藝術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