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鵬 (錦州廣播電視臺 121000)
電視是一種帶有公眾性質的大眾傳媒行業,因其信息傳播的覆蓋面非常廣泛,所以,對受眾的影響不僅面積大,而且程度非常深。目前,人們大多通過電視節目了解國際國內政治形勢,了解世界各地的民俗風情,了解全球的軍事動態,了解全球的經濟發展,了解身邊的凡人俗事抑或身邊的可歌可泣之事等。因為并非每一位電視受眾都具備準確評判電視播放的諸多事件的真偽、對錯等能力,所以,電視媒體對所播送的事件的評價抑或輿論導向則往往主導著廣大電視受眾對其事件的思維和評判方向。故此,電視臺包括攝影師在內的所有工作人員的思維方式、政治思想水平、道德品質、人生價值觀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舉止談吐等,都會在很大程度上深深地影響到電視機前的廣大受眾。所以,攝像師必須具有極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高尚的人文道德情操,否則,會對電視機前的廣大受眾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電視臺攝像師的圖像創作,是高、精、美的視覺藝術創作,是電視節目制作元素中無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電視臺攝像師的圖像創作賦予了電視藝術作品——電視圖像以直接的視覺感受。換言之,即是電視臺攝像師所具備的高品位的審美意識是通過他們的藝術作品——圖像傳遞給電視機前的每位受眾的。既如此,則電視臺攝像師的下列諸多審美意識都在“潤物細無聲”中對電視機前的廣大受眾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審美熏陶:(1)攝像師對物體或人物等的色彩或者線條等方面的審美感知和審美品位;(2)攝像師拍攝外景或者人物場景的構圖技巧等美學素養等。因此說,攝像創作的全過程是貫穿在審美意識的整個活動中,不管攝像師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但事實說明攝像師從事的攝像造型工作與美學有極其密切的關系。對攝像師的創作程序而言,他首先接觸文字稿本,將稿本中人物造型、時間和空間描摹作為主要研究因素。即作為審美對象去進行心理上的感受、感知和聯系,在頭腦中通過形象思維構成具體畫面,更重要的是在拍攝中,把這種想像中的美感通過技術和技巧手段以及多種表現方法體現在畫面上。
電視臺節目制作中的圖像攝影技術,既是一項攝像專業技術,又是一項藝術創新技術。比較而言,其專業性技術大于藝術性創新技術。所以,在電視臺節目制作中,攝像師必須具備極高的圖像構思創作能力、攝影技巧、技術操作能力和鏡頭剪接能力等。
拍攝電視畫面,首先要懂得將攝影技術與圖像審美藝術完美地結合起來。這就要求電視臺攝影師必須具備過硬的攝像技術,非常熟悉和善于把握各種攝像機的性能:(1)攝像機開關的作用;(2)攝像機拐點的調整;(3)攝影機白平衡的調整;(4)攝像機調整技巧;(5)攝影機的構圖原理等。
攝像師對器材的操作技術要非常嫻熟。這不難,是最低層次要求。俗話說“熟能生巧”,熟練操作的基礎是熟悉器材。只要仔細閱讀說明書、認真對照攝像機、逐個摸索操作部件并反復操練體驗,操作就有望逐漸達到熟練的程度,直至駕輕就熟游刃有余。對攝像師來說操作技術只不過是攝像最起碼的一步:器材使用方法一一即“用法”——問題。此乃基礎中的基礎,屬于“硬”性的,看得見、摸得著,好比小孩子學寫字最初階段的“握筆描紅”。
電視臺節目制作中的鏡頭表現要求十分精到獨特。故此,攝像師必須具備最起碼的精品意識。也就是說:攝像師所選取和拍攝的鏡頭必須獨特、精細、到位、恰當等。這就需要攝像師具備多維度、多視角、多層面理解作品創作意圖的能力,具備將作品的創作意圖通過畫面表現出來即“用鏡頭說話”的能力。通常情況下,技藝高超的攝像師會非常巧妙地處理好與畫面相關的下列幾個方面的問題:(1)畫面的構圖;(2)拍攝現場的布光;(3)鏡頭的分割;(4)拍攝主題;(5)鏡頭組接;(6)畫面長度;(7)配音效果;(8)影像節奏等。此外,攝影師還要具備應對攝影現場突發事變的能力,具備搶拍稍縱即逝的重要鏡頭的能力。
說到底鏡頭表現是攝像的“技法”問題,屬于“軟”性的。“技法”看得見卻摸不著,還拿學字作比,如同要求寫得一手“端正漂亮的好字”。如果能多花點精力,多下點功夫,那么要想實現這個愿望,其實也并不太難。
電視臺攝影師的創作構思因為涉及題材的確定、內容的選擇、鏡頭的剪接、主題的提煉、拍攝的技巧等諸多方面的技能而顯得非常重要。雖然,從傳統的觀念而言,電視臺節目的創作構思隸屬于編導的工作范疇。但是,在電視臺節目制作的實際過程中,一個真正優秀的攝像師往往集攝影、導演、編導、音樂師、燈光師、剪輯師等一體,故人們常常說電視臺的攝影師是“半個編導”。所以,電視臺的攝影師不僅要熟悉作品,參與導演的分鏡頭設計工作,還要根據導演的意圖進行攝像創作構思:了解圖像語言及其圖像的“語法規則”,掌握“蒙太奇”原理和鏡頭剪接技巧,用圖像創造高水平的藝術作品。這就要求電視臺攝像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藝術細胞”,還要具備高品位的藝術境界。當然,上述豐富的“藝術細胞”和高品位的藝術境界等均來自攝影師長期的藝術修煉。
電視臺攝像師要想在瞬息萬變、稍縱即逝的拍攝現場捕捉到精彩的圖像,就必須具備極高的藝術創作能力和極高的現場應變能力:(1)挑,即選擇鏡頭的構圖和拍攝角度;(2)等,耐心等待期盼已久的理想鏡頭;(3)搶,一旦發現理想的、有價值的鏡頭趕緊搶拍。這正如薩繆爾森(美國新聞電影工作者)所言:面對不可能重演的新聞鏡頭,攝像師絕對沒有第二次拍攝的機會。所以,新聞攝像師必須在適當的地點和適當的時間,隨時舉起攝像機對準適當的方向隨隨時準備按下快門。同樣,能否挑選“適當的”時間,地點和方向舉起攝像機,也是衡量攝像師基本素質的重要方向之一。“等”即等待。攝像師在拍攝現場,必須善于等待,要等到最富有表現力的時機,要等待某個精彩場景的出現。當然,等,絕非消極被動地等,而應是以挑選的眼光,主動積極地,有預見有準備的等。“搶”就是要求攝像師憑借自己的技術功底和藝術直覺,搶拍下稍縱即逝的精彩畫面。因為攝像師是沒有機會后悔的,有些鏡頭一旦錯過就可能成為永久的遺憾。
[1]李景春.電視攝像師應具備的素質[J],記者搖籃,2002(04).
[2]王愛東.淺談地方電視臺攝像師的基本素質[J].當代電視,2010(03).
[3]王欣.攝像師的編導意識[J]. 視聽縱橫,2009(03).
[4]盧媛媛,王立子,劉海明.論大型電視直播節目的攝像和導播[J].新聞愛好者,2009(02).